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風鎮

畢節市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下轄鎮

東風鎮,隸屬於貴州省畢節市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地處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東南,東與六盤水市鐘山區大灣鎮、赫章縣珠市彝族鄉接壤,南與二塘鎮為鄰,西與爐山鎮、板底鄉相連,北與板底鄉相依。人民政府駐元木村,總面積109.96平方千米。

1953年,置拱橋鄉。1958年8月,改管理區。1962年,分為拱橋、魯章2公社。1966年,拱橋、魯章2公社合併為東風公社。1983年,改東風鄉。1985年,改鎮,屬二塘區。1992年,原二塘區的東風鎮、草坪鄉合併組建東風鎮。截至2018年末,東風鎮戶籍人口為53896人。截至2020年6月,東風鎮轄5個社區、10個行政村。

2018年,東風鎮有工業企業24個,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有3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91個。

歷史沿革


1953年,置拱橋鄉。
1958年8月,改管理區。
1962年,分為拱橋、魯章2公社。
1966年,拱橋、魯章2公社合併為東風公社。
1983年,改東風鄉。1985年,改鎮,屬二塘區。
1992年,原二塘區的東風鎮、草坪鄉合併組建東風鎮。
東風鎮
東風鎮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東風鎮,隸屬於貴州省畢節市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地處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東南,東與六盤水市鐘山區大灣鎮、赫章縣珠市彝族鄉接壤,南與二塘鎮為鄰,西與爐山鎮、板底鄉相連,北與板底鄉相依。人民政府駐元木村,總面積109.96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東風鎮境內地貌由高原和中山河谷兩部分組成。地勢北高南低。地面海拔一般在1800~2200米之間,最高點位於羅碧大山,海拔2690.5米;最低點海拔1787米。
東風鎮鎮鏡為緯向構造正地形,以小海子梁子、韓家梁子、羅碧大山、馮家梁子、轎子頂梁子為主骨架的西南雄偉,東北低矮的群山懷抱谷盆地。地貌類型複雜多變,以山為主,最高山峰羅碧大山2690米。碳酸鹽類岩石廣布,岩溶地貌發育,地脈崎嶇,山重嶺復,峰巒疊嶂,溝壑縱橫。特別是小海子梁子,從香爐山起,延綿數十里直奔本鎮梯田村的蘇家院子止,當地群眾俗稱寶山。

氣候

東風鎮多年平均氣溫13.3℃,1月平均氣溫4.1℃,極端最低氣溫–12.0℃;7月平均氣溫18.9℃,極端最高氣溫33.2℃。無霜期年平均210天。年平均日照時數1456.5小時。年總輻射62.2千卡/平方厘米。年平均降水量940毫米。

水文

東風鎮境內河流屬烏江水系,魯章河為一級支流,拱橋小河為二級支流,另有拖傈河、格書河均流人二塘河。
東風鎮境內河流屬於烏江上流水系,以魯章大河為主幹河,另有支系拖倮、拱橋、格書三條小河,一條發源於營壩、開坪和竹林,一條發源於天橋、采拖,另一條發源於雨垛落。魯章大河的源頭在爐山鎮,本鎮境內冒水井、黑魚洞、花魚洞之水也是它的源頭,有史以來,這裡的人民就居住在這幾條河的兩岸和溪邊,一直延續。由於水量和落差小,水能利用價值不大。

自然災害

東風鎮主要自然災害有滑坡、泥石流、採空區塌陷、乾旱、洪澇等。

自然資源


東風鎮境內地下礦藏主要有煤炭、鐵、銅、鋅、鉬、石英石等10多種。煤炭資源較豐富,儲量5000萬噸以上,遍布14個村。
東風鎮境內植被繁多,涼山地區,主要以常綠葉和落葉松混合林為主,常見有青松、姜子樹、杜鵑等樹種為多;低矮坡地以青松、黃松、油杉、核桃樹等為主。鳥類繁多,有錦雞、貓頭鷹等,有草場1萬多畝。
東風鎮地下資源有煤、鐵、銅等,以煤為主,資源十分豐富,是發展鎮企業的主要支柱。據測,全鎮主要有7個村,儲量5000萬噸以上。此外,還有鋅、鉬、石英等10多種礦藏。
東風鎮境內是畢節地區典型的碳酸鈣岩溶地區,岩溶洞多處存在,花魚洞內深不見底,鐘乳石林立。東風鎮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交織融合,是一個有開發旅遊價值的地方。

