殲-15

單座雙發艦載戰鬥機

殲-15(英文:J-15,中文綽號:飛鯊“Fēishā”,英文:Flying Shark,北約代號:側衛D型,英文:Flanker-D)是中國參考從烏克蘭獲得蘇-33戰鬥機原型機T-10K-3以國產殲-11戰鬥機為基礎進而研製和發展的單座雙發艦載戰鬥機。殲-15在世代劃分上屬於第四代戰鬥機改進型,即第四代半戰鬥機。

殲-15在外形上與俄制蘇-33非常相似,但殲-15融合了殲-11B的技術。在殲-11的基礎上新增鴨翼、配裝2台大推力發動機,實現了機翼摺疊,全新設計了增升裝置、起落裝置和攔阻鉤等系統,使得飛機在保持優良的作戰使用性能條件下,實現了著艦要求的飛行特性。

2015年12月24日,新一批殲-15艦載戰鬥機在海軍某海域進行艦機融合訓練,飛行員駕機完成觸艦復飛、阻攔著艦等多個課目訓練。

2019年國慶閱兵,裝備殲-15艦載機的海軍艦載航空兵某部已是第5次飛過閱兵場。

發展沿革


研製背景

見詞條:遼寧號航空母艦
蘇聯解體時,1143.6項目航空母艦(蘇聯以航空巡洋艦編列)庫茲涅佐夫級次艦瓦良格號的建設仍在船台上,完工度僅68%,蘇聯解體后在分家時出於“因地制宜的考慮”,瓦良格號由烏克蘭共和國獲得。但由於烏克蘭經濟狀況不佳,無力繼續建造,工程就此停工,半途而廢。1998年,中國澳門創律集團通過競標,以2000萬美元的價格買下瓦良格號。2002年3月3日,瓦良格號經歷航程15200海里、耗時4個月(123天)的艱難遠航后終於抵達中國遼寧省大連,爾後交予中國軍方。2005年4月26日,瓦良格號開始入役改裝。
蘇-33於瓦良格姊妹艦庫茲涅佐夫號上起飛
蘇-33於瓦良格姊妹艦庫茲涅佐夫號上起飛
至此,中國開啟了中國航母的發展紀元。然而,眾所周知,航空母艦是以固定翼艦載戰鬥機為主要武器的軍艦,中國有了航母,但並沒有艦載機以供瓦良格號使用,且當時中國本土機種中也沒有適合改裝當作艦載戰鬥機的的型號,於是中國發展一款配合瓦良格號使用的艦載機便提上日程。而在1996年12月6日,中俄達成協議,由俄羅斯提供技術與飛機零件,協助瀋陽飛機公司在中國生產蘇-27SK戰鬥機生產許可證的合同,協議規定首先由阿穆爾共青城製造廠提供全套部件,由中國組裝然後再逐步國產化。引進后中國改稱的型號稱為殲-11,該型是一型雙發動機、遠程及全天候制空戰鬥機。殲-11與瓦良格號蘇聯原定配置的艦載機蘇-33師出同門,均發展自蘇-27戰鬥機,因此,以殲-11發展中國新一代艦載機成為最好的選擇。

研製歷程

T-10-K-1
T-10-K-1
蘇-33是蘇霍伊設計局在蘇-27戰鬥機的基礎上於1984年4月18日開始研製的為配合蘇聯海軍基輔級航空母艦改進型1143.5項目航空母艦而發展的艦載機,也是瓦良格號航空母艦的制式艦載機,設計初期稱之為蘇-27K,到1988年一共生產了9架原型機(Su-27K T-10-1~9),其中兩架在烏克蘭尼特卡艦載機訓練中心進行試驗。蘇聯解體后,這兩架蘇-27K被劃為烏克蘭所有,而烏克蘭無力進行蘇-27K的後續發展,只能進行封存。本世紀初,中國從烏克蘭獲得了其中的一架(T-10-K-3號機),這無疑加快了中國艦載機的發展。
2009年8月31日,殲-15首飛成功。
殲-15降落於遼寧艦上
殲-15降落於遼寧艦上
2012年10月12日,曝光了一組殲-15艦載機觸艦復飛的照片,這是殲-15艦載機作為我國國產第一代艦載戰鬥機第一次公開曝光。2012年11月5日,國防報網站正式發布了關於中國航母艦載機觸艦起飛的消息。2012年11月23日,隨著飛行員戴明盟駕駛編號為552的殲-15艦載機在航母遼寧艦上成功觸艦復飛,殲-15艦載戰鬥機終於撥開神秘的面紗,充分展示在世人面前。2012年11月25日官方宣布航母順利完成艦載機起降訓練,航母平台和飛機的技術性能得到了充分驗證,兩者適配性能良好,達到了設計指標要求。
2012年11月23日殲-15降落在遼寧號航空母艦甲板上,由飛行員戴明盟首降成功。

