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村

新村(山東莒南縣大店鎮下轄村)

新村隸屬於山東省臨沂市莒南縣大店鎮,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陳氏由井子遷此建村,初名小辛庄。1966年修建陡山水庫時,曹、王姓由庫區五龍山前村遷此新建村莊,故名新村。人口612人。

簡介


新村東與大官莊村相鄰,西與宣文嶺村接壤,南與井子村相連,北與陳埠墩村搭界。全村總面積130公頃,耕地33.3公頃。隸屬莒南縣大店鎮。
全村地處大店西大湖平原,地勢平坦,水源豐富。盛產小麥、玉米、水稻、大豆及多種蔬菜。該村民營經濟發達,主要生產磨具,是臨沂市磨料磨具產業的發祥地,素有“中國磨具第一村”之稱。

大店鎮


大店鎮位於莒南縣城北19公里,北鄰日照市,東依風景秀麗的馬鬐山天湖風景區,總面積128.9平方公里,轄71個行政村,7.2萬口人,7萬畝耕地,屬溫帶季風區半濕潤大陸氣候。莒阿路在此交匯,距日東高速公路5公里,距兗石鐵路18公里,距臨沂飛機場40公里,距石臼港40公里,交通便利,區位優越。境內郵電通訊全部進入國際通訊網,無線電通訊覆蓋全境,被授予“臨沂市行動電話第一千戶鎮”稱號。今年以來,該公司創新優質服務工作模式,在全縣範圍內開展客戶大走訪活動,並指定專人,對走訪中客戶反映的問題或意見一一登記造冊,建立了“用戶台賬”。對收集到的意見,通過首聯負責制、部門負責制、轉辦督辦制、限時辦結制、客戶回訪制,確保反映的問題件件有著落、有迴音,避免重“記”輕“辦”現象。此外,該公司還把老黨員、孤寡老人、留守兒童、貧困戶等作為幫扶重點,定期走訪,發放聯繫卡,為他們解決用電難題。

概況

境內交通便利,陡(山)道(口)縣級公路從村邊貫穿東西,境內有富潤磨料磨具有限公司、方圓磨具有限公司、信發磨具有限公司等中小型企業,是投資建廠的黃金地段。
2000年全村共180戶,總人口612人,人口自然增長率2‰。現有曹、王、崔、李、時、陳、高、房等8個姓氏,均為漢族。
1949年該村經濟總收入0.3萬元,1967年農村經濟總收入4萬元,1987年農村經濟總收入300萬元,2000年農村經濟總收入1.4億元,人均純收入達1.2萬元,第一、二、三產業占農村經濟總收入的比重為2∶81∶17。完成社會固定資產投入總額5820萬元,全村純收入3000萬元。
該村是臨沂市經濟強村之一,2000年農村經濟總收入名列全市第12名。1996年4月被臨沂市人民政府授予“個體私營經濟先進明星村”稱號;同年被中共臨沂市委統戰部授予“雙萬”工程先進單位稱號;1997年被中共臨沂市委、臨沂市人民政府評為“市級文明村居示範點”,被中共莒南縣委、莒南縣人民政府授予“先進村居”、“明星村居”、“私營企業明星村”等稱號。

大事記

1966年,庫區移民遷入,原村改名為新村。
1971年,成立中共新村黨支部委員會,曹現春任書記。
1971年,新村建起臨沂市第一家村辦砂輪廠。
1990年,投資50多萬元建起了村文化大院。
1994年,建起了佔地2公頃的工業小區,在區內辦起了8家企業。
1995年,興辦了全縣第一個村級工貿小區。
1995年5月1日,中共山東省委書記姜春云為新村題詞:“新村之路”。
1995年,曹現舉、王厚法等人開發出“陶瓷磨具煤燒節能推板窯”成型燒結新工藝,獲省科技進步三等獎。
2000年,投資150多萬元興建了民營經濟園區,區內實現了水、電、路三通。

