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劉沛林的結果 展開

劉沛林

長沙學院黨委書記

劉沛林,男,1963年2月生,籍貫湖南常德,人文地理學專家,長沙學院鄉村振興研究院院長、教授,湖南師範大學博士生導師,中國傳統村落保護與活化研究中心主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自然與文化遺產空間技術中心長沙工作站主任。

1980年劉沛林入衡陽師範學院地理系學習、工作;1991年於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系學習;1994年獲理學碩士學位後於衡陽師範學院、湖南師範大學先後擔任副教授、教授和校長助理、教授;2003年至2004年在加拿大滑鐵盧大學做國家留學基金公派訪問學者;2008年至2018年于衡陽師範學院先後任院長、黨委書記,同時任教授,期間於2011年獲得北京大學理學博士學位;2018年至2021年為長沙學院任黨委書記。

劉沛林長期從事文化與旅遊融合、傳統文化遺產保護理論的原創性、歷史文化村鎮數字化保護與應用、傳統文化思想的挖掘與傳播的研究工作。

人物履歷


1963年2月,劉沛林生於湖南省常德市漢壽縣。
1980年9月至1991年8月,在衡陽師範學院地理系學習、工作。
1991年年9月至1994年7月,在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系學習,獲理學碩士學位。
1994年8月至2003年8月,任衡陽師範學院副教授、教授(其間,2000年9月—2001年8月任湖南師範大學校長助理、教授)。
劉沛林教授指導學生在銅官古鎮實習
劉沛林教授指導學生在銅官古鎮實習
2003年8月至2004年9月,在加拿大滑鐵盧大學做國家留學基金公派訪問學者。
2004年9月至2008年7月,在衡陽師範學院任教授、副院長(其間,2007年9月─2011年7月在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學習,獲理學博士學位)。
2008年7月至2018年12月,在衡陽師範學院先後任院長、黨委書記,同時任教授。
2018年12月至2021年4月,在長沙學院任黨委書記、教授。

學術兼職


為國際環境思想與環境藝術學會中國執行理事,國際旅遊與旅行協會會員。兼任北京大學區域經濟研究中心教授,湖南大學經濟與貿易學院教授,山西大學城市設計學院教授,湖南富通產業有限公司獨立董事,湖南省省情與對策研究會副會長。

人物成就


國務院享受政府特殊津貼的專家,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培養對象,湖南省社會科學“百人工程”培養對象,湖南省人居環境學重點研究基地首席專家,湖南省普通高校學科帶頭人,湖南省優秀中青年專家,湖南省優秀青年社科專家,湖南省人文地理學重點學科帶頭人,湖南省教學名師,湖南省地理學教學團隊負責人。
劉沛林針對城市化進程中古村落的快速損毀、不同區域的古村落進行意象區劃等研究領域取得了重要研究成果。建立了“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名鎮)保護制度。
截至2020年12月,劉沛林共出版著作12部,發表論文近200篇。

學術科研


研究方向

多年來致力於資源環境經濟學、區域經濟學和人居環境學等領域的研究與實踐。
主要研究興趣集中在人居環境學、旅遊規劃、區域經濟及高等教育等領域。長期從事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之間的交叉領域研究。

科研項目

劉沛林[長沙學院黨委書記]
劉沛林[長沙學院黨委書記]
2001年以來,先後主持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全國教育科學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以及湖南省傑出青年基金項目等10餘項。
2001年-2004年,主持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南方傳統聚落景觀的區域比較研究”
2001年-2003年,主持完成教育部科技項目“中國傳統村落景觀的經濟學價值研究”
2003年-2005年,主持完成教育部科技項目“城鎮化背景下的古鎮名村保護性規劃方案示範研究”
2003年-2005年,主持完成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湘西多民族地區古城鎮的歷史地理學研究”
2003年-2005年,主持完成中-加政府間合作項目“沿海地區生態城市社區建設與可持續發展研究
2007年-2010年,主持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中國傳統聚落景觀群系及其景觀基因圖譜研究”
2008年-2011年,主持完成國家重大科技支撐計劃子項目“歷史文化村鎮保護性規劃技術標準示範研究”
2012年-2014年,主持湖南省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群體項目——“傳統聚落景觀基因識別及其資源數字化開發與管理”

科研成果

劉沛林先後主持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全國教育科學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以及湖南省傑出青年基金項目等10餘項。主持完成昆明、衡陽、郴州衡東、寧岡、長沙等地的區域形象策劃和旅遊發展規劃10餘項;擔綱策劃完成“景觀規劃與環境設計”方案的長沙市頤美園小區,被評為2003年長沙市優秀景觀樓盤。
倡議並推動了“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名村”保護政策的出台;策劃並推動了中國古村鎮保護與發展的《磧口宣言》的頒布;相繼在國內外重要學術期刊發表資源開發、房地產策劃、地區形象設計和區域管理方面的論文80餘篇;獲得過省部級二等以上科技成果獎4項;並獲得“全國青年地理科技獎”、“湖南省青年科技獎”等學術榮譽。
先後主持完成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2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項、全國教育科學規劃重點課題1項、教育部人文社科規劃項目2項、省部級科研項目10餘項。出版《古鎮名村遺產保護與旅遊開發》、《風水--中國人的環境觀》等著作10部。發表中英文學術論文90餘篇,其中,被《新華文摘》全文轉載論文4篇、摘要1篇。研究成果獲得省部級一、二等社科成果獎和教學成果獎共10項、“五個一”工程獎3項。

