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沙河

薛沙河

明萬曆三十二年(1604年),泇河開成,南明河與泇河十字相交,故此段又稱十字河。 1994年治理南壩段,長1240米。 1997年,實施老薛河南岸復堤工程,自大官口村起,至老運河交匯口止,長4.3公里。

簡介


其源出嶧山黑風口諸泉,西經粱山,又西經奚公山,受薛河支流,同為南明河。又西至永興村西南,經白山入微山湖。”南明河原流域面積很小,明隆慶元年“遏薛南流”,入南明河后,又稱薛沙河。明萬曆三十二年(1604年),泇河開成,南明河與泇河十字相交,故此段又稱十字河。1957年,山東省沂沭泗治淮指揮部在《十字河治理施工方案》中定名為十字河。並把老薛河及1958年開挖的新薛河納入十字河流域。新薛河開挖后,官莊以上主流入新薛河,薛沙河流域面積減少三分之一,其下游支流蟠龍河成為主要源頭,所以又稱蟠龍河。薛沙河流域面積296平方公里。

歷史


薛沙河原經石壩村南行,穿大運河經大王廟、三官廟之間,過後學村,於南壩村入微山湖。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在三官廟以上一公里處薛河內打一石壩,遏薛沙河於彭口閘西北種口村入運河。穿運河后西南行又分為兩股,西股為主流,於野場西入微山湖;東股為岔流,南行於南壩村西入微山湖。兩股形成“人”字形,(當地稱褲衩子河)。

治理


薛沙河,1991年薛城段按二十年一遇防洪標準治理后,行洪流量標準達到2000立方米每秒,而境內入湖口段安全泄量僅300立方米每秒。為此,1992年10月微山縣水利局編報工程設計方案,山東省水利廳批複,按二十年一遇防洪、三年一遇除澇標準進行治理。1993年,治理自微薛邊界至104國道段,長1165米,退堤復堤,內堤距由125米擴至180~240米。1994年治理南壩段,長1240米。1998年繼續治理104國道以下3.5公里。挖河築堤,河底寬40~60米,內堤距190~300米,國家投資390萬元。1997年,實施老薛河南岸復堤工程,自大官口村起,至老運河交匯口止,長4.3公里。堤內灘地取土築堤,堤頂高程41.5~39.5米,頂寬4米,邊坡1:2。投資13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