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津鎮
湖北省十堰市鄖西縣轄鎮
徠上津鎮,隸屬湖北省十堰市鄖西縣,素有“朝秦暮楚”之稱,東距十堰城區100公里,西北距西安250公里。其境內有省道鄖漫路、上湖路過境,316國道穿境而過,其中福武高速公路出口距集鎮6.5公里,人口有24214人(2017年)。
上津鎮
2004年被國家建設部列為為全國歷史名鎮。鎮轄16個村,2個林場。98個村民小組,8504戶,3.3萬人,其中農業人口為25667人。版圖面積226.5平方公里,耕地面積32400畝,林地面積55059畝。集鎮面積5.2平方公里,集鎮人口達到1.5萬人。
上津地名,歷史悠久,古為商國之地,春秋屬晉,戰國屬秦,北朝西魏時建立上津縣,比鄖西建縣早938年,歷史上曾14次建縣,6次設郡,2次設州,可見上津是秦楚咽喉,政治中心,軍事要地。
上津古城保存完整,建於明朝永樂元年(公元1403年),周長1236.6米,高6.8米,設5門,面積8萬平方米,城基厚度6.12米,是湖北省保留完好的古城 ,被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亦是全縣旅遊景觀之一。因城池依山滂水,四周植柳圍城,故名“柳洲城”。城外的金錢河水,過去居民出城西門下坎10步就可見靠岸船隻桅杆,水離牆腳15米,后受水患威脅,水位高於城壕。1964年洪水淹城高1.5米,柳樹被毀,河床上長。當地政府修築“紅衛堤”,其長3000米,高4米,寬5米,成為公路堤,堤內造田400畝。
2013年,國務院印發《關於核定並公布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通知》,核定公布了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上津古城入選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古建築 )。上津鎮位於鄖西縣西北部,南依漢水,北枕秦嶺,素有“朝秦暮楚”之稱,可考歷史記載距今已有1700餘年。
2013年上津古城入選全國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上津鎮現存古代八大自然景觀,以及以明清一條街為主的20多個聞名景觀。其中包括:鐵箍雲峰、長堤柳浪、天橋古洞、松山仰面、白岩雲橋、仙鶴凌霄、山山疊翠、伍峪青幔等。此前,2003年命名了首批22個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名村,2005年命名了第二批58個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名村,2013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鄖西縣上津鎮位於鄂陝兩省交界處,南依漢水,北枕秦嶺,素有“朝秦暮楚”之稱,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東距十堰120公里,西北距西安250公里,是湖北西進的橋頭堡,陝西東出的東大門。境內交通、通訊便利,省道鄖漫路、上湖路,建設中的銀武高速公路,西漢光纜及漢江最大支流金錢河穿境而過。經濟繁榮,政治發達,歷史上曾2次置州,6次設郡,14次建縣。獨有的區位優勢和政治文化背景,決定了上津千百年來一直是區域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是南北文化的交匯融合地,兵家必爭的戰略“制高點”,水陸運輸的交通樞紐。
上津鎮
