岔河鎮

江蘇邳州市下轄鎮

岔河鎮,江蘇省邳州市下轄鎮,位於邳州市北部,距邳州市區35千米,轄域面積70.88平方千米。截至2020年6月,岔河鎮下轄12個行政村,鎮人民政府駐岔河村。截至2019年末,岔河鎮常住人口為4.23萬。

因西湘河、東湘河、魚溝河在此交匯而得名“岔河”。該地在清代初期發展為集市,稱為岔河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稱馬店鄉。1953年,屬江蘇省邳縣,稱岔河鄉。1999年12月,建鎮。岔河鎮境內有310國道在南部過境,運河、老湘河等河流貫穿境內。岔河鎮境內有雲壇寺、黃石公廟遺址、興化院遺址、圯橋遺址等文物古迹。

歷史沿革


該地在清代初期發展為集市,稱為岔河集。
明清時期,屬下邳偃武鄉黃石社。
民國元年(1912年),屬邳縣六區,稱岔河鄉。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稱馬店鄉。
1953年9月,屬江蘇省邳縣十七區,稱岔河鄉。
1956年,隸屬邳縣,稱岔河區。
1958年9月,人民公社化,稱岔河人民公社。
1984年7月,恢復鄉建制,稱岔河鄉。
1999年12月,撤鄉建鎮,稱岔河鎮。
岔河鎮
岔河鎮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1996年,岔河鎮下轄20個行政村,分別是東岔河、西岔河、南岔河、西橋頭南、西橋頭北,東橋頭、林子、樣墩、馬庄、楚墩、顏家、石蘭、良壁南、良壁北、譚墩、黃庄、季林、西馬庄、東馬庄、黃石。
2001年,村級行政區域調整,合併為12個行政村。

區劃詳情

截至2020年6月,岔河鎮下轄12個行政村,鎮人民政府駐岔河村。
岔河鎮下轄社區(村)基本統計表(2019年)
序號行政村小組數戶數人數
1岔河村1315266531
2東沙庄村138984350
3黃石村65962887
4良壁村1514366370
5林橋村1111355216
6馬季村106673128
7馬庄村33201419
8橋北村87683398
9橋南村86833499
10盛家村76603120
11顏楚村1412366635
12樣墩村89064423
-總計1161083150976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岔河鎮位於邳州市北部,東與鐵富鎮接壤、南與戴庄鎮毗鄰,西與邢樓鎮搭界,北與四戶鎮為鄰,地理坐標在東經117°89′、北緯34°54′,總面積70.88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岔河鎮地處蘇魯交界,地勢北高東南低,南部丘陵起伏東西綿延,構成“簸箕”式平原山丘地貌。
岔河鎮
岔河鎮

