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猛(1975年-),山東郯城人。2009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學院,唐勇力工作室,獲碩士學位,並留校任教。現為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學院教師,中國工筆畫學會會員。藝評網合作藝術家。
《獨自等待》2009年 絹本設色 190cmX45X4
作品注重傳統審美的趣味,強調個人的精神追求。畫面整體色調處理的很好,清新典雅,唯美浪漫,流露出一種獨特的寧靜,在當前的風氣中這種氣息是很難得的,這也是張猛自身所獨有的氣質,並不是為了創新而刻意為之,是他心性的自我表述。《徽宗之夢》《米氏雲山》等作品中古代經典的注入自然協調,四散飄零的宋代院體畫,虛無的山水畫,體現畫家對宋代美學的思考。畫面彷彿被月光籠罩,讓人產生一種淡淡的憂傷,很有意境。希望他在此基礎上把某些局部處理的更平面一些,意象一些,但並不是簡單的變形,逐步使畫面更加的完美。我期望他繼續畫出更多讓人寧靜平和的工筆畫作品。
張猛
2011年4月作品《探微》被邀請參加“全國第八屆工筆畫大展”。
2010年10月參加“為中國畫——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學院教師作品展”。中國美術館。
2010年6月參加“傳承與創新—70、80后新人中國畫邀請展”。哈爾濱 禹舜美術館。
2009年“中央美術學院素描60年”作品展,中央美術學院展覽館。
2009年山東省人民政府舉辦的“山東當代著名書畫家作品展”。
2009年 作品《無雨落花》獲“千里之行——首屆中央美術學院優秀畢業生作品展”。一等獎,並被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永久收藏。
2008年《中國畫苑》第四期做專題介紹。
2008年 中央美術學院“學院之光”展,中央美術學院展覽館。
2008年“TOGETHER·同行” ,國際藝術家交流展,韓國文化院。
2006年 作品《女孩肖像畫》發表於《中國畫苑》。
2006年 作品發表於《中央美術學院—唐勇力教學成果展示》。
2002年 作品《來客》獲全國第五屆工筆畫大展優秀獎,並收入畫冊。
2002年 作品《簪花》、《奕棋》被中國工筆畫協會收藏。
《遙觀-元風之一》2014年 絹本設色70X90cm
穿藍裙子的女孩(尺寸140x160cm 2007年)
張猛是個基本功非常紮實的學生,他的造型基礎寫實能力特彆強,在我所招的這些研究生中非常具有發展的潛力。從他的繪畫中,我們可以看到他對造型、色彩、構圖的把握,包括對繪畫語言技法的把握,都非常到位,並且很有自己的特點。首先,從造型上看,他在人物形象整體寫實的基礎上局部寫意,使人物形象在嚴謹而科學的造型基礎上,有了情感的流露。俗話說“境由心生,情由心動”,注重的便是心靈感受的抒發,張猛非常注重主觀的心象表達,在用線塑形的嚴謹畫風之外融入自己的主觀意識,使線在界定物體輪廓的同時又具抒情性。並且這種主觀意識重於客觀眼見,由心生情、由情造境。其次,從色彩方面看,張猛巧妙地吸收並融合西方
印象派、
點彩派中的某些色彩元素,但卻不追求怪異、誇張、花哨的變形,而是忠於對現實生活的感受,並按照自己對藝術、對人生的理解,刻畫人物形象、描繪百態人生,並藉助聯想與想象構築充滿感情色彩的詩境,追求畫外情、畫外意,從而使其作品具有全新的視覺衝擊力和與眾不同的審美感受。再次,從技法上看,他保留了傳統工筆人物畫,特別是中國畫中注重精神,追求意境、格調,重視表現性、意象性的優點,吸收西方現代主義中的構成元素,從而使得其作品在傳統底蘊的基礎上不失時代性。談工筆人物畫必然要談到素描,可以說它是中國人物畫專業造型的基礎,即用最單純、最簡潔、最直接的繪畫語言以最本質的方式表現物象的造型,展現畫家情感的表達。張猛對於素描尤其是我所強調的“線性素描”把握得非常到位。“線性素描”一詞,是1991年我在
