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身符

隨身佩戴的驅邪免災之物

護身符,護身之靈符,又作護符、神符、靈符、秘符,即書寫佛、菩薩、諸天、鬼神等之形像、種子、真言之符札,將之置於貼身處,或吞食,可蒙各尊之加持護念,故有此名。符之種類極多,依祈願之意趣而有各種差別;而其作用亦多,可除厄難、水難、火難及安產等。

解釋


1、道士或巫師等所畫的符或念過咒的物件,隨身佩戴,可以驅邪免災。
2、比喻保護自己,藉以避免困難或懲罰的人或事物。
出處
1、元·無名氏《抱妝盒》第四折:“小儲君倒也安安穩穩守著妝盒做護身符,則是我陳琳戰戰兢兢抱著個天大悶葫蘆。”
2、明 施耐庵《水滸》第三十一回《張都監血濺鴛鴦樓 武行者夜走蜈蚣嶺》又且得這本度牒做護身符。年甲相貌,又和叔叔相等。
護身符
護身符

典故


傳燈錄曰:“耽原為惠忠國師侍者,雲鬚要覓個護身符子。異日攜籃入方丈。國師曰:籃里有甚麼物?曰青梅。曰何用?曰供養。“陸遊詩曰:‘求僧疏搭袈裟展,缽盂卻要護身符。”謂度牒也。今謂恃勢藐法者所託庇之人。曰護身符。又西藏新志中曰:“藏民均帶護符於身,以絲束經典一頁,或置之金屬小匣,藏之懷中。旅人以馬及金剛系犬兩種畫品為護符。遇猛犬時,攜金剛系犬圖,可免,或遇暴風雨時,飛散畫馬之紙可免。另有咒語,又民家中更藏有護符。以佛像之衣服,或所持孔雀羽,包以魔紙,纏以毛線(以狗毛山羊毛或羊毛捻成),更以鼷鼠皮包其全部,謂可祈家興隆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