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漢字

旅(拼音:lǚ)是漢語通用規範一級字(常用字)。此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及商代金文,其古字形像眾人聚集在旗下,本義指軍隊。引申指軍隊編製單位,五百人為一旅。

旅的常用組詞為、旅次、旅居。包含旅的常用成語為班師振旅、整旅厲卒、振兵澤旅。

基本釋義


lǚ ㄌㄩˇ
1. 出行的,在外作客的:~行(xíng )。~館。~次。~居。~客。~伴。商~。差(chāi)~。~社。
2. 軍隊的編製單位,在師與團之間。
3. 泛指軍隊:軍~。強兵勁~。
4. 共同:~進~退。
5. 同“穭”。
6. 古同“膂”,脊梁骨。

詳細釋義


〈名〉
1.(會意。甲骨文字形,象眾人站在旗下。旗,指軍旗;人,指士兵。小篆字形,表示旌旗;從「從」,表示眾人,即士兵。本義:古代軍隊五百人為一旅)
2.軍隊編製單位。上古一般以五百人為旅,齊制二千人為旅。現代指師以下的單位,基本上由司令部和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團或大隊組成的戰術和行政單位 [brigade]
旅,軍之五百人為旅。——《說文》
孫策以天下為三分,眾才一旅。——庾信哀江南賦序
全旅為上。——《孫子•謀攻》
3.又
破旅次之。
4.又如:旅長;兩旅兵
5.軍隊 [army]
加之以師旅。——《論語•先進》
所以佐百姓之急,足軍旅之費。——桓寬《鹽鐵論》
6.又如:勁旅(強有力的隊伍);振旅(休整軍隊)
7.在外的人,旅人 [traveller]
行旅者皆欲出於王之塗。——《孟子•梁惠王上》
商旅不行,檣傾楫摧。——范仲淹岳陽樓記
8.又如:旅顏(旅人困頓愁苦的面色);旅懷(羈旅者的情懷);旅塵(旅人身上的塵土);旅愁(羈旅者的愁悶心情);旅夢(旅人思鄉之夢)
9.旅行;旅途 [journey;trip]
羈旅長堪醉,相留畏曉鍾。——戴叔倫江鄉故人偶集客舍
10.又如:旅邸(旅舍);旅衣(行裝;旅途中穿的服裝);旅況(旅途的情懷或景況);旅泊(旅途中行舟暫時停泊);旅宿(旅途夜宿)
11.旅館 [hotel]
天地一逆旅,同悲萬古塵。——李白《擬古》
12.又如:旅壁(旅舍牆壁);旅主(旅舍主人)
13.眾人;眾子弟 [disciples]
閉門旅距。——清· 邵長蘅《青門剩稿》
華堂旅會。——清·黃宗羲《柳敬亭傳》
14.又如:旅力(眾力);旅見(眾人一起進見);旅揖(官爵相同的人眾伙一起作揖)
15.次序 [order]
賓以旅酬於西階上。——《儀禮》
16.通「膂」。脊骨 [backbone]
旅力方剛,經營四方。——《詩·小雅·北山》
形貌魁梧,旅力過人。——《三國志•典韋傳》
17.姓
動詞在外地做客;旅行。travel; journey潘岳《西征賦》:“歲次玄枵,月旅蕤賓。”旅途;旅客;旅居;旅遊;旅行;寄旅
〈文言〉寄居外地,旅居。travel《左傳·庄公二十二年》:“羈旅之臣,幸若獲宥……君之惠也。”旅骨;旅冢;旅寄
〈文言〉陳列。
《詩經·小雅·賓之初筵》:“籩豆有楚,餚核維旅。”
《左傳·襄公二十三年》“及旅,而召公鉏”。(公鉏:人名)
〈文言〉陳列祭品祭祀。《周禮·春官·大宗伯》:“國有大故,則旅上帝及四望。”
〈文言〉陳述。《尚書·召誥》:“太保乃以庶邦冢君,出取幣,乃復入,錫周公曰:拜手稽首,旅王若公。”
〈文言〉不種而生,野生。wild
左思《魏都賦》:“翼翼京室,眈眈帝宇,巢焚原燎,變為煨燼,故荊棘旅庭也。”
《樂府詩集·十五從軍征》:“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文言〉奉養。《漢書·武帝紀》:“故旅耆老,復孝敬。”
〈文言〉通“侶”。結為伴侶。陳琳為袁紹檄豫州文》:“恐邊遠州郡,過聽而給與,彊寇弱主,違眾旅叛,舉以喪名,為天下笑,則明哲不取也。”
〈文言〉通“莒”。地名。《詩經·大雅·皇矣》:“以按徂旅。”
副詞〈文言〉俱,共同。
together;
completely
《禮記·樂記》:“今夫古樂,進旅退旅,和正以廣。”旅進旅退

