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仙引·才過笄年

北宋柳永創作的一首詞

《迷仙引·才過笄年》是北宋詞人柳永創作的一首詞。這首詞模擬妙齡歌伎的口吻,展現出她厭倦煙花生活,追求愛情幸福和生命尊重的心靈世界。作者用白描紀實的手法娓娓道來,字句中流露出對這些不幸女子的深切同情和救助她們的善良願望。情真意切,真摯動人,是一篇具有社會現實意義的詞作。

作品賞析


這首詞上片描寫了女主人公風塵之中的凄慘經歷,流露出青春易逝的感傷,下片抒發了女主人公希望能有一位可託付終身的男子把自己救出風塵,並誠摯許諾願一洗前塵、跟隨郎君的決心。全詞純用白描,辭淺而情真,讀來真摯動人,乾淨利落,通俗易懂,通篇以風塵女子的口吻托出,表現出她對自由生活的嚮往和追求。
上片由“才過笄年”領起,女子開始自述。剛剛滿十五歲,才梳起雲鬢,她便開始學習歌舞。十五歲本是女子美好的青春年華,然而她出身青樓、身不由己,學習歌舞的目的極為功利,只是為了供那些在煙花地徘徊的王孫貴族娛樂。“算等閑、酬一笑,便千金慵覷。”說明女子色藝雙絕,贏得了很多王孫公子的青睞,他們不惜一擲千金,只為博取佳人一笑。此處寫出紈絝子弟們一擲千金的豪放姿態,看似瀟灑風流,實則暗含諷刺,因為他們想以此來討好美人,但錢財並非她所想要。“慵覷”二字,寫出女主人公與一般安於庸俗生活、貪得纏頭的歌妓們,意趣相異。作者於此婉曲地表現了這一歌妓輕視千金而要求尊重和理解的獨特品相,表達了女主人公視錢財如無物的品質。
前面寫她並不在乎金錢,後面承接而來,寫出她所在乎之物。“常只恐”,道出她最關心也最擔心的事情:“容易葬華偷換,光陰虛度。”木槿花朝開暮落,象徵著女子青春年華短之又短。女主人公深知煙花女子命薄如花,再多的錢財也挽救不了日漸消逝的青春,“虛度”二字寫出她對風塵生活的無奈和厭倦。為了擺脫這種狀態,她盼著能有一個男子不嫌棄自己的出身,帶自己從良。
下片“已受君恩顧”,“君”指女主人公傾心的男子;“恩顧”是說對方對自己有情義、有愛憐。“好與花為主”,女子如花,佳期易逝,她希望將自己的一生託付給他,於是求意中人為自己做主,救她脫離苦海。“萬里丹霄”,說晴空絢麗,廣闊無際,表現出女子對自由生活的嚮往。“何妨攜手同歸去”,此句直截大方地表達出與意中人共同生活的強烈願望,符合其出身風塵的身世,又表現出她大膽直白、勇於追求自由幸福生活的性格。
最後四句將感情升華,深刻地表達出女子心中對真摯愛情和家庭生活的渴望與決心。“永棄卻、煙花伴侶。”與意中人喜結良緣之後,她便會永遠忘卻往日種種、盡棄風塵中所識之人,安心為人妻,以免他人認為出身青樓的自己用情不專。“朝雲暮雨”,常用來比喻男女的情愛與歡會。青樓女子常被世人認為重利輕隋義,女子不想被人誤會,同時也是在向意中人表白心跡、表達決心。感情炙熱,言辭懇切,可見這位青樓女子對圓滿家庭生活的熱切嚮往;她的願望非常迫切,決心也很堅定,具有浪漫主義的色彩,但是在現實生活里,這個願望其實很難實現,感情越強烈,越反襯出希望渺茫。
古代,煙柳之地令文人墨客熱衷流連,以青樓女子為主角的詩詞作品並不罕見。但更多文人偏向於把她們視為玩物,很少有能像柳永一樣,以平等心態發掘並讚美妓女的外表與心靈之美,且柳永是第一個敢於把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歌妓們真、善、美的心靈寫進詞中的人,詞境的開拓上有重要貢獻。

創作背景


這首詞創作時間約在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年)左右,是柳永中進士后赴江南為官時所作。

作品評價


吳衡照《蓮子居詞話》卷三:“屯田《迷仙引》,紅友《詞律》疑其脫誤,今細繹之,殆無訛也。后片云:萬里丹霄,何妨攜手同去……朝雲暮雨。”上去葉字,下去字疊,頓挫成文,猶北曲《醉春風》體也。且醉意完足,雖無他詞可證,即亦不證可耳。朱竹坨《水蓼花譜》此解,上去字不葉,下去字不疊,並七字一句,終未為得也。
唐圭璋、潘君昭《論柳永詞》:柳永詞還有一部分是寫歌伎以及他和歌伎的情意。…一如《迷仙引》寫妙年歌伎的厭倦風塵:“已受君恩顧。好與花為主。萬里丹霄,何妨攜手同去。永棄卻、煙花伴侶。免教人見妾,朝雲暮雨。”這就使人聯想到在雜劇救風塵》中,作者關漢卿對受凌辱的妓女渴望跳出火坑獲得自由的同情態度。(《唐宋詞學論集》
艾治平《婉約詞派的流變》:這是一位“已受君恩顧”的妓女的內心獨自。對“席上尊前”歌舞宴樂生活的厭倦,對“隨分相許”的公子王孫的輕薄感情,她發出無奈的傾訴;對“好與花為主”的“君”,對真摯的愛情生活,這位“才過笄年,初綰雲鬟,便學歌舞”的少女,有多麼坦誠的衷懷和執著的追求!這裡先是溫情脈脈,如怨,如慕,如泣,如訴;接著由抑而揚,她的想像多麼美麗,多麼崇高,“萬里丹宵”,海闊天空,那是自由世界,人間樂園。“永棄卻”三字一振,憾人心腑,可見這是一個多麼令人再也不能忍受下去的地方!正是晏殊蘇軾不屑為伍的柳永,自覺或不自覺地為她們“代言”,喊出了她們的“心聲”。

作者簡介


柳永(約984年—約1053年),原名三變,字景庄,后改名柳永,字耆卿,因排行第七,又稱柳七,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生於沂州費縣(今山東費縣),北宋著名詞人,婉約派代表人物。
出身官宦世家,先世為中古士族河東柳氏,少時學習詩詞,有功名用世之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柳永進京參加科舉,屢試不中,遂一心填詞。景祐元年(1034年)柳永暮年及第,歷任睦州團練推官餘杭縣令、曉峰鹽鹼、泗州判官等職,以屯田員外郎致仕,故世稱柳屯田。代表作《煮海歌》《題中峰寺》《贈內臣孫可久》。
皇祐五年(1053年)與世長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