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川鎮
四川省綿陽市三台縣下轄鎮
潼川鎮,因古為潼川府治地而名,現為三台縣人民政府駐地。潼川鎮建制歷史悠久,東漢為郪縣(治今郪江鎮)平陽鄉,南朝劉宋元嘉九年(423)分廣漢郡置新城郡、北伍城縣,郡、縣治所即為今縣城潼川鎮。隋置梓州,唐為劍南東川節度使治地;宋、元、明、清為潼川府路,以及州、府、縣治地。
潼川鎮地處全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屬四川省特大鎮之一,列綿陽市近郊綜合經濟評價前三強。潼川鎮位於中國川中丘陵區,涪、凱兩江交匯處,東經105°5′,北緯31°6′。東距南充202公里,北距綿陽63公里,西距德陽82公里、成都153公里,南距重慶340公里,幅員面積85.5平方千米,轄6個辦事處、33個村、15個居委會,耕地面積44805畝。截止2020年11月1日零時,潼川鎮常住人口為126452人。
自西漢高祖6年(公元前201年)設廣漢郡郪縣始,隋唐為梓州,宋、元、明為潼川府,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以潼川州本州置三台縣,為附郭首縣。縣名以城西二里的三台山得名,沿用至今,共歷2204年。古老的潼川享有“川北重鎮、劍南名都”之美譽。詩聖杜甫於唐玄宗寶應元年(762年)7月流寓潼川,歷一年零八個月,創作《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等百餘首不朽詩篇。境內文物古迹和風景名勝眾多,遠近較為聞名的有四川第二大杜甫紀念堂--梓州杜甫紀草堂,大佛寺,琴泉寺,以及與縣城相鄰的鳳凰山森林公園,小明湖等歷史、人文景觀。美麗的凱江和涪江兩江交匯於此,成南、綿渝公路穿境而過,是縣域重鎮和綿遂城際間重要的商品集散地。
潼川鎮
潼川鎮“左帶涪水,右挾中江,居水陸之衝要”(《元和郡縣誌》),歷為州府路縣治所。
東漢時,為郪縣平陽鄉。
南朝劉宋元嘉九年(432)分廣漢郡置新城郡,置北伍城縣,郡縣治今潼川鎮。
隋唐為梓州、宋為潼川府路治所。
元、明為潼川路、潼川州治所。
清為潼川府、三台縣治所。
民國初,沿清制。為三台縣治城廂,直屬縣公署。
民國24年,川政統一,改設聯保,時為城廂聯保,屬三台縣第一區署。
民國29年3月,奉令實行“新縣制”,改城廂聯保為城廂鎮。
1950年初,設三台縣第一區,駐城廂鎮(1951年改為城關鎮),轄城關鎮、北壩(真武鄉)、廣化鄉。后增長坪、雲鼎、東山等鄉。
1952年8月,將城關鎮單獨分出,增設為第一區,轄東、南、西、北4個街公所(鄉級)13個居民段。增設第十六區(北壩區),轄北壩、廣化、長坪、東山、高山、百傾、雲鼎、禾加、慕禹、板橋等鄉。
1953年撤銷四個街公所,直轄13個居民段。
1955年10月,改城關鎮為城關區,北壩區改為城郊區。
1956年3月,改城關區為城關鎮(區級)。
1981年6月,地名普查時,因重名,改城關鎮為潼川鎮;城郊區更名為琴泉區,轄北壩、廣化、長坪、東山、高山、百傾、禾加、慕禹等鄉。
1992年9月,撤區並鄉建鎮,撤銷原琴泉區,合併為潼川鎮,各鄉為辦事處。
1995年,從潼川鎮劃出東塔、高山設立東塔鎮,劃出百傾設立百傾鎮。
1997年10月,劃出北壩單設為北壩鎮。
至此,潼川鎮轄城關、長坪、廣化、禾加、慕禹5個辦事處。
潼川鎮地處三台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位於四川盆地西北部,北距中國唯一科技城、四川第二大城市綿陽58公里,西離省會成都153公里,東距重慶300公里,幅員面積85.5平方千米,是歷代州、路、府、縣治所,是川西北人流、物流、信息流的重要通道,自古享有“川北重鎮、劍南名都”的美譽。全鎮轄5個辦事處,30個行政村、10個社區居民委員會、1個蔬菜農場,總人口156752人(2017),財政收入2000萬元,工農業總產值7億元,屬四川省特大鎮之一,列綿陽市近郊型綜合經濟實力前三強,四川省前百強。鎮上圍繞市場調整產業結構,依託天府肉鵝、鳳閣生豬、柳林韭蔥、廣化鮮奶、橙園香菜等為代表的五大優質農產品,探索近郊型農業發展的新路子。