古籍解釋


說文解字

• 原文
【卷七】【㫃部】旅 lǚ 力舉切
軍之五百人為旅。從㫃從從。從,具也。
(部分設備不可見),古文旅。古文以為魯衛之魯。
• 註釋
①軍:王筠《說文解字句讀》:“軍字泛言,猶營伍也。”
②魯:魯、旅上古同魚部,來紐。
• 譯文
旅,軍隊編製單位,五百人為一旅。字形用“㫃、從”會義。“從”表示士卒們集中在一起。
是古文“旅”字,古文借作魯國衛國的魯。

說文解字注

說文解字注書影
說文解字注書影
〖(旅) 軍之五百人〗
大司徒。五人為伍,五伍為兩,四兩為卒,五卒為旅,五旅為師,五師為軍。以起軍旅。注云:“此皆先王所因農事而定軍令者也,欲其恩足相恤,義足相救,服容相別,音聲相識”。引申為凡眾之稱。《小雅》:“旅力方剛”。傳云:“旅,眾也”。又引申之義為陳。《小雅》“餚核維旅”。傳云:“旅、陳也”。又凡言羈旅,義取乎廬。廬,寄也。故大雅廬旅猶處處、言言、語語也。又古假為盧弓之盧,俗乃制玈字。
〖從㫃,從從〗
句。從㫃者,旌旗所以屬人耳目。
〖從,具也〗
說從從之意。力舉切。五部。
〖 () 古文旅〗
左傳。仲子生而有文在其手。曰為魯夫人。正義曰:隸書起於秦末,手文必非隸書。石經古文虞作?,魯作?。手文容或似之。者字以為聲。
〖古文以為魯衛之魯〗
此言古文假借也,周本紀:周公受禾東土,魯天子之命。即書序旅天子之命。旅者,陳也。

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書影(原文已勾出)
康熙字典書影(原文已勾出)
【卯集下】【方字部】旅 ·康熙筆畫:10 ·部外筆畫:6
〔古文〕魯《唐韻》力舉切《集韻》《韻會》兩舉切,並音呂。《說文》軍之五百人為旅。《書·大禹謨》班師振旅。《傳》師入曰振旅,言整眾。《詩·小雅》我師我旅。《箋》五百人為旅。《周禮·地官·小司徒》五卒為旅。《注》旅,五百人。

又《博雅》旅。客也。《易·復卦》商旅不行。

又《旅卦疏》旅者,客寄之名,羈旅之稱,失其本居而寄他方,謂之為旅。《詩·大雅》於時廬旅。《箋》廬舍其賓旅。《左傳·庄二十二年》羈旅之臣。《注》旅,客也。

又《書·禹貢》蔡蒙旅平。《傳》祭山曰旅。《周禮·天官·掌次》王大旅上帝。《注》大旅上帝祭於圜丘。國有故而祭,亦曰旅。

又《書·牧誓》亞旅。《傳》亞,次也。旅,眾也。眾大夫其位次卿。《左傳·文十五年》請承命於亞旅。《注》亞旅,上大夫也。
又《書·旅獒》西旅底貢厥獒。《傳》西戎之長。
又《詩·小雅》旅力方剛。《傳》旅,眾也。《儀禮·士冠禮》旅占卒。《注》旅,眾也。

又《詩·小雅》餚核惟旅。《傳》旅,陳也。
又《詩·周頌》侯亞侯旅。《傳》旅,子弟也。
又《周禮·天官·小宰》掌官府之徵令,四曰旅,掌官常以治數。《注》旅辟下士也。
又《周禮·地官·司徒》旅師。《注》旅,猶處也。
又《周禮·冬官考工記函人》權其上旅,與其下旅。《注》上旅謂要以上,下旅謂要以下。《疏》謂札葉為旅者,以札眾多,故言旅。
又《儀禮·鄉飲酒禮》司正升相旅,曰:某子受酬。《注》旅,序也。