個人作品

出版了:《風水――中國人的環境觀》、《古村落:和諧的人居空間》、《理想家園》、《區域旅遊規劃個案研究》、《村鎮規劃》等8部作品。

主要論著

劉沛林。中國傳統聚落景觀基因圖譜研究[M].商務印書館,2011.
劉沛林。歷史文化村鎮景觀保護與開發利用[M].中央編譯出版社,2012.
霍耀中,劉沛林。黃土高原聚落景觀與鄉土文化[M].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12.
劉沛林,劉春臘,鄧運員,申秀英,胡最。中國傳統聚落景觀區劃及其景觀基因識別要素初步研究[J].地理學報,2010,65(12):1497-1507.
劉沛林,劉春臘,鄧運員,申秀英,胡最。中國少數民族傳統聚落景觀特徵及其基因分析[J].地理科學,2010,30(6):810-817.
劉沛林,劉春臘,鄧運員,申秀英, 胡最。基於景觀基因完整性理念的傳統聚落保護與發展[J].經濟地理, 2009,29(10):1731-1736.
劉沛林,鄧運員,申秀英,胡最,劉春臘。客家傳統聚落景觀基因識別及其地學視角的解析[J].人文地理,2009,24(6):40-43.
劉沛林,劉春臘,鄧運員,申秀英。我國古城鎮景觀基因“胞—鏈—形”的圖示表達與區域差異研究[J].人文地理,2011,26(1):94-99.
劉沛林.“景觀信息鏈”理論及其在文化旅遊地規劃中的運用[J].經濟地理,2009,28(6):1035-1039.
劉沛林,劉春臘。北京山區溝域經濟典型模式及其對山區古村落保護的啟示[J].經濟地理,2010,30(12):1944-1949.
劉春臘,劉沛林。北京山區溝域經濟建設背景下的古村落保護與開發研究[J].經濟地理,2011,31(11):1923-1929.
胡最,劉沛林,申秀英,鄧運員。古村落景觀基因圖譜的平台系統研究[J].地理信息科學學報,2010,12(1):83-88.
胡最,劉沛林。傳統聚落景觀基因信息圖譜單元研究[J].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2009,25(5):79-83.
胡最,劉沛林,申秀英,鄧運員。傳統聚落景觀基因信息單元表達機制[J].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2010,26(6):96-101.
李伯華,劉沛林。鄉村人居環境:人居環境科學研究的新領域[J].資源開發與市場,2010,26(6):524-527.
劉天曌,劉沛林。郴州鄉村傳統聚落的休閑農業與鄉村旅遊發展探析[J].廣東農業科學,2010,37(8):264-266.

學術獎勵

劉沛林,申秀英,鄧運員.“古鎮名村景觀識別、遺產保護與開發利用研究”,獲得湖南省人民政府授予的湖南省科技進步三等獎, 2010/12/7.
劉沛林.“古鎮名村遺產保護與旅遊開發”,獲得中共湖南省委、湖南省人民政府授予的湖南省第十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 2010/1/26.
劉沛林.“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名鎮保護制度的提出及其應用”,獲得中共湖南省委、湖南省人民政府授予的湖南省第十一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 2012/3/9.
劉沛林.“中國古村落之旅”(著作),獲得中共湖南省委、湖南省人民政府授予的湖南省首屆優秀社科普及讀物獎, 2010/12/27.

學術交流

先後應邀到加拿大、英國、法國、德國等地講學;香港、台灣、新加坡、日本、英國、加拿大等海內外媒體對劉沛林教授的學術成就,均有過報道與介紹。香港的《中國可持續發展》雜誌2004年第5期,將劉沛林教授作為“封面人物”,並以《劉沛林:探索詩意的棲居》為題,對其學術成就進行了介紹。

社會任職

主要任職
任職時間擔任職務
2020年中國傳統村落保護與活化研究中心主任 
2019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自然與文化遺產空間技術長沙工作站主任 
2016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自然與文化遺產空間技術衡陽分中心主任 
2002年“傳統村鎮文化數字化保護與創意利用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主任 
2012年“古村古鎮文化遺產數字化傳承”湖南省2011協同創新中心主任 
2002年湖南省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湖南省人居環境學研究基地首席專家 
2019年湖南省普通高校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湖南鄉土文化保護與創意利用研究基地首席專家 
2013年“聚落文化遺產數字化技術與應用”湖南省重點實驗室主任
“傳統聚落數字化保護與利用技術”湖南省工程實驗室主任
北京大學兼職教授
山西大學兼職教授
南京師範大學兼職教授
香港浸會大學兼職教授

人物評價

劉沛林教授是“中國歷史文化名村”保護制度的提出者,國家生態安全體系建設的倡導者,詩意人居環境建設的發起者,“聚落景觀基因”理論的原創者,網路虛擬旅遊的推動者。(長沙學院藝術設計學院評)
劉沛林教授提出的景觀基因理論成為研究傳統聚落景觀及其文化特徵的地理學新方法,是中國人文地理學者開展中國人文地理研究的典範。(《地理學報》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