朱子深衣

朱子深衣

朱子深衣,漢服中深衣的一種,為禮服,多用於祭祀等場合。指根據宋代著名學者朱熹所著《朱子家禮》記載考證的深衣,是朱熹對《禮記》深衣篇所記載的的深衣的自我認識和研究的產物。

概述


我國現代學者復原製作的朱子深衣
我國現代學者復原製作的朱子深衣
朱子深衣,漢服中深衣的一種,為禮服,多用於祭祀等場合。指根據宋代著名學者朱熹所著《朱子家禮》記載考證的深衣,是朱熹對《禮記》深衣篇所記載的的深衣的自我認識和研究的產物。
朱子深衣的結構特點為:直領(沒有續衽,類似對襟)而穿為交領,下身有裳十二幅,裳幅皆梯形。
朱子深衣的影響很大,日韓服飾中有部分禮服都是在朱子深衣制度的基礎上製作的。
需要尤其指出的是,有不少製作漢服的商家將所有白底黑緣的深衣都謂之“朱子深衣”是錯誤的。歷史上有多位經學家都對深衣做出了自己的考證,不能將其他人的作品籠統的冠名為朱子深衣。

典籍記載


宋朱熹撰
深衣制度(此章本在冠禮之後,今以前章已有其文,又平日之常服,故次前章)
徠裁用白細布度用指尺。(中指中節為寸)
衣全四幅,其長過肋下,屬於裳。(用布二幅,中屈,下垂。前後共為四幅,如今之直領衫,但不裁破。腋下其長過肋而屬於裳處,約圍七尺二寸,每幅屬裳三幅)
裳交解十二幅,上屬於衣,其長及踝。(用布六幅。每幅裁為二幅,一頭廣;一頭狹,當廣頭之半。以狹頭向上,而聯其縫以屬於衣。其屬衣處,約圍七尺二寸,每三幅屬衣一幅,其下邊及踝處約圍丈四尺四寸)
圓袂(用布二幅,各中屈之,如衣之長,屬於衣之左右,而縫合其下以為袂。其本之廣如衣之長,而漸圓殺之以至袂口,則其徑一尺二寸)
方領(兩襟相掩,衽在腋下,則兩領之會自方)
曲裾(用布一幅。如裳之長交解裁之,如裳之制,但以廣頭向上,布邊向外,左掩其右,交映垂之,如燕尾狀。又稍裁其內旁大半之下,令漸如魚腹而末為鳥喙,內向綴於裳之右旁)
黑緣(緣用黑繒。領表裏各二寸。袂口裳邊表裏各一寸半,袂口布外別,此緣之廣)
大帶(帶用白繒。廣四寸,夾縫之。其長圍腰,而結於前,再繚之為兩耳,乃垂其餘為紳,下與裳齊。以黑繒飾其紳。復以五彩條,廣三分,約其相結之處,長與紳齊)
緇冠(糊紙為之。武高寸許,廣三寸,袤四寸,上為五梁,廣如武之袤而長八寸,跨頂前後,下著於武,屈其兩端各半寸,自外向內而黑漆之。武之兩旁,半寸之上,竅以受笄,笄用齒骨,凡白物)
幅巾(用黑繒六尺許,中屈之,右邊就屈處為橫(巾+取),左邊反屈之自(巾+取)左四五寸間斜縫,向左圓曲而下,遂循左邊至於兩末。復反所縫餘繒,使之向裏以(巾+取)當額前,裹之至兩髻旁,各綴一帶,廣二寸,長二尺,自巾外過頂后,相結而垂之)
黃宗羲之深衣考-幅巾用黑繒六尺中屈之分為左右剌,左五寸右五寸作巾,額當中作(巾+取),(巾+取)者,從裏提其兩畔之繒,向湊而縫之,其中空。乃以左葉交於右,右葉交於左,線綴之。其頂突起,乃屈其頂之繒藏於裏,使巾頂正圓而後縫之。兩旁三寸各綴一帶,廣一寸長二尺,使巾額當前,裹而系其帶於后,垂之。
四庫全書中對朱子深衣結構的介紹
四庫全書中對朱子深衣結構的介紹
朱子家禮原文1
朱子家禮原文1
朱子家禮原文2
朱子家禮原文2
黃宗羲之深衣考-幅巾用黑繒六尺中屈之分為左右剌,左五寸右五寸作巾,額當中作(巾+取),(巾+取)者,從裏提其兩畔之繒,向湊而縫之,其中空。乃以左葉交於右,右葉交於左,線綴之。其頂突起,乃屈其頂之繒藏於裏,使巾頂正圓而後縫之。兩旁三寸各綴一帶,廣一寸長二尺,使巾額當前,裹而系其帶於后,垂之。

