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夏
漢語詞語
長徠夏,多義詞。一指夏日,讀作cháng xià。因其白晝較長,故稱。一指陰曆六月,讀作zhǎng xià。長就是生長的意思。長夏,意即從夏天生長出來。
1、指陰曆六月。
古人以五行配四季,缺一,所以想出長夏來彌補,於是春夏秋冬加上長夏就合乎五教。
《素問·六節藏象論》:“春勝長夏。”王冰註:“所謂長夏者,六月也。”
2、指夏日。因其白晝較長,故稱。
唐 沉佺期 《有所思》詩:“坐看長夏晚,秋月照羅幃。”金 蔡珪 《寄通州王倅》詩:“長夏少人事,官閑簾戶深。”清 劉大櫆 《游百門泉記》:“亭外廊四,周廊之內,老柏十數株蔽日,長夏坐其內不知有暑也。”
1、指夏季最後一個月份,即7月7日至8月6日。
《素問·六節藏象論》王冰次注云:“長夏者,六月也。土生於火,長在夏中,既長而旺,故云長夏也。”《素問·藏氣法時論》王冰次注云:“長夏,謂六月也。夏為土母,土長干中,以長而治,故云長夏。”
引文中的六月為農曆,此時氣候最為潮濕,乃因多陰雨而潮濕,空氣中濕度大,大氣壓偏低,由脾所主。《中醫大辭典》云:“長夏,農曆六月。《素問·藏氣法時論》:‘脾主長夏。’”
一年四季,春、夏、秋、冬之四時,依次序而循環,季節氣候則由溫、熱而轉寒、涼,自然界萬物賴以生、長、收、藏。為何一年四時之中又有“五時(長夏)”之稱呢?此乃出於理論需要,為了與天之五行、人之五臟等相配而構建的龐大的五大系統使然。
《素問·金匱真言論》云:“所謂得四時之勝者,春勝長夏,長夏勝冬,冬勝夏,夏勝秋,秋勝春,所謂四時之勝也。”王冰注云:“四時之中,加之長夏,故謂得五行(五)時之勝也。”惲鐵樵《群經見智錄》:“《內經》言五行配以五藏,其來源於天之四時。藏有五,而時僅四,故以六月為長夏,以配脾。”
檢閱先秦、漢之古籍,並未見“長夏”之名稱,卻有“季夏”之名稱,如《禮記·明堂位》:“季夏六月,以禘禮祀周公於大廟。”戰國時期的鄒衍云:“春取榆柳之火,夏取棗杏之火,季夏取桑柘之火,秋取柞楢之火,冬取槐檀之火。”《春秋繁露·五行對》:“天有五行,木火土金水是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為冬,金為秋,土為季夏,火為夏,木為春。春主生,夏主長,季夏主養,秋主收,冬主藏。”四時中增加了季夏而成為五時。
長夏,首見於中醫經典《內經》之《素問·金匱真言論》篇,並在《內經》全書中共見27次,卻是由鄒衍“季夏”一詞演變而來。時賢孔德立《先秦諸子》說道:“‘季夏’的出現,是鄒衍對陰陽五行學說的一個創舉,解決了土德在四時中不佔具體位置的缺陷。”
五行學說引進醫學時,為了與脾、土、濕相配合,故《內經》的作者,將季夏換成了長夏,是五行學說引進醫學成熟的標誌。長夏的來源,實由五行學說推演派生而來,即為了配合自然界之五行---木、火、土、金、水,此完全是出於理論的需要,牽強附會明顯。
徠長夏的詞義當如王冰所云:“長夏者,六月也。土生於火,長在夏中,既長而旺,故云長夏也。”(《六節藏象論》次注)又說道:“長夏,謂六月也。夏為土母,土長干中,以長而治,故云長夏。”(《藏氣法時論》次注)即“長在夏中”。
長夏在五行屬土,在五方屬中央,在五氣屬濕,在五臟屬脾,在五體屬肌肉。《素問·藏氣法時論》云:“脾主長夏。”《新校正》云:“按全元起云:脾王四季,六月是火王之處。蓋以脾主中央,六月是十二月之中,一年之半,故脾主六月也。”
六月,指農曆六月,轉換成公曆即為每年的7月7日至8月6日,夏季的最後一個月份。此時氣候最為潮濕,乃因多陰雨而潮濕。空氣中濕度大,大氣壓偏低,故由脾所主。
五季對應時間:春季2月4日至5月4日,夏季5月5日至7月6日,長夏7月7日至8月6日,秋季8月7日至11月6日,冬季11月7日至次年2月3日。
2、指春夏秋冬換季的最後18天,這是中醫學的範疇。
《內經·素問·太陰陽明論》:“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時長四藏,各十八日寄治。”就是說脾主長夏,既每季的最後18天。正如著名明代大醫學家張景岳所說:“春應肝而養生,夏應心而養長,長夏應脾而變化,秋應肺而養收,冬應腎而養藏。”
長夏雖由脾所主,但從時間來說卻又不盡合理,時間搭配不均勻。長夏是從夏季分出的一個月,夏季則是二個月,而春、秋、冬則各為三個月。這樣一來《內經》的作者,為了均衡這個時間,又雲“脾不主時”,即在每季之末各勻出十八天由脾所主。18×4=72天,3個月-18天=72天,如此則每季皆系72天。《素問·太陰陽明論》:“帝曰:脾不主時何也?岐伯曰: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時長四臟,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獨主於時也。”
黃元御《四聖心源》:“土無專位,寄旺於四季之月,各十八日,而其司令之時,則在六月之間。土合四象,是謂五行也。……土為四象之母,實生四象,曰火生土者,以其寄宮在六月火令之後,六月濕盛,濕為土氣也。”
此“脾不主時”則是受當時陰陽、五行、五方、四時學說之影響嫁接而來。
《管子·五行》:“日至賭甲子木行御,天子出令,命左右士師內御……七十二日而畢。”、“賭丙子火行御,天子出令,命行人內御……七十二日而畢。”、“賭戊子土行御,天子出令,命左右司徒內御……七十二日而畢。”、“賭庚子金行御,天子出令,命祝宗選禽獸之禁……七十二日而畢。”、“賭壬子水行御,天子出令,命左右使人內御……七十二日而畢。”受此影響,鄒衍則創立了“五行相生的四時教令思想”,推薦給當時的統治者。
《春秋繁露·五行之義》:“土居中央,為(謂)之天潤。土者,天之股肱也,其德茂美,不可名以一時之事,故五行而四時者,土兼之也。金木水火雖各職,不因土,方不立,若酸咸辛苦不因甘肥不能成味也。甘者,五味之本也;土者,五行之主也。五行之主土氣也,猶五味之有甘肥也,不得不成。是故聖人之行,莫貴於忠,土德之謂也。人官之大者,不名所職,相其是也;天關之大者,不名所生,土是矣。”
五季對應時間:春季2月13日至4月25日,夏季5月14日至7月28日,秋季8月16日至10月28日,冬季11月16日至次年1月25日,長夏1月26日至2月12日、4月26日至5月13日、7月29日至8月15日、10月29日至11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