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翅山村

燕翅山村

燕翅山村是棲霞市管轄的一個村莊。明泰昌元年(1620年),宋姓建村。燕翅山村位於海陽市北部,地處東經120°57′,北緯37°06′。隸屬徐家店鎮,南距鎮政府駐地4公里,距市政府駐地50公里。全村轄區面積2.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13公頃。適宜種植的農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花生蘋果、蔬菜等。

1992年燕翅山村評為海陽縣蔬菜生產先進村。

基本概況


明泰昌元年(1620年),宋姓建村。因村南有三山相連,其形如燕,故命村名燕子山,演變為燕翅山村。後有劉、於、孫、楊等姓自外地來此定居。東與古堆山村相連,西與棲霞市博地村為鄰,南與西槐山村相交,北與棲霞市辛庄接壤。海萊公路由東向西在村前通過。南距鎮政府駐地4公里,距市政府駐地50公里。
2002年,全村有217戶,600人。有劉、於、孫、楊、宋、李、鄒、侯等8姓,均為漢族,其中人口較多的是于姓。

大事記


1941年本村解放。
1992年村集體投資10萬元,建蔬菜大棚20個,被評為海陽縣蔬菜生產先進村。
1999年11月投資18萬元,建起小(二)型水庫,庫容15萬立方米。

經濟發展


第一產業1955年,糧食畝產51公斤,總產8.6萬公斤。1978年,糧食畝產338公斤,總產47萬公斤。2002年,糧食畝產497公斤,總產16.4萬公斤。 1986年,村黨支部發動村民栽植蘋果。1993年,在鎮政府的引導支持下,調整產業結構,大面積栽植蘋果,品種有紅富士、嘎啦等10多個。2000年,全村果園面積達到53.3公頃,產量120萬公斤。 2002年,全村第一產業總收入458萬元,其中農業310萬元,畜牧養殖業80萬元,林業2萬元,其它66萬元。
第二產業改革開放后,第二產業逐漸發展起來。2002年,第二產業收入310萬元,其中工業230萬元,建築業80萬元。
第三產業改革開放以來,村黨支部引導群眾發展第三產業,先後辦起電氣焊部、機動車維修部、理髮店、商店、飯店及運輸業等。2002年,第三產業總收入412萬元,其中運輸業200萬元,商飲業206萬元,服務業6萬元。

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村重視科技興農,多次聘請專家講課或派員外出參觀學習。2000年,有助理農藝師3人,農藝師1人。自新中國成立至2002年,全村共考取大中專院校的學生10人。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常年人均糧食110公斤左右,難以維持溫飽。新中國成立后,村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1978年,全村人均糧食358公斤,總收入13.3萬元。2002年,人均糧食500公斤,全村有各種運輸車130輛,摩托車80輛,電話100部,電冰箱50台。人均住房面積20平方米。

組織建設


中共基層組織建設1947年,成立黨支部。1949年10月,黨員身份公開,全村有黨員6名。2002年,有黨小組3個,黨員23名。曾任村黨支部書記的有楊學起、於剛、楊格恩、王桂珍、於洪斌、劉建、於朝萍、於希臣、於喜亭、於興河、於希勇、姜會全、於朝明、於傳亭。 2001-2002年,村黨支部連續兩年被評為海陽市先進黨支部。基層行政組織建設1950年,成立村政府。1958年9月,改稱大隊管理委員會。“文革”期間,改稱大隊革命委員會。1980年12月,復稱大隊管理委員會,下設調解、民兵、治安、婦女等組織。1984年5月,始設村民委員會。曾任村行政主要負責人的有楊學起、於洪斌、楊格恩、於朝萍、劉健、於希亭、於剛、於希勇、於殿起、於朝明、劉元樂、於朝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