位於湖北省十堰市鄖西縣上津鎮,坐落在美景的金錢河畔。
鄖西縣上津鎮
上津鎮府
上津鎮地理上屬深切割的中~低山區,海拔標高一般為500~1000m左右。區內氣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8℃,七月平均氣溫28℃,一月平均氣溫14℃,年降水量788mm,多地形雨,無霜期237天。
上津鎮
上津鎮是水網地區,境內河道縱橫,水面廣闊,灌溉便利,水質優良。全鎮現有河流118條,計水面面積6776畝,池塘227隻,計水面面積851畝,合計水面面積7627畝,佔耕地面積的17.1%。境內主要河流有七條,橫三豎四。
上津鎮系魚米之鄉,自然條件良好,聞名遐邇。解放后,隨著生產的發展,上津鎮物產品種日益增多,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大力發展特色農業,農作物有糧食、油菜、棉花等數十種,還有蔬菜、花卉等。畜禽也品種繁多。其它類有向日葵、蓖麻、蘆栗、白木耳等。
境內特色產品,上津五香豆豉、孫家灣貢米、十八盤雲霧茶、金錢河魚、拐棗酒、核桃、板栗、茶葉、黃姜、煙葉、山野葡萄、享有盛譽。境內的赤鐵礦、石灰石、多晶硅、金屬鎂、黑墨石、大理石、漢白玉等儲量豐富,品位高,有極高的開採價值。
津城村 | 伍峪坪村 | 黃龍灣村 | 劉家灣村 | 吳家溝村 | 丁家灣村 |
孫家灣村 | 絞腸關村 | 過風樓村 | 王家莊村 | 吳家鋪村 | 十八盤村 |
郭家渡村 | 嚴家灣村 | 鐵箍嶺村 | 石廟村 | 磨溝村 | 雲嶺村 |
上津鎮農業以種植業為主,糧食作物以小麥、玉米、水稻為主,甘薯、豆類次之;經濟作物花生、芝麻佔據一定位次。
工業企業主要以小型為工業為主。如木器加工、車輛修配、傳統火紙加工業等。鄉鎮企業主要以私營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為主。境內的交通、通訊等基礎設施齊備,暢通便捷,覆蓋率高;集鎮供電、供水、排水、科教衛生、餐飲購物、休閑娛樂等基礎設施建設配套齊全,服務功能強大。境內有大小水庫6座,投資1個億的玉皇灘電站,裝機1萬千瓦。鎮內有工業企業18家,商貿繁榮。
2011年,全鎮農村經濟總收入達到3億元,農業總產值1.5億元;全鎮工業總產值4.8億元,社會生產總值達到8374萬元,財政收入252萬元,農民年人均收入4106元。工業企業37個,個體工商戶570餘戶,從業人員2850人,主要工業門類有:建築建材、水電等。主要工業產品有:磚瓦、砂石料等。
上津鎮
千百年來,無數次政權興衰更替和上萬次血風腥雨的洗禮,為古老的上津留下了大量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保存完好的明清風格建築群,南北文化的象徵山陝館(南、北會館),湖北省現存最古老、保存最為完整的縣級古城等,無一不是民族文化的瑰寶。
上津鎮的地形呈橢圓形的盆地狀,四周是崇山峻岭,金錢河從北面漫川關蜿蜒而過,南向流入漢江。上津的歷史十分悠久。它在周朝的時候屬於絞國。公元前700年,楚武王率兵滅掉了絞國。秦國惠王的時候,同楚國交戰,楚國打敗了秦國,將上津等地割讓給秦國,於是上津就歸屬於秦國。
公元223年,魏文帝在這裡設立平利縣,在此屯兵控制漢江的上游。從此揭開了上津設置縣、鎮、郡守的歷史。歷史上,上津曾經四次建縣,六次設郡,兩次設州,直到清順冶年間,它才併入到現在的鄖西,成為鄖西的一個重鎮。
上津歷史的豐厚,連它的這個名字,也有很多傳說。影響較大的有四種說法。第一、最簡單的說法。津有渡口的意思,這兒是位於夾河關之上的渡口,於是就叫上津。但是,夾河關上面曾有過許多渡口,有上津渡口,應該也有個下津,或者中津,或者別的什麼津,可是沒有。可見這個簡單的說法靠不住。
