泇河
發源於魯南山區的河流
泇河
泇河
泇河 上減水閘壩9座,自西而東記述如下:
泇河
三孔橋滾水壩 位於今昭陽三孔橋村原漕運新渠河槽內,清嘉慶二十三年(1818年)建,共3孔,每孔寬一丈五尺,減泄運河異漲之水,經呂壩南行入湖。
劉昌庄雙減閘 位於泇河南堤(今昭陽街道辦事處劉昌庄村東),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建,嘉慶四年(1799年)大修。減泄泥溝河洪水入湖,引渠長568丈。
彭口三洞閘 位於今彭口閘運河南堤,明萬曆三十二年(1604年)建,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薛沙河築壩(今薛城區石壩村)遏水於種口南行后,該閘減泄水量減少。閘上建橋,名三洞橋,接通纖道。
郗山南減水閘 位於今郗山東南運河西堤,明萬曆三十二年(1604年)建、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重建,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嘉慶四年(1799年)兩次大修。減泄南常、沙溝、郗山等地坡水入微山湖。嘉慶四年其上建橋,以利牽挽。
張阿減水閘位於今韓庄鎮張阿村南,清乾隆二十六年(1687年)建,減泄南常沙河之水入微山湖。
馬金工減水閘 位於今韓庄鎮趙莊村西、老運河西堤,明萬曆三十二年(1604年)建,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改建。清乾隆四十八年(1763年)、嘉慶四年(1799年)兩次整修。減泄南常西南部丘陵坡地汛期之水入微山湖。引渠長550丈,嘉慶十七年(1812年)拆修,其上建橋,以利牽挽。
朱姬庄減水閘 位於今韓庄鎮朱姬庄村西、老運河西堤、清雍正四年(1726年)建,康熙十六年(1677年)、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嘉慶四年(1799年)三次整修。減泄馬山等東部山地坡水入微山湖。
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大水、濟寧、徐州一帶泛濫成災,運河堤岸潰決二百里,洪水壅滯於微山湖一帶,運河不得通航。總理河道舒應龍挑挖韓庄中心溝四十里,通彭河水道入泇河以泄各湖積水。這項工程把微山湖一帶廣大水域與泇河聯繫起來,這就是韓庄新河,后成為泇運河的一段。
萬曆二十五年(1597年),黃河於單縣黃垌口決口南徙,徐州洪,呂梁洪以下的黃河段幾乎斷流,航運無法進行,於是又提起開泇河行運的工程。萬曆二十八年,總理河道劉東星受命開泇河,他循舒應龍韓庄故道,鑿良城、侯遷、台庄及萬庄河道。工程完成3/10,劉東星死去。萬曆三十二年(1604年),總河侍郎李化龍繼舒,劉未完工程,由夏鎮南面的李家口,引水合彭河,經韓庄湖口,又合氶、泇、沂諸水東南至邳州直河口,長二百六十餘里,避黃河之險三百餘里。
泇河開成之後,黃河運道仍未廢毀,當時的航運安排是:“每年三月初,則開泇河壩,令糧運官民船,由直河口而進,以便利往。至九月初則塞之。每年九月初,則開呂公壩,入黃河,以便回空與官民船往來,至次年二月中則塞之,半年由泇、半年由黃。”
泇河入黃前的直河與其東的馬陵山脈之間是駱馬湖。馬陵山是魯南沂蒙山的余脈,山西省坡之水,如沂河、沭河向西的分支諸水皆匯於駱馬湖,固此湖水量洪枯變比較大。洪水宜泄出路為黃河,通道有三條,一為董家溝,一為駱馬湖口,一為陳溝。與黃河相鄰的駱馬湖一側高窪不一,無法行船,到枯水季節敗露出水面。尋求改善航道的人在這裡謀求辦法。遇黃河決口,則波濤洶湧,險情迭生,船隻入泇河撞損極多,阻隔嚴重。天啟年間,王家莊磨兒庄處險情尤甚,航運受阻。天啟三年(1623年),漕儲參政朱國盛在駱馬湖中開通濟新河,於直河口北的馬頰河口疏淤沙三百三十丈,接泇河。以下疏梳沙,開新河、浚小河,通駱馬湖口。以挑河之土築堤分隔湖水並作纖道。河長五十七里,築堤八千七百四十七丈,至天啟五年(1625年)四月,工程完成。次年,總河侍郎李從心又由駱馬湖口運口之下開河十里至陳溝入黃河。循永濟新河曲馬頰河口入泇河,船行安全,省時省力。此後,這條河多次疏浚完善,效益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