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政治經濟學
馬克思政治經濟學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是馬克思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實質是科學地揭示客觀經濟規律,揭示經濟規律也是經濟學的基本任務,成功的認識經濟規律,便可以利用經濟規律能動地改造世界,為人民大眾謀利益,對經濟規律認識的越深刻、越全面,行動就越自由,越能發揮主觀能動性,從而在實踐中達到更好地實現經濟利益的目的的一門學科
使用價值(value in use) ,是一切商品都具有的共同屬性之一。任何物品要想成為商品都必須具有可供人類使用的價值;反之,毫無使用價值的物品是不會成為商品的。
使用價值是物品的自然屬性。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認為,使用價值是由具體勞動創造的,並且具有質的不可比較性。比如人們不能說橡膠和香蕉哪一個使用價值更多。使用價值是價值的物質基礎,和價值一起,構成了商品二重性。
勞動二重性,(Two-fold Character of Labour )生產商品的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這二重屬性。具體勞動是指生產目的、勞動對象、所用工具、操作方法、生產結果都各不相同的勞動。具體勞動生產了商品的使用價值。抽象勞動是指無差別的一般人類勞動。
抽象勞動生產商品的價值。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是同一勞動過程形成的相互聯繫又對立的兩個方面。馬克思創立了勞動二重性學說,它使資產階級古典政治經濟學家亞當·斯密和大衛·李嘉圖等人提出的勞動價值論成為完全科學的價值理論。
勞動對象指勞動本身所對應的客體,比如耕作的土地,紡織的棉花等。包括兩大類。一是自然界的物質,即未經人類加工過的自然物。一是人類勞動加工過的,用做原材料的產品。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創立於19世紀中葉。此時的資本主義經濟已發展到機器大工業時期,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在西歐先進國家和美國佔了統治地位,生產社會化和資本主義所有制之間的矛盾日益暴露,經濟危機周期地發生。
隨著大工業的發展,工業無產階級日益壯大,作為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歷史舞台。無產階級反對資產階級的鬥爭的發展,需要有自己的經濟理論作為思想武器,這就決定了無產階級政治經濟學的產生。
馬克思和恩格斯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研究政治經濟學,使政治經濟學發生了根本性的變革。他們第一次從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劃出經濟領域來,從一切社會關係中劃出生產關係來,指明它是一切社會關係中最根本最本質的關係。
他們把生產關係歸結於生產力的高度,指明生產關係是隨生產力的發展而發展變化的,每一種生產關係是暫時地存在於歷史的一定階段。這樣,他們就科學地闡明了生產方式及與之相應的生產關係的發展變化是遵循著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客觀經濟規律,表現為一種自然歷史過程。
馬克思和恩格斯把政治經濟學建立在以客觀經濟規律為依據的堅實的基礎上,使政治經濟學成為真正的科學。馬克思和恩格斯為當時創立的政治經濟學規定的任務是:揭示資本主義社會經濟運動的規律,從而揭露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發展和趨於瓦解的過程中必然產生的各種矛盾和弊病,並從趨於瓦解的資本主義運動形式內部發現未來的能夠消除這些矛盾和弊病的力量和因素。
馬克思和恩格斯研究了古典的、庸俗的、小資產階級的、空想社會主義的絕大部分經濟學著作,批判地繼承了古典政治經濟學和空想社會主義的研究成果中的科學因素,收集和研究了關於資本主義發展歷史的大量文獻和資料,深入地分析了資本主義的經濟結構,揭示了它的真實運動過程。馬克思和恩格斯在政治經濟學研究對象問題上廓清了貫穿於資產階級經濟學中的迷亂。
他們闡明了政治經濟學所研究的不是物,而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在階級社會,歸根結柢是階級和階級之間的關係;雖然這些關係總是同物結合著,並且作為物出現。這一重大貢獻是建立在馬克思對勞動價值學說作了全面論證和革命性的發展的基礎上的。
馬克思在研究商品的二重性時,發現了商品二重性中包含的勞動的二重性:具體勞動創造使用價值,抽象勞動形成價值。這就使價值的本質得到了科學的說明,並使得剖明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各種現象獲得了重要的鑰匙。
馬克思科學地區分了勞動和勞動力,對勞動力這種特殊商品的使用價值和價值進行了深入細緻的研究,發現了資本家使用雇傭勞動者的勞動力所創造的價值超過勞動力本身的價值是剩餘價值的真正源泉,揭露了資本主義生產和剝削的秘密,創立了他的嶄新的剩餘價值學說,奠定了馬克思的經濟學說的基石。