第二種說法是最淺顯的說法。說在古城的上首有一條河叫泗峪河,泗峪河的上面有一個渡口,於是就叫上津。這個說法很淺顯,但依然不可信。
第三種是很牽強的說法。說這裡原叫天津,理由是金錢河這兒是皇帝上船下船的地方,因與北方的天津同名,遂改為上津。
第四種是杜撰的說法。說當年在這裡修建城池的時候,名字一時難以定奪,正好遇著地理學家酈得元從這裡路過,經他掐指一算,說這個地方就取名上津吧。人們就問他,你為什麼取名上津?酈道元頷首微笑,神秘兮兮地說了一句:“天機不可泄露!”於是,這裡就叫了上津。事實上,我們沒有材料證明酈道元到過上津,但是酈道元確實知道這個地方。
因為在他的《水經注》里,寫得非常的明確,那就是“豐鄉水西南合關襯水而南入上津”。
事實上,在取名上津的時候,上津叫“上州”,有時候叫“上洛州”,在上洛州最關鍵的一個地方定了一個渡口,上洛州的渡口,如果說全面一點就是叫上州津口,你不能叫州口吧?也不能叫州津吧?只好叫“上津”,這樣簡化而來。上津因金錢河而設津口,也因渡口的設立而全面的繁榮。
保存完好且具有1700多年歷史的上津古城現存鐵箍雲峰、長堤柳浪 、天橋古洞、松山仰面、白岩雲橋、仙鶴凌宵、山山疊翠、伍峪青幔等古代八大自然景觀和以明清一條街為主的二十多個聞名景觀。
上津古城
徠上津古城位於湖北省鄖西縣城西北70公里的上津鎮,為明代城址。地處鄂西北邊陲,與陝西省漫川鎮接壤,南臨江漢流域,北枕秦嶺山脈,古城坐落於漢江支流金錢河下游東岸,素有“朝秦暮楚”之稱,歷為交通、政治、文化、商貿、軍事之要地。
古城周長1236米,面積約8萬平方米。城牆高約7米,呈梯形,為青磚砌成。四方各有一個城門,分別叫做接秦、達楚、通漢、連鄖,西南一角還有為方便百姓勞作而開的角門。
上津古城自誕生起就一直伴隨這塊特殊地理位置,融進獨特的酸甜苦辣,榮辱與滄桑。走在古鎮中,恍惚間竟然不知自己身處何地。古老甚至破舊的城牆,斑駁的建築,無不是歷史的痕迹。在古城明清街上,當年的“上關縣人民政府”舊址依然完好地保存著,大砍刀、煤油燈、發黃的文件袋,向人們述說著烽火歲月。現在的上津古城,既不顯赫,也不喧囂。
由建設部、國家文物局共同組織評選的第三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名村日前在京揭曉。鄖西縣上津鎮入選第三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1985年,上津古城被湖北省確定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98年被列為全省25個重點建設邊貿口子鎮之一。2004年被國家建設部列為全國歷史名鎮。2013年,入列全國第七批歷史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5月,鄖西上津文化旅遊區正式被列為國家4A級景區。
上津古城
楊泗廟位於上津鎮上,據史料考證,至少在北宋年間就有了江瀆廟,被複建的江瀆廟建於“大清同治四年寅丑秋月”(廟內檁枋有題記)。中國歷史上有祭祀岳三神、四瀆水神的民俗傳統,祭祀的四瀆水神為“江淮河濟”。江瀆廟是先人祭禮長江的所在。據我國著名古建築專家羅哲文介紹,江瀆廟除具有濃厚的地方建築特色,其建築樣式和建築風格在三峽庫區少見外,還是全國為數不多的保存完好的“江淮河濟”四瀆廟之一,具有較深厚的文化積澱和十分豐富的古建築文化價值。
楊泗廟
全國各地的諸多山陝會館中,有的也稱“西商會館”,有的叫陝西會館或西秦會館。尤其在雲貴川一帶,由於明清時陝西商幫的經濟在那裡處於壟斷地位,當地便保存了好多會館,像成都、重慶等地的中心繁華街道,就是由於有會館而命名為“陝西街”、“陝西路”。