又《禮·郊特牲》台門而旅樹。《注》旅,道也。
又《禮·樂記》進旅退旅。《注》旅,猶具也。

又《後漢·光武紀》至是野谷旅生。《注》不因播種而生,故曰旅。今字作穭,音呂。古字通。

又姓。《前漢·功臣表》昌平侯旅卿。
又《集韻》凌如切,音臚。陳也。

用法搭配


相關組詞

旅遊、旅程、旅館、旅途、旅行、羈旅、旅居、商旅、旅客、勁旅

相關成語

公文旅行、一成一旅、旅居在外。

字源解說

旅
會意字。圖1是商代“父辛卣”里早期金文的“旅”字,圖形中間像一桿軍旗(“㫃”),旗杆頂部還有一些裝飾物,旗子是豎長方形的;旗下有三人,古時常用“三”表示多數。整個字就表示眾人聚集在旗下。旗幟在古代是軍隊的標誌,所以“旅”字所代表的就是軍旅。在圖2的金文中還加上了“車”旁,表示作戰的“戎車”之意,更加突出了軍旅的形象。車上載旗,大約有些像《周禮·春官·司常》所說的“斿車載旌”一類,只不過“載旌”的是兵車罷了。
圖3是甲骨文的“旅”字。因為甲骨文用刀在堅甲硬骨上契刻不便,所以字形大大簡化並且變形。原來旗杆頂的裝飾物變成了三叉形,旗幟本身也省作兩根斜線了。圖4的西周金文就是由甲骨文發展而來的。有的文字還加上了表示行動的“辵”(圖7-9)。發展小篆(圖11)階段,旗杆訛變為“方”字旁,旗面變得像個“人”字頭了。發展到漢隸(圖13-15)階段,旗杆頂部變為一點一橫;旗下二人,已一變人旁,一變撇捺人了。發展到楷書階段,旗杆依然是“方”,但旗面卻變成橫人頭“?”,旗下二人又進一步變化。現代的“旅”字是屢經訛變而來,且早已看不出來群聚纛下擁旗而進的形跡了。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旅

書寫提示

【筆順】①丶(點)②一(橫)③㇆(橫折鉤)④丿(撇)⑤ノ(撇)⑥一(橫)⑦ノ(撇)⑧㇙(豎提)⑨ノ(撇)⑩㇏(捺)
【寫法】❶左窄右寬,頂部“方”低,左部底部低。❷“方”,第二筆橫從橫中線起筆,略向上斜。❸右半部“?”在右上格,撇尖接豎中線;第三筆撇收于田字格中心,㇙(豎提)沿豎中線下行提出,末筆捺與第三筆短撇相接不相交,捺腳超出上部。

書法欣賞

隸書書法 2張
隸書書法
篆書書法 2張
篆書書法
楷書書法 5張
楷書書法
行書書法 7張
行書書法
草書書法 4張
草書書法

音韻集成


中上古音

時代聲韻系統名稱韻部聲母韻母
先秦高本漢系統ɡli̯o
王力系統lǐa
董同龢系統ljaɡ
周法高系統liaɣ
李方桂系統gljagx
西漢
東漢
jo
jo
南北朝宋北魏前期魚虞模jo
北魏後期北齊魚虞模jo
齊梁陳北周隋jwo
隋唐高本漢系統li̯wo
王力系統lǐo
董同龢系統ljo
周法高系統lio
李方桂系統ljwo
參考資料: 

韻書集成

字頭小韻韻攝聲調韻目聲母聲類開合等第清濁反切擬音
廣韻上聲八語開口呼次濁力舉切ljo
集韻平聲上平九魚合口呼次濁淩如切liɔ
上聲八語合口呼次濁兩舉切liɔ
韻略上聲兩舉切
增韻上聲兩舉切
中原音韻上聲魚模撮口呼次濁liu
中州音韻上聲魚模郎矩切
洪武正韻上聲四語次濁兩與切ly

異體字


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