意義


朱子深衣平鋪示意圖
朱子深衣平鋪示意圖
中國自古以來被稱為“禮儀之邦”,作為華夏服飾的一個重要款式,朱子深衣的每一細節都融入了禮儀教化的理念。上衣二幅,屈其中為四幅,代表一年有四季;下裳六幅。用布六幅,其長居身三分之二,交解之,一頭闊六寸,一頭闊尺二寸,六幅破為十二,由十二片布組成,代表一年有十二個月,體現了強烈的法天思想;衣袖呈圓弧狀以應規,交領處成矩狀以應方,這代表做人要規矩,所謂無規矩不成方圓(亦“天圓地方”);後背處一條中縫從頸根到腳踝垂直而下,代表做人要正直;下襟與地面齊平,代表著權衡。像朱子深衣這樣將文明融入到與人們最貼身的衣飾之中,正是我們華夏民族的民族服裝的獨特之處。

影響


身著朱子深衣的古代朝鮮人畫像
身著朱子深衣的古代朝鮮人畫像
深衣一詞,來源於禮記,深衣篇,作為中華文明的重要典籍,禮記中的深衣被歷代經學家視為重要研究對象,連宋代理學家朱熹也不例外,朱子深衣,便是他對深衣的理解與實踐。
朱子深衣被記載進了朱子家禮,流傳萬世,併流傳到了中華文明影響圈的每一個角落,現韓國存世有大量朱子深衣文物和身著朱子深衣的古代人物畫像。
至今,在韓國的許多重要祭祀場合,參與人員都會穿著脫胎於朱子深衣的禮服,以示隆重。
然而在中華文明的發源地,國人卻對自己的文明瑰寶缺乏必要的珍惜,各地熱愛自己民族文化的年輕人也開始重視自己的民族服裝,在成人禮等重要場合,我們也能看到越來越多類似朱子深衣這樣的民族服飾出現。
朱子深衣
朱子深衣

概念


配用腰帶
有人質疑說所貼腰帶不合形制,實屬大錯特錯。從出土文物和典籍記載,深衣所配腰帶為大帶。歷史上大帶有三種,如圖所示。第一種大帶出現時間最早,形制最簡單,為一條簡單的夾有黑色牙線的白色腰帶,使用時直接打蝴蝶結即可。現存唯一深衣出土文物,明張懋墓出土深衣所使用的就是第一種大帶,可以證明直到明代,深衣依然搭配最樸素的大帶。
第二種大帶出現時間較晚,大帶下垂部分與腰帶本身成90度角,為事先做好,並用小系帶固定,一般出現在明代祭服、朝服形象上,無文物顯示有深衣使用過該大帶。
第三種大帶出現於明代,時間最晚,除固定方式外與第二種大帶相同,他使用一對扣子固定大帶,一般出現於明代常服畫像中,無任何文物顯示與朱子深衣有任何關係。也沒有出現在任何禮儀場合所用服飾中。
根據明代張懋墓的出土文物可以看出,直至明代,深衣所配用的腰帶依然是第一種大帶,因為深衣是歷代文人所推崇的,最接近中國文明源頭的服飾,故必須配用最正宗的禮服腰帶——大帶。如圖便是出土的大帶,很明顯,所打的結為我們如今所說的蝴蝶結。
朱子深衣
朱子深衣
明代張懋墓出土大帶(第一種大帶)
明代張懋墓出土大帶(第一種大帶)

爭議


被誤認為朱子深衣的明代“行衣”
被誤認為朱子深衣的明代“行衣”
有關朱子深衣的概念爭議主要來源於一些錯誤認知,一是左邊的這幅明代容像,不少早期考證者誤以為這是深衣,更有人在毫無證據的情況下,直接稱其為朱子深衣,這是錯誤的認知。
實際上,左邊這幅畫中人物所著的是明代另一種流行服飾——“行衣”。
王夫之的《識小錄》中有記載:“鄉約必六十以上,非曾充吏胥有公私過犯者為之…衣布行衣…系大帶,白襪青鞋”
行衣的特點,是衣服下擺兩側有開叉,並有外擺用以遮擋開叉。而深衣是沒有開叉的,仔細觀察左邊這幅畫,很明顯人物衣襟處有開叉的表現。
古代朝鮮人的朱子深衣
古代朝鮮人的朱子深衣
二是因為古代朝鮮人曾經流行過穿著朱子深衣,有人稱之為朝鮮深衣。但實際上,這是對東亞三國近古服飾史常識缺乏的表現。東亞三國,尤其是中朝兩國,在服飾上多有完全相同之處,例如古代朝鮮國王所穿的,便是中國的親王禮服。並未見任何服飾史研究者將其稱為“朝鮮國王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