剩餘價值學說徹底地揭示了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本質和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之間的對立的深刻基礎,使無產階級和革命人民的眼界豁然開朗,這是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上的最大功績。馬克思研究了剩餘價值轉化為資本的積累過程,揭示了資本主義積累的一般規律,指出“這一規律制約著同資本積累相適應的貧困積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708頁)。
馬克思全面考察了社會總資本的再生產,把社會產品按實物形式分為生產資料和消費資料兩個部類,按價值分為不變資本、可變資本和剩餘價值三個部分,在這一基礎上,分析了資本主義簡單再生產和資本主義擴大再生產的實現條件,闡明了資本主義的價值和剩餘價值的實現中的深刻矛盾。馬克思從本質到現象分析了資本主義經濟運動的全過程,解決了等量資本獲得等量利潤並不違背價值規律這一使李嘉圖學派不能解決的難題,闡明了價值轉化為生產價格以及剩餘價值轉化為利潤和平均利潤的過程,並進一步闡明了剩餘價值在產業資本家、商業資本家、借貸資本家和土地所有者之間的分割。
通過對資本主義經濟結構和經濟運動的全面分析,馬克思證明了資本主義制度下經濟危機的不可避免性,並且得出以下的結論:生產資料的集中和勞動的社會化之間的矛盾必然達到同它的資本主義外殼不相容的地步,相應的是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之間的對抗日益尖銳,無產階級革命必然爆發。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論證了資本主義制度的必然滅亡和無產階級革命的必然勝利,指出了無產階級的偉大歷史使命就是埋葬資本主義和創建新社會。恩格斯在概括政治經濟學研究的歷史和成果時,提出了狹義政治經濟學和廣義政治經濟學的區別。只限於研究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發生和發展的政治經濟學,恩格斯稱之為狹義政治經濟學。研究人類各種生產方式,闡明人類各個社會支配物質資料的生產和交換以及與之相適應的產品分配和消費的規律的政治
經濟學,恩格斯稱之為廣義政治經濟學。馬克思和恩格斯把政治經濟學的研究擴展到資本主義以外的社會經濟形態。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以前的各種生產方式和比較不發達國家內與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並存的其他生產方式,進行了研究和比較。恩格斯關於原始公社和相繼的社會經濟形態的精闢的研究,也是廣義政治經濟學的重要成果。
馬克思和恩格斯依據共產主義必然取代資本主義的規律性,對未來的新社會作了科學的預測和論述,提出了共產主義將分為低級階段和高級階段的理論,並對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基本特徵作了原則性的推斷。由於闡明了一些社會經濟形態的特殊經濟規律,又確立了為數不多的、適合於一切社會經濟形態的共有經濟規律,馬克思和恩格斯成為廣義政治經濟學的奠立者。
在資本主義從自由競爭占統治地位,發展到壟斷占統治地位的時期──帝國主義時期,列寧創造性地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列寧對帝國主義的基本特徵和深刻矛盾作了精闢的分析,揭示了帝國主義最深厚的經濟基礎是壟斷,並依據20世紀初期帝國主義各種矛盾的激化,闡述了在壟斷基礎上產生的帝國主義的寄生性和腐朽性,指出帝國主義是垂死的資本主義,是無產階級社會革命的前夜。
列寧闡明了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是把壟斷組織和國家的力量結合起來,但它並不能挽救資本主義制度,正好相反,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是社會主義的最完備的物質準備,它的出現只是表明社會主義革命快要實現。列寧分析了帝國主義時期資本主義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規律,並由此得出社會主義可能在少數或者單獨一國內獲得勝利的新結論,從而科學地改變了馬克思和恩格斯依據壟斷占統治地位以前的資本主義作出的結論,即社會主義只能在一切或大多數文明國家同時勝利。列寧開拓了無產階級取得革命勝利的新途徑。
列寧在領導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取得勝利以後,特別是在提出用新經濟政策代替軍事共產主義以後,依據蘇聯革命和建設的實踐,提出並分析了有關社會主義經濟的一系列原則問題。列寧科學地分析了俄國的多種經濟成份和階級關係,創立了新的過渡時期的學說。他指明了生產資料國有化和社會化的聯繫和區別,論證了建成社會主義社會的合作制道路,提出了經過無產階級專政下的國家資本主義走向社會主義的計劃,闡明了無產階級專政下建設社會主義物質基礎和提高勞動生產率的重大意義和主要途徑;在重視社會主義思想文化建設的同時,強調了經濟建設中的經濟核算和物質利益原則,提出了社會主義階段利用商品貨幣關係以及有關計劃、管理、分配等方面的一系列理論原則。
