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6條詞條名為敦煌壁畫的結果 展開

敦煌壁畫

第一組

《敦煌壁畫(第一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郵電部為了宣揚中華民族光輝燦爛的古代文化藝術遺產,於1987年5月20日發行的,志號為T.116的特種郵票

郵票全套四枚,圖案分別描繪了敦煌壁畫中四十身聽法菩薩的形象、鹿王本生的故事、天宮伎樂的場面和飛天舞蹈的形象。

發行背景


早期的敦煌壁畫,至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雖經風化、沙壓、地震、煙熏和人為破壞,至今仍保留著歷代壁畫和塑像洞窟492個,窟內共有壁畫45000多平方米,彩塑2415身,唐宋木結構建築五座,蓮花柱石和鋪地花磚數千塊。敦煌壁畫產生於印度佛教在中國盛傳的時代,其內容大多反映佛教生活,可分為佛像畫、故事畫、傳統神話、經變畫、佛教史跡畫、供養人畫和裝飾畫等七類。
1987年5月20日,為了宣揚中華民族光輝燦爛的古代文化藝術遺產,中華人民共和國郵電部發行一套《敦煌壁畫(第一組)》特種郵票。

制票參數


志號T.116印刷版別影寫版設計者吳建坤、任宇
攝影者祁鐸印製廠北京郵票廠齒孔度數P11
圖序圖名面值發行量規格整張枚數
4-1北涼·供養菩薩8分1675.502萬枚54mm×40mm28(4×7)
4-2北魏·鹿王本生10分943.552萬枚54mm×40mm28(4×7)
4-3北魏·天宮伎樂20分932.602萬枚54mm×40mm28(4×7)
4-4北魏·飛天40分645.972萬枚54mm×40mm28(4×7)
(參考資料:)

票面圖案


《敦煌壁畫(第一組)》
《敦煌壁畫(第一組)》
郵票全套四枚,北涼·供養菩薩(4-1)圖案選用了敦煌壁畫第272窟中北涼(公元397~439年)的一幅作品,畫面描繪了四十身聽法菩薩的形象;北魏·鹿王本生(4-2)圖案選用了敦煌壁畫第257窟中西壁北魏(公元386年~534年)的一幅“鹿王本生",即九色鹿的故事;北魏·天宮伎樂(4-3)圖案選用了敦煌壁畫第435窟中北魏(公元386年~534年)的一幅“天宮伎樂”,描繪了他們歌舞和彈奏的精彩場面;北魏·飛天(4-4)圖案選用了敦煌壁畫中北魏(公元386年~534年)的一幅作品,描繪了飛天凌空舞蹈的形像。

郵票賞析


• 北涼·供養菩薩(4-1)
郵票上這幅四十身聽法菩薩圖,繪於石窟正壁佛龕外兩側,至今保存完好,構圖、線條和色彩的處理極富裝飾效果。畫面上,眾菩薩有的手捧蓮花供養,有的頓悟而手舞足蹈,有的因析義而相互交頭接耳,有的聚精會神聽法,有的則陷入沉思……姿態生動,神情誇張,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 北魏·鹿王本生(4-2)
“鹿王本生”是佛教故事畫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壁畫以連環面形式展現故事,又構成幅首尾呼應的統一畫面,通過對人物性格和心理細傳神的刻畫,表達了懲惡揚善的典型佛教主題。畫面上,人物性格鮮明,鹿、馬造型優美可愛,富有生氣;土紅地色上配以青山綠水,點著花草,典雅,和諧,具有強烈的裝飾韻味和扣人心弦的美感。
• 北魏·天宮伎樂(4-3)
郵票畫面上的各樂者正在演奏琵琶、海螺、腰鼓等,動態熱情奔放,關係呼應和諧,高亢、優美的樂聲彷彿從壁畫中自然傳出。
• 北魏·飛天(4-4)
在北魏石窟中,窟頂、龕內和壁上的說法圖、故事畫中,幾乎隨處可見飛天的形象,數量頗多。畫面上飛天憑藉著輕盈、優美的動態和飛揚、舒展的飄帶,在空中翩翩起舞,活潑自如,極富美感。

版本信息


郵電部在發行這套郵票的同時,還發行了一枚小型張。
小型張
小型張
小型張圖案選用了敦壁畫第254窟中北魏(公元386年~534年)的一幅“薩埵太子飼虎”圖。這幅壁畫以飼虎為中心,前後情節重疊交錯,充分利用了畫面的空間,構圖嚴密完美;色彩以深棕為主調,間錯青、綠、灰黑、白等冷色,烘染出陰森凄厲的悲劇氣氛,襯託了薩埵太子靈魂的真善美。小型張的左右邊飾上,以金色線條勾勒出兩位古代仕女的形象,和主圖相互輝映,增強了整體設計的藝術效果。
圖序圖名面值發行量規格小型張規格齒孔度數
1-1北魏·薩太子捨身飼虎2元329.39萬枚93mm×78mm142mm×93mmP11.5
(參考資料:)

外界評價


原北京《郵政周報》責任編輯何國輝:新中國的系列郵票正式得到廣大郵人的厚愛和廣泛收集,始於1987年發行的《敦煌壁畫(第一組)》。從這組郵票起,系列郵票在選題上,突出了民族特色,初步擺脫了宣傳化模式,令人耳目一新。(《中國郵票收藏投資解析 郵市潛力股108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