設計特點


結構設計

殲15的結構改進集中在材料和生產工藝上。80年代蘇聯缺乏先進的鈦合金加工能力,所以後機身鈦合金大框只有採用電子束焊接方式拼合,焊縫強度遠低於整體鍛件,嚴重影響結構強度和疲勞壽命。而隨著技術的進步,大型機床發展帶來的好處,中國已經可以生產蘇27系列飛機的整體鈦合金大框,極大地增強了結構強度,在提高過載能力的同時也提高了飛機的使用壽命。繼承了蘇-27家族的內置油箱,殲-15不需要採用副油箱轉場航程就可以超過3000公里,在最大內油配置情況下,飛行阻力也不會增加,空出來的掛點可用於掛載各種精確制導武器,具有最高的作戰靈活性。

動力系統

殲-15尾部
殲-15尾部
蘇-27系列戰鬥機採用的АЛ-31Ф發動機是蘇聯基於70年代技術水平研製的戰鬥機用發動機,基於當時的高溫材料水平,該發動機選用了壓比較低的壓氣機系統和較低的渦輪前溫度以保證可用性,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但是該機的軸系設計有較大缺陷,АЛ-31Ф發動機壓比低、渦輪前溫度低,導致其油耗在第三代渦扇發動機中偏高。而殲-15配備的中國現有WS-10“太行”渦輪風扇發動機,推力達到了132千牛,約合13500千克,遠大於АЛ-31的12800千克最大應急推力,更有利於起飛操作。發動機推力上升,也有助於提高飛行性能,估計殲-15戰鬥機的爬升率等性能可以接近陸基蘇-27S的水準。

武器系統

殲-15的武器系統應該和現役殲-11B、殲-11BS相似。但由於是海軍型號,因此會更強調對海攻擊能力,尤其是具備強大的使用反艦導彈能力。殲-15可以攜帶使用現所有國產精確打擊武器,如霹靂-8/9近距空對空導彈、霹靂-12主動雷達制導遠距空對空導彈、鷹擊-91超音速遠程反艦/反輻射導彈、鷹擊-8空對艦導彈、KD-88遠程空地導彈的對海上目標版本、飛騰-2型反輻射導彈以及“雷石”系列制導炸彈等,而且可以使用和俄制蘇-30戰鬥轟炸機配套引進的各種俄制精確打擊武器如Kh-59ME遠程防區外空地導彈。由於載彈量大,還可以使用重型反艦導彈如國產的鷹擊-62或俄制KH-41“白蛉”。除此之外,殲-15安裝有一門30毫米機炮。

航電系統

本世紀初中國在航空電子領域發展較快,機載相控陣火控雷達、玻璃化座艙、數據鏈、主動雷達制導空對空導彈已經在殲-11上面運用。而之前蘇-33的航電系統已經嚴重不適應現代戰爭的需求。而中國從80年代起,通過與西方交流和自身努力,積累了豐富的航電工程經驗。與殲15同系列的殲11B戰鬥機已經採用了先進的帶綜合特徵的聯合航電系統,所以殲15的航電系統至少會與殲11B相當,達到西方90年代末的水平。殲-15未來還有更進一步採用帶有第四代戰鬥機特徵的綜合航電,包括有源相控陣雷達

試飛歷程


殲-15
殲-15
2009年8月31日,殲-15進行了首次陸基飛行測試。
2011年4月25日,第二架殲-15原型機進行了飛行測試。
2011年年中,網際網路信息顯示殲-15採用了新型渦扇-10H改進型渦扇發動機,是由渦扇10發動機發展而來的。起飛推力提高至12,800千克(125.4千牛),改善了加速性,提高了推重比,使其具有更為敏捷的推力瞬變能力和速度響應特性,滿足了艦載戰鬥機起飛、復飛或逃逸性能上的需求,保證了比陸基發動機更強的抗畸變能力。
2012年11月22日,首架殲-15原型機在遼寧號航空母艦上進行著艦測試和起飛測試成功。
2013年3月7日,身兼全國政協委員的殲-15總設計師孫聰於兩會期間接受中國新聞社訪問時透露,殲-15正處於飛行員培訓階段,正在進行小批量生產。
2013年6月18日,殲-15再次在遼寧艦起降,並進行首次駐艦飛行。
2013年12月初,網路上出現一張採用標準的海軍灰藍色塗裝,座艙後部塗裝有海軍軍旗,垂直尾翼塗有一隻“飛鯊”LOGO,頭部及垂直尾翼有正式編號的殲-15艦載戰鬥機,說明該型戰機已經通過試飛階段,正式進入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航空兵入役驗證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