水文

岔河鎮境內河流較多,有西泇河改道、運女河、老湘河、邳蒼分洪道等。

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

岔河鎮鎮內礦產資源豐富,主要有石英岩、黃沙、高嶺土、粘土、石膏等,石膏儲藏量8027萬噸以上,單層厚度3~16米。

植物資源

岔河鎮主要種植麥、稻、玉米、大豆、棉、桑、菜、果等作物,是邳州市商品糧、小麥良種繁育、蠶桑養殖、速生楊林木栽植四大基地之一。

人口民族


民族

截至2004年,岔河鎮有滿族、倷族、苗族、彝族等5個少數民族29人。

數量

2019年末,岔河鎮家庭戶數為8720戶,常住人口為42310人。

經濟


綜述

2018年,岔河鎮農村經濟一般預算總收入8652萬元,地方稅收實際完成6985萬元,財政總收入1108萬元,農民人均年純收入19071元,同比增幅8.9%。

第一產業

岔河鎮主要種植優質小麥、玉米,種植面積2000公頃,年產糧食27298噸;小麥良種繁育基地。市種子公司作繁育技術指導,並回收良種,繁育良種有煙輻188、徐麥24、濟麥19等,以馬庄、黃庄、良壁、盛家等村為主,年種植面積667公頃,年產小麥良種500萬千克,占邳州小麥良種繁育產量的40%以上;速生楊林木栽植基地。利用河灘地、岸邊地,以意楊、美荷楊栽植為主,年產速生楊成材木3.6萬立方米。境內桑樹栽植面積1000公頃,年養蠶2.5萬張,產繭180萬千克,人均增收200餘元。2002年以後,畜禽養殖發展,品種有肉牛、生豬、山羊、雞、鴨、鵝、兔等。至2004年底,飼養大戶有200餘戶,年產值5000萬元。至2018年末,岔河鎮糧食種植面積40350畝,糧食總產量5.8萬噸,經濟作物2.3萬畝,其中溫室大棚3100畝,年畝產值3.7萬元。馬庄村與訂單集團簽訂1080畝“種養結合”合作項目,採用有機液體肥料種植技術,每畝可增收30~50元,訂單種植保證農民收益。同時,馬庄村小麥高產示範片種植、良壁中草藥種植項目全面啟動,岔河、顏楚等村農業公司率先參加市級小麥—大豆輪作休耕試點項目,實現“藏糧於地、藏糧於技”。

第二產業

岔河鎮工業起步較晚,1971年建成縣屬集體工業第三軋花廠。1983年,建一磚廠和二磚廠。1990年,先後建成造船廠、繅絲廠、水利機械廠等數家鄉辦企業。1993年,與山東省台兒庄區邳庄鄉聯辦開採,年采20萬噸。1994年與省煤建工程處又聯合開採第二石膏礦,年采20萬噸,年產值1千餘萬元,創利稅200餘萬元。2000年開始,鄉辦企業一磚廠、二磚廠、農機具廠、造船廠等先後拍賣改製成私營企業。至2004年底,先後新建6個石膏礦,新建膠合木板廠8個,石膏紙板廠2個,水運碼頭5個,年創產值2.8億元,創利稅2600萬元。2018年,岔河鎮引進企業14家,項目總投資19.6億元,外資1000萬美元。其中,3000萬至億元項目8個,億元以上項目6個。獲批省級“網際網路+”項目4個,新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3個。
岔河鎮
岔河鎮

社會


教育

岔河鎮教育事業起步較早,民國二九十年(1940年)栗培元在良壁村建立抗日小學。1959年,有小學13所,在校學生1664人;新建岔河中學1所,為邳州西北最早最完善的中學。1970年,開辦高級中學就讀班2個,1992年定名為岔河高級中學。2004年,岔河鎮共有小學4所,初級中學1所,高級中學1所,在校學生8399人,教師442名,其中具有高級職稱的教師1名,中級職稱123名。2018年,岔河鎮幼兒入學率100%,小學學生在校4109人,中學學生在校1426人。年內岔河鎮教育投資116萬餘元,新配備電腦62台、多媒體教學觸控一體機16台、圖書1萬餘冊、體育藝術器材1200多件(套)、教師辦公桌椅83套、學生課桌椅800套。學校地面硬化、綠化5000多平方米。分別對西橋小學、林子小學進行危房危廁改造。2018年在江蘇省第二十五屆青少年科技模型競賽和徐州市第十四屆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上,楚墩小學勇創佳績,榮獲多個獎項。其中,獲省級“橡筋動力飛機”競賽一等獎1人、二等獎2人、三等獎3人;獲省級“直線競速賽車”競賽一等獎1人、二等獎3人、三等獎3人;獲徐州市“少年兒童科學幻想繪畫”競賽一等獎2人、二等獎3人、三等獎2人。

文化事業

岔河鎮設有文化站、影劇院、圖書館(室)、體育場(館)、網吧等文娛場所。2018年,岔河鎮對鎮人民廣場和岔河村文體廣場進行提檔升級,高標準配備籃球架、乒乓球台、成套健身器材等體育活動設施,鋪設健身跑道2100餘米,建成標準化籃球場兩座。岔河村文體廣場被評為“2018年江蘇省最美鄉村健身公園”。為樣墩村、顏楚村、馬季村等6個村配置多功能綜合訓練器、健身自行車、跑步機等體育器材,二胡、嗩吶等民族樂器一套以及電子琴一架。建成岔河、橋北、馬庄等6個村級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常態化開展廣場舞、太極拳、籃球等文化體育活動。開展拔河比賽、岔河春晚等迎新春系列文體活動,組織舉辦“2018”迎新春籃球比賽”“岔河鎮2018年金秋籃球比賽”兩場全鎮籃球比賽。