潼川鎮
潼川鎮地處涪江、凱江兩江交匯處,位於北緯31°01′17″~31°08′36″,東經105°01′40″~105°10′03″。東以涪江河為界,與東塔鎮、百頃鎮隔河相望;東南與中新鎮相鄰,南與斷石鄉相鄰,西南與古井鎮毗鄰,西與樂安鎮相連,西北與靈興鎮交界,東北與北壩鎮為鄰。鎮政府駐北泉路42號,郵編621100,東距南充202公里,北距綿陽63公里,西距德陽82公里、成都153公里,南距重慶340公里,行政區域面積85平方公里。
潼川鎮衛星圖
2015年潼川鎮轄6個黨總支(長坪、禾加、廣化、慕禹4個農村黨總支、1個城區黨總支、1個教育黨總支),62個黨支部。全鎮轄13個社區(下東街社區、老西街社區、大十字社區、解放街社區、建設街社區、皂角城社區、西門社區、凱涪社區、曲江社區、蟠龍社區、草堂社區、梓錦社區、花園社區)、29個村(鳳凰村、佳橋村、鹽井村、柳林村、龍青村、長豐村、長新村;長溝村、金山村、橙園村、順江村、雲鼎村、天保村、白鶴村、勝豐村;慶豐村、解放村、互利村、林茂村、大河村、平渡村、光明村;大興村、石寶村、百花村、長林村、樟泉村、同心村)。
2020年4月20日,潼川鎮“合村並居”。將原29個建制村、13個社區合併調整,擬調整減少村級建制19個。
調整設置情況 | ||
將鳳凰村、長溝村合併,設鳳凰村,辦公地點駐原長溝村。 | 將白鶴村、互利村合併,設白鶴村,辦公地點駐原白鶴村。 | 將建設街社區、西門社區鳳凰山森林公園大門以南區域合併,設建設街社區,辦公地點駐城建街35號。 |
將長豐村、長新村合併,設長豐村,辦公地點駐原長豐村。 | 將大興村、樟泉村合併,設大興村,辦公地點駐原大興村。 | 將草堂社區、西門社區鳳凰山森林公園大門以北區域合併,設草堂社區,辦公地點駐新西外街307號。 |
將大河村、平渡村、慶豐村合併,設大河村,辦公地點駐禾加場鎮。 | 將百花村、長林村合併,設百花村,辦公地點駐原長林村。 | 將老西街社區、曲江社區合併,設老西街社區,辦公地點駐新民街68號。 |
將解放村、林茂村、光明村合併,設解放村,辦公地點駐原解放村。 | 將石寶村、同心村合併,設石寶村,辦公地點駐慕禹場鎮。 | 將皂角城社區、下東街社區合併,設皂角城社區,辦公地點駐學院街52號4-1-1。 |
將橙園村、金山村合併,設橙園村,辦公地點駐原橙園村。 | 將佳橋村、鹽井村、龍青村合併,設五里梁村,辦公地點駐原佳橋村。 | 將凱涪社區名稱變更為古城社區。 |
將勝豐村、天保村合併,設勝豐村,辦公地點駐原天保村。 | 將順江村、雲鼎村、蟠龍村合併,設順江村,辦公地點駐黃家壩安置房。 | 將花園社區名稱變更為南寺壩社區。 |
2017年,總人口156752人。
截止2020年11月1日零時,潼川鎮常住人口為126452人。
潼川以大市場促大開放,以大開放促大發展,潼川的一切工作以經濟工作為中心,向經濟工作以發展工業為中心,把方便送給企業,把困難留給政府,努力把潼川建設成為西部的投資窪地,為投資服務就是為人民服務,對投資者負責就是對人民負責。適百年難遇之緣,值千載難逢之際,潼川人將把握改革開放之天時,發揮區位交通優勢之地利,順應萬民建設新潼川之人和,突出發展主題,抓好農業產業化,優勢產業培植,民營經濟發展三大工程,著力推動鎮域經濟超常規、跨越式、擴張型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努力把潼川建設環境優美、經濟活躍、富裕文明的特色經濟鎮。“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籽”。潼川的發展前景孕育著無限的商機。
潼川鎮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在大討論活動中,潼川鎮黨委、政府緊緊圍繞“兩個加快”,勇於“跳出潼川看潼川,跳出三台看潼川”,努力破除影響潼川鎮發展的舊觀念、舊思維,克服阻礙各種生產要素髮揮作用的關鍵問題。通過實地調研,創新性地提出了以“做好工業強鎮、建設農業特色鎮和和諧社區建設”為主要內容的富民強鎮三大發展文章,為潼川今後三年的發展指明了方向、奠定了基礎。解放思想的力度有多大,發展的空間就有多大。隨著大討論活動的不斷深入,潼川鎮廣大幹部群眾積極投身到新潼川的建設中,潼川鎮上下展現出了空前的建設熱情和創造活力。團結、穩定的潼川正朝著“富裕、開放、文明、和諧”的新潼川不斷邁進。
