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果
佛教術語之一
初果來自於佛經,屬於佛教術語。
目錄
佛陀在巴利經藏《相應部》之《預流相應經》中談到:“諸比丘!聖弟子如成就四法者,則為預流。於此有聖弟子,於佛…於法…於僧成就證凈,對聖者之所樂不破、不穿、不穢,智者所贊,不執取,成就能發三摩地之戒。舍利弗!八支聖道為流,謂: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是。成就此八支聖道者,名之為須陀洹。”須陀意為流,即指聖者之流;‘洹’意為進入。因此須陀洹的意思是入流,即進入聖者之流的人。也就是說,一位擁有四不壞凈素質,已透徹了知四聖諦、成就八支聖道的有情,這樣的人才能被稱為聖者。須陀洹是四類聖者當中的第一類,所以被稱為初果聖者。巴利三藏經典解釋:培育了須陀洹道之後而斷除身見、疑、戒禁取,他成為了須陀洹。他已脫離了惡道輪迴,最多再投生七次便達至徹底解脫,成為四果阿羅漢。這即是佛法對於聖者的精確定義。一位初果聖者與凡夫的最大不同,便是已斷身見、疑、戒禁取三結,而凡夫還未斷這三結煩惱。因此,我們可以把所有未斷三結者稱之為凡夫,不管他是過去的古賢聖哲,還是近代、現代、當代的名流偉人,這些人都只是凡夫。因為,他們跟其他普通凡夫一樣,都必須歷經生、老、病、死的自然過程,都必須無數次的投生於六道輪迴。即使他們得以投生至欲界六天、色界天,乃至四無色界天,只要三結煩惱未斷,他們依舊還是一名凡夫。就像佛陀時期,全印度非常出名的阿私陀智者一樣。他是釋迦國凈飯王的國師,全印有名的先知;他在修行上已達到非想非非想處的無色界高深證悟。然而,他還是一位凡夫,並知道自己無緣親見到悉達多太子成佛,無緣在佛前悟證須陀洹聖者,因此他很悲傷。他悲傷自己不久於人世且往生無色界天,這樣他就無法獲益於覺者超人的智慧而證悟初果,如此一來,不知還要在生死六道中去輪迴多少次。很明顯,作為一名未曾悟過果的凡夫,其命運都是非常悲慘的。因為生死輪迴太漫長、太黑暗,且遙遙無期。有情眾生漫無目的地輾轉於生死苦海,不知傷了多少心,不知流過多少淚。正如佛陀在《相應部淚水經》中說的那樣:“諸比丘,長久以來,你們都在為經歷父母、子女與親人之死而悲傷,也為失去財富及患上疾病而傷痛。而在這漫長的旅途里為這一切傷痛、與厭惡者相會及與親愛者別離時,你們痛哭淚流之水確實已比四大洋之水來得更多。諸比丘,這輪迴是無始的,為無明蒙蔽、為渴愛束縛的諸有情的輪迴起點是不可知的。所以長久以來你們都在受盡折磨與厄難,把墳場都給填滿了,的確長久得足以令你們對一切都感到厭倦,長久得足以令你們舍離一切,以獲取解脫。”這就是人類生命的實相,這就是每個人無奈的歸宿——今生死亡,下世投生,下世死亡,下下世投生,再死再投生。。。只要未證須陀洹道,成為一名初果聖者,那這樣的生死輪轉就會一直地持續下去,無窮無盡,了無止境。朋友,你是願成為一名必脫輪迴的聖者呢,還是願成為一名飽受輪迴苦的凡夫?若你有些許智慧,你可能會選擇做一位聖者,因為你知道重複一件無趣的事,是令人厭煩的。就像一年365天,每天要吃同一道菜肴,任它做得如何的色、香、味俱全,若天天吃它,照樣會倒味口。生死輪迴正是這樣,也許你的今生很美好、很曲折、很燦爛、很出色,然而,當同樣美好出色的人生被重複一千次、一萬次,你還有興趣再過下去嗎?如果你成為了一名初果聖者,這些憂煩困惑將離你而去。因為最多七次,同樣的生、老、病、死最多被重複七次,你將徹底離開生死輪迴,邁入清涼、寂靜的涅磐境,不再投生於枯燥無趣的六道輪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