南、北會館:南會館,又名山陝館、陝西會館,座落在古城東北後山腰250米處,青磚銀樓,古樸生動,粗而不俗,風格獨特,細而不膩。門額上書“山陝館”,字體遵勁。內置小型院舍,房屋五六間,是古代駐津會館僅存的一座,也是鄖西最完整的會館。門額及牆磚上雕作有“山陝館”字樣,字體遒勁,飄逸挺拔,館內置小型四合院,分設東西南北四廂房各六七間,各廂房結構不同,用途各異,分工齊全,是一座集吃住、遊玩、倉儲、集會等多種功能於一體的功能齊全的旅館、驛站。北會館,位於南會館以北10餘公里處,與南會館遙相呼應,單戶獨院,整體結構、布局、功能與南會館基本相同,但細微處又風格迥異,區別有致。南會館房頂坡面平緩,圓潤流暢;北會館房頂坡面陡急,檐角尖翹;梁棟花紋雕飾處理上,南會館豪放自然,北會館做得精細玲瓏,是典型的南北建築風格對比體現。
南北會館是古代各地駐上津的武昌會館,河南會館等眾多會館中唯一保存完整的兩座,也是十堰乃至湖北省保存最為完整的兩座古會館。它既是集古代高雅精湛的建築藝術與經濟實惠耐用的設計理念創造的產物,更是南北文化在這裡交匯融合后的產物,既是研究古代南北文化發展融合的難得實物資料,更是研究古代南北建築技術與建築風格的“活寶庫”。
山陝館
古戲樓是一棟尖頂,數重,層次深度感極強的古代劇院,舞台南北左右對稱,檐角高低、大小、前後錯落有致,內用木柱列梁架設,外用青磚壘牆圍之,牆樓和諧融為一體,構成了一幅青磚黑瓦彩柱畫梁,飛檐蹺角的美麗圖畫,其建築工藝、布局、設計均顯示出了高超精湛的技藝,不僅是當今建築設計的難得教材,更是一件規模宏大、價值連城的絕美工藝品。相傳每逢重大節日或大型慶典、祭祀活動秦楚兩地戲班均要來此同台演出,南唱秦腔、北演楚戲,相互競技,比示演藝水平,搶爭觀眾,甚是熱鬧,民間傳曰“對台紅”便是由此而來。
天主堂:民間又稱天主教堂,位古城內中心位置,古街西側,民居四合院叢中,佔地500餘平方米,始建於清末,教堂集西方建築藝術與東方文化於一體,綠樹掩映中的主建築,尖圓頂,青磚牆,樓頂高低不一,錯落有致,四角鐘樓高聳,鐘聲清脆圓潤,複式樓內,設有經堂,每到周日,虔誠的男女信徒,集聚一堂,誦經念佛,氣氛濃郁,小院四周輔以中式民居四合院,中西合璧,增添了別樣情調。
明清古建築群
主要位於古城內和古城北門外,以明清古街、兩旁古建築為主體,明清四合院建築為輔,構成了一個規模宏大,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築群落。古街總長約1.5公里,青石街道寬3米,兩旁建築青磚黑瓦,飛檐斗拱,雕樑畫棟,古樸雄渾,左右對稱,高低和諧,錯落有致。單個四合院一進數重,內置天井,圍以小屋,雕窗臨井,古色古香,風格獨特,一般三四戶一院,兩三院一族,鄰里相處,親如一家,溫馨和諧,有“千里胡洞娃,院子三四家”的美稱。
上關縣人民政府舊址
在古城明清街上,當年的“上關縣錯落有致”舊址依然完好地保存著,大砍刀、煤油燈、發黃的文件袋,向人們述說著烽火歲月。
走在古鎮中,恍惚間竟然不知自己身處何地。古老甚至破舊的城牆,斑駁的建築,無不是歷史的痕迹。
上關縣舊址
上津鎮天主教堂位於古城內,古街西,建於清末。教堂四角鐘樓高聳,錯落有致,內設經堂,典雅別緻,誦經念佛,氣氛濃郁。
位於上津鎮內的天主教堂
主要有山石景觀、河潭景觀、植物景觀等三類20餘個景點。
1、山石景觀:主要景點有嵩山仰面、伍峪青幔、三山疊翠、仙鶴凌霄、白岩雲橋、雲嶺延年、天橋古洞、佛爺洞(老人洞)、鐵箍雲峰、十八盤、絞腸關等。於此處舉步登高,絕頂遠眺,可一覽眾山小。山中穿行,奇峰幽徑,漫漫青帳,猶如世外桃園,洞中探奇,奇景異說,如入仙境。漫步山林,心胸開闊,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犢之勞形,自然恬靜,神情舒暢,心曠神怡。
2、河潭景觀:主要景點有長堤柳浪、游龍出水、金色沙灘等。遠山如黛,近堤碧翠,煙雨柳絲,長虹卧波。河水如練,沙灘似錦,或波濤陣陣,氣勢磅礴,或靜若處子,微波不起,長堤漫步,可領略幽靜飄渺之優美,嬉水沙灘,可體驗驚濤拍岸之驚奇。