列寧對社會主義經濟的認識是在實踐中發展的,他提出的新經濟政策是與軍事共產主義不同的社會主義經濟的新的模式。列寧為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社會主義部分奠定了基礎。與列寧所處的時代大致相同,歐洲一些國家的馬克思主義者,在政治經濟學方面也作出了不同的貢獻。如卡爾·考茨基、魯道夫·希法亭、R.盧森堡等,都提出過一些有益的理論成果,但也包含著一些錯誤的論點。
斯大林 的貢獻 斯大林進一步論述了資本主義發展不平衡的理論和社會主義在一國或幾國首先取得勝利的理論,提出了蘇聯能在資本主義包圍下建成社會主義的理論。在社會主義改造和建設的過程中,論證了蘇聯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的根據、速度和方法,探討了推進農業集體化的道路。
斯大林還論證了社會主義經濟規律的客觀性及其特點,研究了社會主義生產的目的和實現目的的手段、國民經濟有計劃按比例發展、商品生產和價值規律在社會主義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探索了向共產主義過渡的一系列理論問題。斯大林的這些研究和探索推進了人們對於社會主義經濟的認識。除斯大林以外,蘇聯的經濟學家在不同的時期也提出過一些有益的能啟發人們思考的理論觀點,但也出現過一些錯誤的理論。
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和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實踐相結合,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毛澤東根據中國的革命實踐,並在概括中國其他馬克思主義者的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分析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經濟結構和階級關係,區分了官僚資本主義和民族資本主義。並由此制定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論證了實現新民主主義革命后的經濟形態是包含多種經濟成份的新民主主義經濟形態。
這種理論分析,對於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特別是對於社會經濟形態更替和演變的學說,是一種創造性的發展。這種分析說明:在不同地區或國家,五種社會經濟形態的更替,不會呈現出單一的、彼此相同的狀態,在不同地區或國家的具體的內部經濟根源和外部經濟條件下,會呈現出多樣的、互有差異的狀態。由此就決定了革命會採取不同的鬥爭形式。
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后,毛澤東等中國共產黨和國家領導人分析了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轉變時期的多種經濟結構,提出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改造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原則(見中國的社會主義改造),並且採取社會主義工業化和社會主義改造同時並舉的方針,把變革生產關係和發展生產力結合起來,把社會主義改造和社會主義建設結合起來。在理論上和實踐上都取得了許多開拓性的有益成果。
在50年代和60年代,毛澤東等中國共產黨和國家領導人,還提出了許多具有重要意義的關於社會主義建設的理論觀點。毛澤東認為社會主義社會仍然存在著生產關係和生產力之間、上層建築和經濟基礎之間兩種基本社會矛盾。毛澤東還分析了社會主義經濟中的各種矛盾,提出了正確處理農業、輕工業、重工業之間的關係,正確處理國家、集體、個人三者之間的利益關係等一系列理論原則。
1956年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文件概括地指出: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已經基本建立起來,國內主要矛盾已經不再是工人階級和資產階級的矛盾,而是人民對於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因此,全國人民的主要任務是集中力量發展社會生產力。
此外,周恩來(1898~1976)強調經濟工作必須實事求是,應該根據需要和可能,合理地規定國民經濟的發展速度,保持國民經濟比較平衡的發展。
劉少奇(1898~1969)特別重視社會主義改造中的各種過渡形式,還提出過許多生產資料可以作為商品進行流通和社會主義社會要有兩種勞動制度和兩種教育制度的觀點。
陳雲提出過計劃指標必須切合實際,建設規模必須同國力相適應,人民生活和國家建設必須兼顧,制定計劃必須做好物價、財政、信貸平衡等觀點。
鄧小平提出關於整頓工業企業,改善和加強企業管理,實行職工代表大會制等觀點。
朱德(1886~1976)提出要注意發展手工業和農業多種經營的觀點。在這一時期,中國的一部分經濟學家,在正確對待人口問題,強調發展生產力,重視利潤和經濟效果,適當處理經濟發展速度和比例平衡關係,肯定商品生產、價值規律、按勞分配的作用等等方面,都提出過有益的、中肯的理論觀點。這些觀點都是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和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實踐相結合的重要成果。
