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藝術劇院

內蒙古自治區直屬正廳級別藝術院團

內蒙古藝術劇院是內蒙古自治區直屬正廳級別藝術院團,於2014年在整合區直9家藝術單位的基礎上正式組建,全院核定編製800人;劇院內設歌舞團、蒙古劇藝術團、民族曲藝團、二人台藝術團、雜技團、京劇團、民族樂團、合唱團、交響樂團、話劇團10個藝術團和11個行政處室、烏蘭恰特管理中心(演出中心),共21個內設機構;下轄藝術劇院音樂廳、烏蘭恰特大劇院、烏力格爾藝術宮3個劇場。

2020年9月28日,內蒙古民族藝術劇院的《騎兵》獲得第十二屆中國舞蹈“荷花獎”舞劇獎。2020年12月31日正式更名為內蒙古藝術劇院。

劇院介紹


該劇院歷史悠久,文化積澱深厚,旗下歌舞團最早成立於1946年,原名內蒙古文工團,是建國前成立的革命文藝隊伍,其他藝術團均在建國后陸續成立。長期以來,劇院培養和造就了周戈、陳清漳、瑪拉沁夫、通福、色拉西、敖德木勒、恩和森、德伯希夫、寶音德力格爾、圖力古爾、查干、吳曉邦、賈作光、通福、辛滬光、毛依汗、李萬春德德瑪斯琴高娃哈扎布齊·寶力高、美麗其格、阿拉騰奧勒、明太、拉蘇榮、斯琴塔日哈、烏蘭圖嘎、金花牧蘭武利平韓磊等眾多知名藝術家。創作推出了《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陽》、《敖包相會》、《草原晨曲》等一批草原經典歌曲和《鄂爾多斯舞》、《鷹》、《牧人浪漫曲》、《吉祥頌》、《盅碗筷》等一批草原經典舞蹈,還有舞劇《諾恩吉雅》、無伴奏合唱《美麗的草原我的家》,蒙古劇《滿都海斯琴》、京劇《草原英雄小姐妹》、《大漠昭君》、交響史詩《成吉思汗》、二人台現代戲《青山路彎彎》等一批優秀劇目以及雜技《四人踢碗》、京劇《草原母親》、曲藝《團結奮進的內蒙古》、《搏克贊》等一批優秀節目。組建后劇院充分發揮整合優勢,短期內集中創作推出大型馬文化全景式綜藝演出《千古馬頌》、話劇《國家的孩子》、《尹湛納希》、民族情景劇《草原上的烏蘭牧騎》、舞蹈詩劇《我的貝勒格人生》、二人台現代戲《北梁》等新一批優秀劇節目,開創了自治區文藝創作演出繁榮的新紀元。
長期以來,劇院累計榮獲文華獎梅花獎、荷花獎、金雞獎“五個一工程”獎等國際國內大獎300多項,演出近萬場,足跡遍布世界60多個國家和地區以及祖國大江南北、自治區的山山水水,為傳播中國聲音、講好內蒙古故事、塑造草原文化品牌、促進國際國內文化交流合作做出了不可磨滅的歷史性貢獻。

工作職責


創作、演出、推廣具有草原文化特色的藝術作品,繁榮發展舞劇、蒙古劇、歌劇、音樂劇、交響樂、民樂、歌舞、曲藝、二人台等藝術形式,完成國家和自治區重大文藝活動、公益性演出和對外文化交流任務,在藝術創作、演出經營、劇場管理、人才培訓、舞美服務等方面發揮引領和示範作用。

領導班子


黨委書記、院長:李莉
黨委副書記:劉希燕
副院長:田永東(試用期一年)
藝術總監:葉爾達(試用期一年)

組織構架


行政處室
辦公室黨委辦公室研究室人事處計劃財務處紀檢室宣傳交流處產業管理處離退休人員工作處
中心
演唱管理中心創作研究中心
業務團體
歌舞團蒙古劇藝術團民族曲藝團民族樂團合唱團話劇團二人台藝術團京劇團雜技團交響樂團

