泇運河

泇運河

泇運河,全長260里,在嶧縣境內有東、西兩條泇河補給水源。

基本介紹


明初的運河為南北走向,自北而來,從濟寧向南沿南陽獨山昭陽微山四湖之西岸經徐州黃河交匯后奔邳縣(城)而南去,然後借道三百三十里的黃河水道到達淮安。然受黃河頂托,運、黃交匯一帶易阻,另須經徐州、呂粱兩處險灘。明朝後葉,因為黃泛阻運,多位漕河大臣一次次上書朝廷,建議開挖從韓庄台兒庄到淮安的泇運河(即韓庄運河),以避黃河徐、呂和黃泛之險,保證漕船順利通行。
明萬曆三十一年(1603),黃河在沛縣等地決口泛濫,“灌昭陽湖,入夏鎮,橫衝運道”。萬曆三十二年(1604),總理河道的工部右侍郎李化龍,開通了由夏鎮經台兒庄到邳州的這段運河,使經常因黃泛而斷航的京杭大運河實現了暢通,“盡避黃河之險”。並自東向西依次建起了台兒庄、侯遷、頓庄、丁廟、萬年、張庄、德勝、韓庄八座陡門式船閘,以解決從微山湖到台兒庄,因地勢西高東低而產生的20多米水位高差。這段航道,全長260里,因為在嶧縣境內有東、西兩條泇河補給水源,史稱泇運河。
乾隆嘉慶年間曾對泇運河進行過多次浚治。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7年)浚治台兒庄以上運河,“以水深八尺為度,並修纖道”。乾隆四十八年(公元1783年)冬,大修晉寧至台兒庄運河被水土石堤岸工程。嘉慶六年(公元1801年)春,大挑韓庄以下八閘運河,以維持漕運。
但自清光緒末年,漕運停止,魯境運河無人過問,任其淤塞,日益敗壞。到清朝末年,除汛期漲水外,均不能通航。
為了根治泇運河,1958年冬至1959年春,山東省對此段運河幹流進行了大規模治理,包括拓寬從韓庄微山湖口至陶溝河口之間河道,共十萬零五千人參加施工。當時官方文件中開始使用‘韓庄運河’的名稱,‘泇運河’的名字漸漸被遺忘。也是在這次治理中,台兒庄鎮南段裁彎取直另開新河,被保留在城區內部分呈月牙狀,故稱月河。月河長3300米,寬50至90米,南岸為土駁岸,有纖道遺址,北岸於乾隆四十八年(1783)秋改為被水石駁岸,古碼頭11座(詳細附后),2006年5月京杭大運河台兒庄段水工設施被國務院批准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4年6月22日,中國大運河項目成功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成為我國第32項世界文化遺產及第46項世界遺產。作為大運河申遺城市之一的台兒庄,憑藉3千米古運河河道(月河)、十幾座明清時期的古碼頭、960米的古駁岸、以及運河水工遺存、運河附屬遺存、運河相關遺產點入選其中,被世界旅遊組織稱為“活著的古運河”。
心陽居士
參考文獻:《台兒庄區志》、《台兒庄區水利志》,陳偉《追夢古城台兒庄》《復活古城台兒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