但是,從50年代後期開始,由於經濟工作上“左”的思想的干擾,使許多正確的理論觀點並沒有得到真正的貫徹。到“文化大革命”時期,錯誤的經濟思想逐漸占居主導地位。被日後實踐證明為正確的理論觀點不但得不到重視,甚至受到不應有的壓制和批判,以致在理論上和實踐上都造成極大的混亂,使中國的國民經濟遭受到極其嚴重的破壞。
“文化大革命”結束,受到深刻教訓的中國共產黨人和其他馬克思主義者,開始總結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中正反兩面的經驗。在重申並確立中國共產黨的馬克思主義的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上,鄧小平和陳雲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70年代末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中國的馬克思主義者和廣大經濟學界,逐步開展各抒觀點的廣泛深入的討論,對於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中的理論問題作了進一步的總結和探討,取得了新的成果。
主要的有:
①總結出社會主義生產關係並不存在一套固定的模式的重要論斷,提出了應當適合生產力發展的具體要求,在每一個階段上創造出與之相適應和便於繼續改進的生產關係的具體形式。
②重新研究了社會主義經濟中商品生產和價值規律的地位和作用,肯定了必須大力發展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實行計劃經濟必須充分重視價值規律的作用並適當利用市場機制。
③確定了講求經濟效益既要求用儘可能少的勞動耗費(見活勞動與物化勞動)生產出儘可能多的產品,又要求產品符合社會需要、符合人民物質文化生活的需要。提高經濟效益成為理論上分析社會主義經濟運動和實踐中一切經濟活動的核心。
④明確提出了各個社會主義國家都應當探求出適合本國國情並具有本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等等。這些觀點都豐富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社會主義部分的內容。在一系列理論和實踐成果的基礎上,中國共產黨人和馬克思主義理論家在80年代又作出了新的開拓性的貢獻。
主要是明確了:中國在生產力落後、商品經濟不發達條件下建設社會主義必然要經歷長達上百年時間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現階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為了解決這一矛盾,必須依據中國國情,改革嚴重束縛著生產力發展的僵化的體制。在建立具有中國特色、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社會主義經濟,以促進社會生產力發展的過程中,特別是在首先以農村為重點、逐步轉向以城市為重點的經濟體制改革過程中,總結出以下一些新的理論觀點:
①進一步突破把計劃經濟同商品經濟對立起來的傳統觀念,明確提出社會主義計劃經濟是在公有制基礎上的有計劃的商品經濟(見社會主義商品經濟)。
②強調了社會主義經濟中所有權同經營權可以適當分開。這就開拓了探索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資料所有制的具體形式、特別是全民所有制的具體形式的新途徑。
③發展了社會主義合作經濟的理論,提出了農業聯產承包責任制這個農村合作經濟的新形式,並繼續探索完善這一新形式的途徑。
④深化了關於社會主義經濟中貫徹按勞分配以及整個消費資料分配的研究,明確地提出社會主義社會成員的共同富裕不能理解為完全平均或同步富裕,否則必然導致共同貧窮。只有經過一部分人先富起來,才有利於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整個社會的富裕,以逐步實現社會成員的共同富裕。
⑤在世界經濟聯繫日益密切的條件下,探索了堅持社會主義公有制佔主導地位的前提下,允許多種經濟成份並存和發展,以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其他社會主義國家
一些社會主義國家的馬克思主義者,早在40年代末,遲至60年代中期,都在不同程度上結合自己國家的具體條件和經濟實踐,力求擺脫單一的固定的社會主義經濟模式。這些國家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重新分析社會主義改造和社會主義建設的發展過程,探索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的規律,主張進行規模或較廣泛或有限度的經濟改革,以求得適合自己國家的生產關係的模式,加速社會主義經濟的發展。在這一過程中,這些國家的經濟學家,提出了自己的研究成果。特別是關於正確認識社會主義所有制及其具體形式,關於處理計劃與市場的關係,關於處理國家與企業的關係,關於認識社會主義經濟中投資和消費的特點,關於把數量分析引入政治經濟學的理論等等方面,都有新的重要的進展。他們對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社會主義部分,都作出了自己應有的貢獻。