行政區劃


截至2020年6月,東風鎮下轄5個居民委員會,10個村委會。
東風鎮
統計用區劃代碼城鄉分類代碼名稱
520526116001121元木社區
520526116002122格書社區
520526116003122魯章社區
520526116004122文明社區
520526116005220梯田社區
520526116203220草坪村
520526116204220天橋村
520526116205220采拖村
520526116206220三庄村
520526116207220開坪村
520526116208220竹林村
520526116209220營壩村
520526116210220拱橋村
520526116211122黃泥村
520526116214220抹倮村

人口民族


截至2018年末,東風鎮戶籍人口為53896人。

經濟


農業

東風鎮有耕地面積17584畝。2011年,農業總產值354.66萬元,農業增加值佔國內生產總值的7.14%。
糧食作物以玉米、馬鈴薯為主。2011年,生產糧食4943噸,其中玉米2520噸,馬鈴薯2252噸。主要經濟作物有百合等。
畜牧業以飼養生豬、羊、牛、家禽為主。2011年,生豬飼養量16717頭,年末存欄9989頭;羊飼養量12647隻,年末存欄10799隻;牛飼養量5514頭,年末存欄4790頭;家禽飼養量1.2萬羽,年末存欄13650羽。
截至2011年末,林地面積1.07萬畝,其中天然林7331畝,人工林3319畝,天保封山育林7300畝。

工業

東風鎮形成以煤炭開採、煤化工為主的工業體系。2011年,工業企業9家,職工7280人,實現工業增加值2.3億元,比上年增長25.6%。

文化


名稱來歷

原名魯章公社,文化大革命時期改為東風,寓“東風壓倒西風”之意命名。

交通


東風鎮交通方便,距大灣火車站5公里。有內昆鐵路經鎮鏡通過,距石丫口火車站僅8公里。艾二公路、紅小公路、板底公路橫穿全境。全鎮15個行政村有80%以上的村民組都有公路或便道直達。
東風鎮
東風鎮

社會


文化事業

2011年末,東風鎮有文化藝術團體5個,會員156人,創作完成的文化藝術作品有《太陽鼓》《印度舞》《桔梗謠》等;各類藝術表演團體2個,演職人員46人,年演出14場次,觀眾達1.6萬人次。地方特色民間藝術有苗族蘆笙舞、彝族山歌等。
2011年6月開通數字廣播電視,有線電視用戶201戶,電視綜合覆蓋率2.02%。

教育事業

2011年末,東風鎮有小學13所,在校生8067人,專任教師293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初中2所,在校生2506人,專任教師119人,初中適齡人口人學率99.6%,小升初升學率100%。
2011年,教育經費達2247.6萬元,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2247.6萬元,財政預算內教育經費1314.4萬元,預算內教育事業費1314.4萬元。

醫療衛生

2011年末,東風鎮有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16個,其中鎮衛生院1所,村級衛生室15個;病床14張,每千人擁有醫療床位0.31張,固定資產總值63.51萬元。專業衛生人員9人,其中執業醫師1人,執業助理醫師3人,註冊護士2人。2011年,醫療機構(門診部以上)完成診療1.34萬人次。
2011年,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人數34225人,參合率83%。

社會保障

2011年,東風鎮有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戶數5戶,人數6人,支出1.434萬元,比上年增長24.5%;城市醫療救助123人次,支出24.6萬元;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7216人次,支出50.8萬元,比上年增長27.6%。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數2305戶,人數7216人,支出470.8萬元,比上年增長28.8%;農村五保集中供養55人,支出1.2萬元;農村五保分散供養6人,支出8.9萬元。國家撫恤、補助各類優撫對象49人,撫恤事業費支出21萬元,比上年增長36.3%。敬老院1家,收養農村五保人員55人,支出1.2萬元;五保分散供養61人,支出8.9萬元。慈善分會1個。參加新型農村養老保險1.51萬人,參保率87.32%。

獲得榮譽


2020年7月29日,被全國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命名為2017-2019周期國家衛生鄉鎮(縣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