3、植物景觀:主要景點有栓馬古村、千年白果等。青山綠水,玉樹瓊枝,或蒼勁有力,或遮天蔽日,或柔蔓輕繞,或筆直擎天;和山石相依,與花木共眠,或造訪于山野人家,領略純樸民風,品嘗山野茶炊,話古之滄桑,品今之輝煌一道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之感油然而生。
在這三大類20餘個景點中又以長堤柳浪、伍峪青幔、鐵箍雲峰、三山疊翠、白岩雲橋、天橋古洞、仙鶴凌霄、嵩山仰面等古八景為最。
長堤柳浪:古城西700米,金錢河一帶,其河床巨寬,河水清澈,河灘沙質鬆軟,沿河植柳,形成一道柳如青絲的風景線。逢至綿綿春雨季節,更像一幅古樸的煙雨柳絲圖,飄渺朦朧,猶如仙境一般。清代詩人王霖觀長堤柳浪后呤:青青堤上柳,飄忽自成春,欲作三眼勢,應來九烈神。波平分鴨黛,浪咸起魚鱗。若向江中渡,風流自有人。
伍峪青幔:位於古城北二公里,伍峪河入金錢河口處,此地連綿數里,土地肥沃。每至夏季,漫漫玉米青帳,像一個暗堡林立,礁石密布,卧虎藏龍的古戰場,鐵戈爭鳴,陰氣逼人,構成了金錢河上游古城北門最後一道天然保護屏障,因重要的地理位置和戰略工事作用而聞名。如今此處已成為鄖西縣最大的醫藥化工基地和鄉鎮工業園區。
鐵箍雲峰:位於古城西南部,今鐵箍嶺村。因地勢險峻,山高坡陡,如華山天險直插雲霄。長年雲霧繚繞,雲在山中,山在雲中,山隨雲動,雲隨山移,山雲融合,飄渺朦朧而得名。
三山疊翠:置身城頭,極目西眺,山青水綠,鳥語花香,近山低,遠山高,層層相連,山山鼎立,如翠峰疊加,如爭功邀寵,巍巍群山憑空增添了無盡的動感與靈氣。
白岩雲橋:位於城西泗峪河中游,今石廟村海拔1338米的白岩寨寨下,白岩溝內。兩山夾峙,溝深谷狹。虎行猿嘯的深澗峽谷。橋上白雲繚繞,橋下澗水怒吼,橋上是千年古寨,寨后是萬丈懸崖,崖為白色,故名白岩寨。寨周郁林叢生,山峰筆挺,如仙境一般地方,清陝西臨生來此慨曰:猶是人間地,而無四馬嘩。近代史上“鄂保四團”,“反村”運動的匪徒均居此為寨,直到解放后匪亂平息,此處才日漸落寂。
天橋古洞:位於城北今黃龍灣村,金錢河流經此處,突的變窄,有如自石谷中流出。兩岸山如刀切,牛羊均不能過。灘陡浪急,下流不遠即為“蛤蟆嘴”(游龍出水)。自谷中噴涌而下的河水沖向伸入河裡的岩石,急速折回,漸起數丈之高,有如游龍自水中衝突而兩岸據傳岩石巨洞內有一隻蛙精,已有千年道行。每當船排通過,蛙精便突然鳴叫,受嚇落水者便被其吞食,而岩石對面亦有一洞,洞內有一千年蛇精,聽見蛙叫便出來爭食,過往船舶無一倖免。為助民眾通行,一過路游神便在此河兩岸山頂之間架了一座橋樑,距河高約百丈,故曰天橋。為防兩岸破壞,並在橋頭的懸崖中修一岩洞,日夜守護,自此兩岸上下百姓暢通無阻。今橋雖不在,但岩洞猶存,懸於半崖,只能靠繩梯通行。
仙鶴凌霄:金錢河上白鶴盤繞,河岸高山聳立,古松倒垂,鶴行松山,時而盤旋鳴轉,時而一飛衝天,時而嘻戲灘塗,時而與遊人為伴,靜靜的河水,挺拔的雲峰,構成了一幅絕妙的山水人鳥共處圖。
嵩山仰面:位於今孫家灣村,此處山勢陡峭,山峰林立,高低不一,錯落有致,古木參天,鬱鬱蔥蔥,在皓皓的月光下或朦朧的薄霧中,有如美女仰面誦詩,秀髮飄飄,口鼻分明,雙乳高聳,手腳清晰,嬌媚動人,栩栩如生。
清末四合院:一進數重,內置天井,四周小屋,雕窗臨井,古色古香,風格獨特。一般三四戶一院,溫馨而和諧,素有“千里胡洞娃,院子三四家”的美稱。
2020年4月9日,被中共鄖西縣委、鄖西縣人民政府評為“脫貧攻堅工作優秀鄉鎮”。
2021年4月,中共鄖西縣上津鎮委員會被表彰為“湖北省脫貧攻堅先進集體”。
2021年8月2日,入選第一批全國鄉村旅遊重點鎮(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