西方國家和第三世界國家經濟學者的研究 西方發達國家和第三世界國家的馬克思主義者和一部分經濟學家,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也進行了自己的研究。但是這些研究具有比較複雜的特點:①這些國家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越來越多地傾向於依據本國的國情,提出自具特點的經濟學說。②既存在把馬克思主義理論同本國實際相結合以促進工人運動的傾向,也存在脫離工人運動而進行學院性的理論研究的傾向。③有一部分人著重研究30年代以來新發現和發表的馬克思的一些手稿,強調“異化”概念在馬克思經濟理論中的地位。④有相當多的經濟學家,重視把當代西方經濟學中的一些分析方法來闡述馬克思的經濟學說。⑤有一些經濟學家按自己的觀點或依據某種當代的哲學觀點,重建所謂馬克思的經濟理論體系。以上的特點說明,這些國家中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研究成果,既有新的有益的發展,也夾雜有不少錯誤論點,需要結合實踐的發展來分析和辨認。
在實踐中進一步發展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是“馬克思理論最深刻、最全面、最詳細的證明和運用
”(《列寧選集》第2卷,第588頁)。在存在無產階級的社會中,馬克思主義是代表無產階級利益的,它是無產階級政黨制定綱領、路線、方針、政策的理論基礎,是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為推翻資本主義和一切剝削制度、為建設社會主義和實現共產主義而鬥爭的強大思想武器。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體現著科學性與革命性的統一,理論與實踐的統一。在當前人類社會生產力迅速發展和世界經濟關係動蕩曲折的進程中,在世界無產階級革命運動不斷深入和社會主義國家的經濟建設不斷發展的過程中,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也必須有新的發展。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必須面向不斷變化的經濟現實作出新的分析和論證,它也必須面向當代各種不同的經濟學說並進行分析批判以作出汲取或捨棄的抉擇,因而在它的發展的某些階段中必然出現眾說紛紜、彼此辯駁的狀況,並不斷經過實踐來檢驗正誤,篩選出符合客觀經濟發展規律的論點。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不斷發展,使它能恆久地保持具有生命力的更新和發展。當前,世界各國的馬克思主義者都在結合自己所面臨的革命實踐和建設實踐,對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湧現出的新現象和新問題,進行探索、研究和分析,努力作出科學的解釋和論證,概括出新的理論結論。他們取得的有益的發展,都將為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增添新的內容,進一步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
第一章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形成、發展和研究對象
第一節 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與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產生和發展
1. 經濟學與政治經濟學的產生
2.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的發展
3.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創立
4.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是不斷發展的經濟科學
5.政治經濟學的階級性與科學性
第二節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
1. 物質資料的生產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研究的出發點
2.社會生產關係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研究的對象
3.經濟規律的客觀性和人的主觀能動作用
4.研究生產關係必須重視生產力的狀況
第三節 政治經濟學的方法和學習政治經濟學的意義
1.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方法
2.學習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意義
第二章 商品和貨幣
第一節 商品與商品經濟
⒈商品經濟的產生
2、商品的二因素:使用價值和價值
3、勞動的二重性: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
4、商品的價值量
5、簡單商品經濟的基本矛盾
第二節 貨幣
⒈價值形式的發展和貨幣的起源
2、貨幣的本質
3、貨幣的職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