經濟發展


第一產業新中國建立前,糧食畝產不足50公斤。1949年,陳會祥響應黨的號召,帶領十幾戶農民成立互助組。1952年辦起了初級社,1956年成立了高級農業合作社,當年修了2條500米的水渠,改造13.3公頃鹽鹼地。糧食畝產達到200多公斤。從1967年起,曹現春帶領村民深翻改土,引水洗鹼,修渠築路,實施了一整套改造鹽鹼地的有效措施,經過幾個冬春的奮戰,新村人把三百多塊補丁地塊整治成澇能排旱能澆的七大塊高產田。到1971年,糧食畝產達到400多公斤。從此,新村人結束了靠吃統銷糧的歷史,農民不僅吃上了大米白面,並且每年向國家貢獻2萬公斤公糧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全村實行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調動了村民的積極性,1984年糧食畝產達到500多公斤。為了進一步提高糧食生產經濟效益,全村統一購進優質麥種和良種水稻進行更新換代。至2000年糧食畝產突破800公斤,總產達到40 0萬公斤。
第二產業1971年新村建起了臨沂市第一家村辦砂輪廠,兩年後盈利超萬元。1978年後,村黨支部抓住發展機遇,投資200多萬元建起了4個村辦磨具廠,從業人員180多人。 1978年,全村實現工業產值30多萬元。1982年,村辦三級企業發展到28家,年實現工業產值6200萬元,創利稅510萬元,村民人均純收入超過4500元。1994年,該村建起了佔地2公頃的工業小區,在區內辦起了磨具廠、糊精廠、鞋廠等8家企業,年新增工業產值800多萬元,創利稅71萬元,安排200多人就業。同時,以村辦骨幹企業-莒南磨具廠為龍頭,籌建了山東“巨鯤”磨料磨具股份有限公司,形成一個擁有固定資產720萬元,年產“巨鯤”牌系列磨具7000噸,產值6000萬元,利稅超過550萬元的半緊密型村企業集團。1995年,新村的個體辦、聯辦企業發展到39家,生產的磨具達370多個類型,產品銷往國內29個省、市、自治區,並批量出口東南亞。為了提高產品質量和效益,村黨支部書記曹現舉、副書記王厚法等人借鑒國內外燒制陶瓷和耐火產品的工藝技術,把倒燃窯和隧道窯的長處結合在一起,開發出“陶瓷磨具煤燒節能推板窯”成型燒結新工藝,使產品產量提高了幾十倍,合格率由原來的68%提高到98%,每噸能耗降低70%,利潤增加40%,獲省科技進步三等獎和臨沂市科技進步二等獎、省一輕廳優質產品獎。至2000年,新村企業已發展到56家,從業人員2500人,實現工業總產值1.6億元,固定資產原值達到7500萬元,創利稅386萬元。
第三產業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村黨支部為加快集體經濟發展和村民致富步伐,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利用企業規模大,緊靠陡道公路的有利條件,先後投資200多萬元建起了商貿小區,沿路建起20多家工商戶、幼兒園、飯店、旅館、日用百貨零售、食品、糧油、蔬菜小市場等,年創收30萬元。既改變了村容村貌,又促進了多業的繁榮發展。至2000年底,第三產業從業人員達160多人,實現總產值3000多萬元,創利稅80多萬元。

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 1967年建起了新村小學。 1994年投資2萬元對小學進行了擴建改造,告別了土檯子、黑屋子的歷史,達到了“校舍、課桌凳、操場、院牆、大門、廁所”六配套。1990年投資50多萬元建起了村文化大院,配備了各種文體娛樂設施,成立了職工之家。多年來,該村不斷加大對文化科技事業的投入,先後派人到省、市高等院校、科研部門參加培訓,聘請科研人員來村辦企業指導培訓,組織科研活動。從事磨具生產的技術人員中,有2人獲高級職稱、10人獲中級職稱、30人獲初級職稱。
人民生活 1978年農民人均收入300元。 1982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后,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 2000年人均純收入1.2萬元,人均年末存款餘額8000多元。全村擁有各種機動車輛150多輛(其中個人擁有140輛) ,各種摩托車80多輛,程式控制電話180多部,行動電話60多部,彩電160多台。
村莊建設 1982~1986年,村民在新規劃區建標準房180套。1992~1996年,先後開通了村內大街,並逐步實現硬化、美化和綠化,安裝了路燈,現有10戶農民建起二層樓房,村建起高標準辦公室,改善了辦公條件。1993年成為全縣第一個電話村。2000年,為加快個體私營經濟發展,規劃建設了民營經濟園區,投入150多萬元實現了“三通”(通電、通水、通路)。1997年被評為“市級文明村居示範點”。

組織建設

中共地方組織建設 1971年成立中共新村黨支部,曹現春任黨支部書記,此後,曹現坷、曹現舉分別任村黨支部書記。多年來,黨支部重視加強自身建設,連續6年被中共莒南縣委評為先進基層黨組織,連續10年被授予“縣級文明村”稱號。1992年被中共臨沂市委授予“九間棚式”先進黨支部稱號, 1995年被莒南縣人民政府命名為“首批小康村”。
基層行政組織建設 1941年建立村民主政權,陳會祥任村長。1956年建立高級農業合作社,卞立法任社長。1959年成立人民公社,設立小辛庄生產隊。1966年設生產大隊,王中新任大隊長。1968年建立新村革命委員會,曹現春任主任。1984年建新村村民委員會,設委員3人,王中新任主任,下設3個村民小組。2000年新村村民委員會由3人組成,主任曹際發,委員曹際凳、曹際振。民兵連長曹際發,治保主任曹際凳,調解主任曹際振,婦女主任李秀臻。自1980年以來,村民委員會連續6年被評為市、縣級模範村民委員會,兩次被評為臨沂市先進村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