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錄製
滿族的將生產和軍事合一的社會組織
牛錄製是滿族的一種生產和軍事合一的社會組織。
滿洲人(其前身為女真人)出兵或打獵,按族黨屯寨進行。每人出一支箭,十人為一牛錄(漢語“箭”的意思),其中有一首領,叫“牛錄額真”(漢語譯為“佐領”)。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努爾哈赤在牛錄製的基礎上建立了黃、紅、白、藍四旗,分別打黃旗、紅旗、白旗、藍旗。四十三年(1615年)擴大為八旗。原四旗名稱冠以“正”,另四旗名稱以黃、紅、白、藍冠以“鑲”,即為:正黃、正白、正紅、正藍、鑲黃、鑲白、鑲紅、鑲藍。
據清朱一新《京師坊巷志稿》,在西長安街路南,金朝遺剎雙塔慶壽寺南面,有南小衚衕曰回子營,夾道曰頭牛錄、二牛錄。
回子營建於乾隆二十五年。《日下舊聞考》卷71載:容妃的五叔和堂兄等配合清軍平定新疆回部有功,“乾隆二十五年奉旨授白和卓為回子佐領,以投誠回眾編為一佐領,於西長安街路南設回回營一所居之”,“內設辦事房,以內府官董其事”。
1965年,此地併入東安福衚衕。有人說安福衚衕所在地就是元朝兩個佐領的駐地,所以叫頭牛錄、二牛錄。事實上,回回營的建立在乾隆二十五年,正因為乾隆授白和卓為回回營佐領,才會有頭牛錄、二牛錄兩夾道名。
介紹
每旗原則上應該包含二十五個牛錄,每個牛錄有三百人,共計七千五百人。但是實際上,每旗的牛錄數量都是不一樣的、都不是固定的、都是隨時可以按照皇帝個人的愛好而不斷變更的。如努爾哈赤在位時期的八旗牛錄數量大致是這樣分佈的:正黃旗四十五個牛錄,鑲藍旗三十三個牛錄,鑲紅旗二十六個牛錄,正紅旗二十五個牛錄,正白旗二十五個牛錄,鑲黃旗二十一個牛錄,正藍旗二十個牛錄,鑲白旗一個牛錄。
牛錄是八旗制度的基層軍政組織,努爾哈赤政權的建立、發展,與之息息相關。因此,牛錄起源的具體時間,早為中外學術界所關注。由於現存文獻有闕,諸位學者莫衷一是.有說法認為,八旗牛錄製度的形成,並非是在某一具體的時間點,而是經過了“狩獵之牛錄”、“部落之牛錄”、“八旗之牛錄”三個發展階段,最終確立.
還有一種說法:女真人狩獵時各出一支箭,每十人中立一個總領,總領稱牛錄額真(牛錄,大箭的意思;額真,首領的意思),後來這個相當於狩獵小組組長的牛錄額真成為一級官名,牛錄成為最基層的組織。屯墾田地,征丁披甲,納賦服役,都以牛錄為計算單位,努爾哈赤便在此基礎上加以改組、發展、擴大和定型,創立八旗制度。規定:每300人設一牛錄額真,五個牛錄設一甲喇額真,五個甲喇設一固山額真。固山是滿洲戶口和軍事編製的最大單位,每個固山有特定顏色的旗幟,所以漢語譯固山為“旗”。原有黃、白、紅、藍四旗,后又增添四旗,在原來旗幟的周圍鑲邊,黃、白、藍三色旗鑲紅邊,紅色旗鑲白邊。這樣,共有八種不同顏色的旗幟,稱為“八旗”,即滿洲八旗。
八旗制度的特點
八旗初建時兵民合一,全民皆兵, 凡滿洲成員皆隸於滿洲八旗之下。旗的組織具有軍事、行政和生產等多方面職能。入關前,八旗兵丁平時從事生產勞動,戰時荷戈從征,軍械糧草自備。入關以後,建立了八旗常備兵制和兵餉制度,八旗兵從而成了職業兵。清定都北京以後,絕大部分八旗兵丁屯駐在北京附近,戍衛京師的八旗則按其方位駐守,稱駐京八旗,俗稱京旗,實即禁軍。另抽出一部分旗兵派駐全國各重要城市和軍事要地,稱駐防八旗。八旗有一套完整的制度。如封爵,崇德元年(1636)始定親王、郡王、貝勒、貝子、鎮國公、輔國公、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9等。八旗按引軍旗色定戶籍。 八旗興辦宗室覺羅學、官學等,課其子弟。八旗宗室王公及官兵的婚喪等均有規定。
長官
牛錄的長官叫牛錄額真。五個牛錄為一個甲喇 (là)(漢語“隊”的意思),首領叫甲喇額真(漢語譯為“參領”),五個甲喇為一個固山(漢語“旗”的意思),首領叫固山額真(漢語譯為“都統”)。每個固山設左右兩個梅勒額真(副都統)。一個固山即為一旗。八旗的最高統帥叫“汗”,先是努爾哈赤,后是皇太極。固山額真由其子侄擔任。努爾哈赤與各旗旗主都有精銳衛隊,叫“巴牙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