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門息肉

突出直腸黏膜的圓形腫物

肛門息肉是指肛管或直腸黏膜上帶蒂圓形或橢圓形腫物,可突入腸腔上下移動。其蒂的大部分是腸黏膜由於腸蠕動或糞便牽拉延長所致。肛門息肉多因糞便慢性刺激而引起,為常見的良性腫瘤,少數可惡變。肛門息肉單發性居多,多發性的佔少數。

就診科室


● 普通外科

病因


● 飲食因素、炎症刺激、糞便、異物刺激和機械性損傷以及遺傳因素等都可能引起肛門息肉。

癥狀


● 便血
● ● 無痛性便血是肛門息肉的主要臨床表現,部分患者可一直無便血癥狀。出血量一般較少,若排便時擠壓致息肉脫落、息肉體積大且位置低,可發生較多量的出血。便血特點為便中帶血,而不發生滴血。
● 脫垂
● ● 肛門息肉較大或數量較多時,由於重力關係牽拉腸黏膜,使其逐漸與肌層分離而向下脫垂。患者排便動作牽拉及腸蠕動刺激,可使蒂基周圍黏膜層鬆弛,併發直腸脫垂。
● 腸道刺激癥狀
● ● 腸蠕動牽拉息肉可出現腸道刺激癥狀,如腹部不適、腹痛、腹瀉、膿血便里急后重等。

檢查


● 實驗室檢查
● ● 大便潛血試驗常為陽性。
● 內鏡檢查
● ● 鏡下可見腺瘤外觀略呈紅色,有蒂或廣基,形態呈球形或半球形。
● 組織病理學檢查
● ● 內鏡下對息肉樣病變均應行息肉摘除或取組織學檢查以確定病變的性質、類型以及有無癌變等。

診斷


● 醫生根據臨床表現及相關檢查可以做出診斷。
● 出現便血、直腸脫垂、腹痛、腹瀉、里急后重和膿血便等表現。
● 大便潛血試驗常為陽性。
內鏡檢查可見腺瘤外觀略呈紅色,有蒂或廣基,形態呈球形或半球形。

鑒別診斷


● 腸炎、腸道腫瘤等疾病也可能出現便血、腹痛、腹瀉等癥狀,不易與肛門息肉區分。
● 出現以上表現,應及時到醫院就診,醫生通過實驗室檢查、內鏡檢查、組織病理學檢查等,可以進行診斷和鑒別診斷。

治療


肛門息肉多需手術治療,手術后息肉標本的病理診斷至關重要。部分患者有切除後有複發可能,需多次手術:
1.對於有蒂息肉直徑小於2cm的廣基息肉,非息肉病者,可行經肛門的切除術或行內鏡下圈套摘除、活檢鉗鉗除、高頻電凝凝除。
2.對直徑大於2cm的廣基息肉,可根據臨床實際情況選擇手術方案:
(1)經肛門手術適用於位於腹膜反折以下直腸息肉
(2)經腹手術適應於腹膜反折以上基底直徑大於2cm的息肉。
(3)直徑大於2cm的廣基息肉,病變僅位於黏膜層,可行內鏡黏膜下剝離術。
(4)對於距肛緣5~15cm者,有條件可經肛門內鏡下的息肉切除術。(5)對距肛緣5~10cm,也可行經肛門括約肌途徑的切除術。

危害


● 肛門息肉部分切除后可複發,嚴重者有癌變的可能。

預后


● 肛門息肉如果及早診斷、進行手術治療,預后較好。若延誤治療可能導致病情加重,反覆發作,難以治癒。

預防


● 良好的生活方式對預防肛門息肉有幫助。
● 保持愉悅的心情。
● 多吃蔬菜、水果和燕麥等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少吃辛辣刺激的食物,並且多喝水,預防便秘。
● 注意休息,避免過度疲勞。
● 積極治療原發疾病,比如潰瘍性結腸炎和痔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