醫療衛生

1951年,良壁、岔河聯合診所合併成立岔河鎮衛生院。1971年,稱為岔河醫院。1979年,改稱岔河衛生院。1991年,衛生院成立防疫站。2004年,實施農村合作醫療。岔河衛生院建築面積5700平方米,有病床26張,設有中醫科、內科、兒科、外科、五官科、理療科、放射科、檢查科等10餘個科室。配設有B超、心電圖、腦電圖、胃鏡激光治療儀X光機等設備。2019年末,岔河鎮境內有醫療機構15個,病床180張,執業(助理)醫藥師32人。

鎮村建設

2018年,岔河鎮安裝太陽能路燈500盞;新栽植行道樹3500棵,綠化苗木1500棵;完成園區道路路肩整修2萬平方米;完成道路兩側綠化1.7萬平方米;完成人民廣場綠化改造1萬平方米。2018年戶戶通工程新修道路3.83萬平方米,新修橋樑3座。

交通


310國道和岔台、林四公路過境。東瀕邳蒼分洪道,中有西泇河、汶河、運女河縱貫境內,建有岔河港。
黃石村新風貌

文化


地名溯源

岔河鎮因西湘河、東湘河(原小沂水)、魚溝河在此交匯而得名,原稱漢河、三河村,明末稱為岔河。

文物古迹

雲壇寺
雲壇寺位於鎮內的雲壇山上,系周穆王時期徐偃王所建。“周穆王十四年(前988年),徐偃王率九夷伐周,穆王命造父一日千里追殺偃王,偃王北走彭城武原中(雲壇山、依徐山)下,遂者數萬人。”偃王在山前立營寨建國城。為祈禱國泰民在徐山(即雲壇山)山頂,周邊用石砌,中間用五色土壘填成祭祀天神的祭祀壇,因壇而易名,稱雲壇山,俗稱雲台山。祭祀壇高20餘米,南北東西分別為27米,是國內最早的祭祀壇。山前有土城土房遺址,徐偃王以十二生肖命名,稱十二進落。山上古迹眾多,怪石林立。
黃石公廟遺址
黃石公是戰國時魏國大梁(河南開封)人,因入秦遊說主張用錢收買權臣打破“合縱”而被秦始皇重用,封為“國尉",後人稱其尉僚。張良,字房,因刺殺秦始皇未成而逃到下邳境內,與隱居在黃石山上的尉僚在圯橋邂逅,僚授“三略”兵書給張良,自稱為“黃石”,後人稱為“黃石老人”或“黃石公"。後來張良率眾起義,幫助劉邦建立漢朝。劉盈為帝時,張良尋到黃石山上的“黃石冢”,冢處立廟祀“黃石”,張良八世孫張道陵后立廟名曰“黃石祠”。唐代時改稱“黃公祠”,元代稱“黃石公廟”。黃石山東麓的黃石公廟遺址仍存有元、明、清、民國碑數塊。黃石山上與黃石公、張良相關的景觀有數十處,如赤松洞、人蔘澗、石碑、石桌、石椅等。
興化院遺址
興化院遺址位於鎮內良壁村東北,唐貞觀十五年(641年)建,稱興化寺,元代改稱興化院。寺院佔地百餘畝,有和尚500餘人,殿房30餘間,金佛像尊,是當時蘇魯一帶最大的、最有名的一處古剎。歷經宋、元、明、清數十次重修,清康熙七年(1668年)在郯城大地震中倒塌,今遺存有蛟龍碑二筒,石雕十餘個,2004年村民捐款重建佛塔3座。
圯橋遺址
圯橋遺址坐落於牧豬河上,系徐偃王在雲壇山紮寨立城時,為方便交通所建的石木結構的小橋。后歷代屢毀屢修,為水漫石橋。此橋為黃石公授張良兵處。
岔河鎮
岔河鎮
民間工藝
岔河鎮的民間工藝主要有剪紙、竹編、柳編、紙紮、藍花布印染、布藝等。剪紙式有窗花、喜花、禮花、簾花、枕頭花、帽花、鞋花和門吊等。布藝品種有花鳥蟲禽獸瓜果、人物神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