中國美術學院任教時根據我的教學經驗提出的一個概念,它的基本內涵就是把中國畫的線和西方素描的體面相結合,以線感性的浮雕式造型形式表現物象,其根本體現是線條的表現力,色調是為了更充分、更深入、更細微地刻畫物象,兩種手段相融互補,更豐富了中國畫“盡精微,致廣大”的美學思想。線性素描是以線面結合的方法去深入地觀察、認識、研究物象,從而深刻地表現物象。什麼樣式的素描為線性素描,其實並不難理解,眾多優秀畫家的作品早已證明了這種樣式,如西方的安格爾、荷爾拜因、席勒、薩金帕·費欽、霍克尼的作品都可稱為具有線感的素描,是我們線性素描教學中最能吸收借鑒的典範。線性素描的面貌是多元的,它容納了結構素描、意象素描、全因素素描的有益因素。作為研究造型、磨練功力、訓練觀察能力、調整造型觀念和造型方法,培養中國人物畫內在素質而生成繪畫風格,線性素描是最有效的途徑。張猛的繪畫在很大程度上吸收了線性素描的因子,他筆下的人物造型,既有色調但又不是光影,既有結構但又不是純屬機械性的製作。他以其堅實嚴格、靈動準確的造型基本功,以線造型的自覺意識去觀察對象、感受對象,並敏銳地覺察邊線和形體之間的關係,從而使得其繪畫中的人物形象真實生動、體型結構準確,反映出高度的寫實功夫和藝術概括能力。不僅如此,他作品中人物與背景之間的融合,人物造型和工筆語言都表現出了獨特的寫意性,頗有自己的風格和特點。寫意性是中國畫獨特的藝術觀,工筆畫雖以嚴謹、細緻、精到見長,但並非西方自然主義的寫實;雖重形似,但也不能脫離寫意傳神、氣韻生動的精神標準,以及對筆情墨趣、文化內涵、審美價值的追求。這是中國畫的一個重要特點。
蘇東坡曾說“突破表面形似,而得到神韻,從而進入妙境”。“以形寫神”實際上說的就是繪畫的“寫意性”,它包容在中國畫的每一個要素之中。中國工筆畫植根於民族的沃土,有著自身獨特的寫意方式,它雖要求工緻細膩,但並不是西方自然主義追求的摹仿再現,而是在客觀物象的基礎上提煉加工、重新組合而得到的意象,在也就是經過了一個從打碎到重組的過程。或許在把握對象內在精神時有一點誇張變形,但表現手法依然是精細的,完全不同於那種逸筆草草的視覺效果。可以說工筆畫的這種寫意性是對生命更本質的描繪,展現出主體內在精神與自然之理的統一,以“盡其精微”的手段來達到“意蘊深厚”的境界。張猛的繪畫非常講究這種寫意性,他的繪畫突破了中國傳統工筆畫慣見的嚴謹莊重、細密沉穩的風範,以活潑輕快的筆調創立了朦朧詩化的抒情意境。以形言情、以形言意,工寫結合、傳神達意,避免了由於畫面太工整、太細膩而出現的刻板和獃滯,他把具象與抽象結合、寫實與寫意相融,使兩者儘力地統一諧調以顯示畫面的生命與活力;並且虛實結合,靈動深遠,從而使得畫面重現出一種朦朧的詩意美。他的這種開創性並不是與傳統的對抗和決裂,而恰恰是基於並得益於
工筆畫傳統的繼承。早在唐代,
張彥遠就曾在《歷代名畫記》說過:“夫象物必在於形似,形似須全其骨氣。骨氣形似,皆本於大意而歸乎用筆。”所以,中國畫不管哪種形式,都是一種寫意的藝術,它所追求的是心性的傳達和意境的營造,通過藝術形式表達作者的思想情感和品性修養,以及對藝術精神的追求。張猛是有著傳統文化底蘊的,雖是工筆人物畫,但在他的筆下卻是朦朧詩意、簡約純凈,他懂得把複雜簡單化、把厚重輕鬆化。並且深知當下人們的心理——過多的生活壓力已經讓人們不堪重負,此時一陣清涼、一種舒適是那麼的令人嚮往和眷戀。看他的畫,彷彿烈日酷暑之下撲面吹來的陣陣涼風,使人倍感清新舒爽。其畫面之所以有這種效果,當然也離不開他的心性,不急不躁、不溫不火,感性地熱愛生活,卻又理性地思考問題。如若對他的作品細細品嚼,便能感受到那種內在的品味性,這是他繪畫的一個顯著特點。也許只有對生活中美好、詩意的領悟和把握,才能在作品中創造出詩的意境和美妙,在筆墨的揮動下傳達出自然之清、物象之靈、人性之朴。所以可以說,張猛是一個理解力和表達力非常強的學生,他的作品中有非常深刻的對人生、對審美、對內在精神、對深層文化的表達,並以清新質樸的畫面呈現出來,以圖像的方式傳達著自己對人生、對藝術的理解和追求。最後,張猛作為當代工筆人物畫的傳承者,他勤奮好學,一直在自己的藝術道路孜孜以求地探索著。我認為,如何在傳統與現代之間找到一個更好的契合點,使作品在傳統文化內蘊的基礎上彰顯出一種現代性的“新生力量”,將是他今後研究或拓展的空間所在。作為一個年輕的工筆人物畫家,張猛已經走在了前行的路上;同時,作為一個新生代的青年,張猛更是以其旺盛的生命力和持之以恆的堅韌力,以自己的手中之筆描繪著同時代青年的夢想與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