三台縣潼川鎮屬四川省幾個特大鎮之一,鎮機關地處三台縣城,潼川鎮轄城區、廣化、長坪、禾加、慕禹五個辦事處。有11個社區,30個村,248個居民小組,296個村民小組。幅員面積85.5平方千米,轄區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1458人,有耕地面積2489公頃,人均佔有土地0.8畝,植被面積2852公頃,森林面積2787公頃,森林覆蓋率達到33.9%。東鄰東塔鎮、新德鎮,南連中新鎮、斷石鄉、玉林鄉,西與古井鎮、樂安鎮相連,北與靈興鎮、北壩鎮接壤。2007年1至10月,全鎮實現國內生產總值9.18億元,比2006年同期增長12%;工業總產值實現5.7億元,完成全年任務的88.7%;農業總產值實現1.2億元,比2006年同期增長14.6%;工業增加值實現945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加582元,同比增長95.3%;糧食生產實現了突破性增長,總產突破27062噸,同比增長26.6%。
大力招商引資,工業獨具特色。制定了工業工作五年發展規劃,認真研究並大力實施了以“優惠政策,讓投資者動心;優質服務,讓投資者省心;關心體貼,讓投資者舒心;誠信待人,讓投資者放心;依法保護,讓投資者安心”的招商引資“五心工程”。堅持招商引資“一把手”負責制,在繼續培育壯大化工、機械、傢具、建材、食品、輕紡等六大支柱產業的基礎上,進一步引進了投資500萬元的國能秸稈生物發電、投資投資4000餘萬元的歐亞木業、投資1.2億元的佳禧印染等眾多工業投資項目,有的工業項目已竣工即將投產,這必將對今後潼川工業發展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
優化農業產業布局,不斷突出農業特色。突出抓了鵝鴨羊、生豬產業和經濟作物的產業布局,積極培育了以大河、啟霜、海虹等為代表的鵝鴨羊養殖專業大戶,集中規劃和重點扶持了以橙園村為代表的生豬規模養殖,以及以順江紅心橙柚、柳林綠色韭蔥等為代表的優質農產品產業區,並以此為依託大力招商引資,現今在養殖方面已基本形成了飼養、屠宰、儲運、加工、銷售一條龍的完整產業鏈,農業內部結構調整和特色產業、優質農產品推廣比較優勢逐步顯現。
潼川鎮是四川省三台縣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鎮內基礎設施完備,商貿流通活躍,文化生活繁榮,綜合配套設施功能齊全。鎮內有各類學校50餘所,醫院和衛生防疫保健站16個。境內風景名勝較多,城西有濃蔭蔽日的梓州公園、杜甫草堂、鳳凰山森林公園,城南有川北佛教聖地大佛寺,城北有千年古剎琴泉寺、千佛岩和北塔。潼川鎮擁有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綿陽機場近在咫尺,綿三、三射、三中等高級公路貫穿全境,交通網路四通八達;涪凱二江繞鎮而行,水利水能資源豐富,自來水、電力供應充足,價格便宜;程式控制電話、移動、聯通、網通、鐵通、小靈通、大靈通、廣電、ADSL專線上網等業務全面開通,商貿、物流、科技等服務盡善盡美;毗鄰西南科技大學等大專院校,鎮內更有國家級、省級重點中學,多層次、多門類的教育體系,為潼川建設提供著質高量足的技術人才和勞動大軍。潼川鎮正堅定不移地實施著“工業5億”工程,走工業富鎮、產業強鎮之路。做大做強佳聯印染、鑫星織造、蒙托礦業、蜀龍泵業、水泥製造、凱慕傢具等七大產業,建設以工業為主體的經濟強鎮。
社會事業日新月異,各項工作蓬勃發展。計生工作成效顯著,計生率達96.04%,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2‰以內,落實計生“三結合”590戶,計劃生育村民自治工作不斷深化;殯葬改革成果得到鞏固,火化加處罰達到100%;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得到加強,潼川鎮全年共為1.2萬名城市低保對象發放低保資金900餘萬元,為345個農村低保對象發放低保資金近5萬元;教育改革不斷深化,素質教育廣泛推行,教育教學質量不斷提高,學校排位順利實施;衛生體制改革穩步推進,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工作順利實施,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的矛盾有所緩解;清潔農村大行動,創衛工作躍上新台階;國土、林業、規劃,武裝、婦聯、共青團、民族宗教工作進一步加強,基層民主法制建設穩步推進。潼川已爭創為中國文明城鎮、省級社區建設模範鎮、省級衛生先進單位、縣級平安示範鎮。
“思想大解放,三台大發展”大討論活動,在潼川鎮營造出了“群策群力、共謀發展”的火熱氛圍。潼川鎮黨委、政府通過大討論,緊緊圍繞“兩個加快”,勇於“跳出潼川看潼川,跳出三台看潼川”,再謀划、再部署、再動員,以“做好三篇大文章,實現三年大變樣”入手,積極打造新潼川。
潼川鎮是三台縣城鄉結合的省級一類鎮。2000年來,潼川鎮立足城鄉結合的優勢,大力實施“開放立鎮、工業強鎮、產業富民”發展戰略,突出抓好“發展工業經濟、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構建和諧潼川”三大重點,潼川鎮三個文明建設取得了新的進展。潼川鎮實現國內生產總值9.5億,工業總產值實現5.31億,工業增加值實現1.29億;農業總產值實現2.16億,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加809元,達到4227元;糧食生產實現了突破性增長,總產突破27062噸。潼川鎮工業基礎更加雄厚,農業特色日益突顯,產業亮點紛呈。
普通高中 | 三台中學 | 三台縣第一中學 | 三台中學實驗學校 |
普通初中 | 潼川中學 | 梓州中學 | 三台一中初中部 |
長坪初中 | 禾加初中 | 三台一中城西校區(計劃) | |
九年一貫制學校 | 三台外國語學校 | ||
普通小學 | 七一小學(原潼川一小) | 潼川二小 | 潼川三小 |
潼川四小(原師範附小) | 七一小學城南校區 | 廣化東尚小學 | |
長坪東尚小學 | 禾加小學 | 慕禹小學 | |
潼川二小琴泉校區(計劃) |
琴泉寺
從唐初起琴泉寺就按星象落座建殿修閣,其布局嚴謹,宏偉精緻,莊重典雅。現存建築為清代和民國所建,主體建築由座西北朝東南的並排雙四合院相連而成,布局特別,處於歷代山寺的主要位置。左四合院有前殿、正殿和左右偏殿,右四合院有偏殿和廂房。整個建築面積1602平方米,佔地面積約6000平方米。正殿,又名觀音殿。面闊三間14米,進深六間12.1米,建築面積168.4平方米;前殿,帶山門,重建於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面闊五間18.9米,進深三間5.8米,建築面積109.62平方米。
潼川古城牆
古城牆為清乾隆三十二年至三十五年(公元1767年—1770年)在明代城垣基址上按府城規格擴建的(因此時已是潼川府城)。南門城樓及門洞和東門門洞保存完好。南門和東門城牆高6米、厚9.8米;門洞分內洞和外洞,外洞高4米、拱跨3米,內洞高4.5米、拱跨3.6米,均為縱聯式券拱;城牆周長1.2米、高和寬0.3—0.35米的條石壘砌。南門城樓為木結構重檐歇山頂,梁架為抬梁穿逗混用式,九架梁前後單雙步梁分心用九柱,中柱兩旁立柱密集,柱間最近距離僅0.38米;城樓面闊五間共12米,進深八間共6.8米,脊高7.5米,建築面積81.6平方米。東門外門洞間雙扇鐵皮木質城門基本保持完好。南門至東門再至北門段城牆有部分保存完好,南門至老西門段大部分城牆保存完好,現存城牆總長度超過2.5公里。1996年,古城牆和東、南城門被公布為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
潼川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