團體介紹


歌舞團
內蒙古藝術劇院歌舞團成立於1946年4月,是全國少數民族自治區中成立最早的省級專業藝術表演團體。
歌舞團以傳承發展民族歌舞藝術為己任,建團66年來培養了一代又一代在國內外享有盛名的藝術大師,是內蒙古歌舞藝術家的搖籃。著名舞蹈大師賈作光、著名舞蹈家敖德木勒、敖登格日勒,著名歌唱家德德瑪,拉蘇榮以及著名電影演員斯琴高娃,著名歌手韓磊、齊峰等都曾在歌舞團工作過。
該團創作了數量眾多,廣受各族人民喜愛的民族歌舞藝術精品。有《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陽》、《牧歌》、《草原戀》等經典歌曲,《擠奶員舞》、《天堂》、《納滿祈勒》、《東歸兄弟》等久演不衰的民族舞蹈以及民族歌舞《千里草原多秀美》等,還有近年來創作的舞劇《我的貝勒格人生》和《盅碗筷》、《吉祥頌》、《舞動的琴弦》等精品舞蹈。這些作品有的曾在世界青年聯歡節上榮獲金獎,有的在中國舞蹈“荷花獎、”全國少數民族文藝會演、全國電視舞蹈大賽、“華北五省區舞蹈大賽”等全國專業藝術比賽中頻頻奪冠,還多次參加央視春晚,為祖國和自治區贏得了榮譽,也為各族人民提供了豐富的藝術產品服務,增進了民族團結,促進了文化市場的繁榮。
歌舞團曾先後訪問過世界20多個國家以及我國港澳台地區,受到所到國家和地區人民的熱烈歡迎,為增進中國與世界各國的文化交流、為宣傳中國和內蒙古做出了積極的貢獻。多年來不斷把蒙古族藝術推向中國、推向世界,打響了民族藝術品牌,成為了自治區和國家的“藝術名片”,取得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豐收。
內蒙古藝術劇院
內蒙古藝術劇院
蒙古劇藝術團
內蒙古藝術劇院蒙古劇藝術團前身為內蒙古民族劇團,始建於1957年4月19日;2000年併入內蒙古民族歌舞劇院更名為蒙古劇團;2014年併入內蒙古民族藝術劇院更名為烏力格爾蒙古劇團;2021年1月機構改革后,更名為內蒙古藝術劇院蒙古劇藝術團,為內蒙古藝術劇院內設機構。
蒙古劇藝術團自成立以來創作了一大批優秀的劇節目,其中,新創蒙古劇《滿都海斯琴》榮獲中宣部第八屆“五個一工程獎”入選作品獎、第九屆文華獎新劇目獎、第六屆中國藝術節大獎、內蒙古第七屆“五個一工程”入選作品特等獎、內蒙古第六屆藝術創作“薩日納”榮譽獎;參與演出的大型歌舞晚會《千里草原多秀美》榮獲第二屆全國少數民族文藝匯演金獎,話劇《國家的孩子》榮獲內蒙古自治區第十二屆“五個一工程”優秀作品獎,話劇《黑駿馬》榮獲第十屆內蒙古草原文化節入選劇節目獎,話劇《尹湛納希》在第十二屆中國·內蒙古草原文化節奪得七項大獎、獲得遼吉黑蒙四省區地方戲劇展演優秀劇目獎。
多年來,蒙古劇藝術團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深入基層,紮根人民,完成為民演出4000多場,將豐富的精神食糧送給群眾,將黨的聲音和關懷傳遞到基層一線,初心始終未變,腳步從未停歇。
內蒙古藝術劇院
內蒙古藝術劇院
民族曲藝團
內蒙古藝術劇院民族曲藝團前身是在1957年5月1日,在時任自治區主席烏蘭夫同志的親自關懷下起名“蒙語說書廳”。1979年8月“蒙語說書廳”更名“內蒙古民族藝術廳”。1987年8月5日“內蒙古民族藝術廳”更名“內蒙古民族曲藝館”。1996年,在內蒙古民族曲藝館的基礎上,“內蒙古民族曲藝團”正式掛牌成立,成為場館合一的文化廳直屬正處級事業單位。
內蒙古藝術劇院
內蒙古藝術劇院
民族樂團
內蒙古藝術劇院民族樂團成立於2001年7月,是當今國內唯一一個以蒙古族傳統樂器馬頭琴為主弦樂,好必斯、雅托克為彈撥樂聲部,畢秀固爾、布列號、牛角號為管樂聲部,集蒙古族民間傳統音樂、民歌、呼麥和新創民族音樂於一體的具有濃郁民族特色的多聲部專業民族管弦樂團,是當前國內乃至世界上不可多得的民族器樂表演藝術團體。目前,樂團擁有70多名實踐經驗豐富且具有較高藝術造詣的演奏家和“扎木契”、“昂沁”、“蒙古利亞”三個原生態呼麥音樂組合。
多年來,樂團一直致力於民族民間音樂的挖掘整理傳承與創作演出,除了演奏傳統民族民間樂曲外,還演奏現代蒙古族創作曲目和古今中外的名曲,錄製了大量的聲器樂作品、舞蹈音樂、舞劇和蒙古劇等多種形式的音樂作品。先後成功舉辦了《草原春俏》、《天馬神韻》、《聆聽草原》、《綠野之夢》等不同風格、不同形式的專場音樂會,《琴聲帶路·奏響友誼》中蒙友好合作民族爵士音樂會還刷新了自治區民族音樂會歷史上“多個第一”的記錄。樂團培養出了一大批優秀的音樂人才,如老一代馬頭琴演奏家桑都仍、世界馬頭琴大師齊·寶力高、著名笛子演奏家李鎮等。該團還曾多次參加過“中國藝術節”、上海國際藝術節、“華北音樂節”等大型文藝活動並屢獲國際大獎。在赴港澳台巡演及出訪歐美、俄羅斯、丹麥、日本等國的演出中,為國家和自治區贏得了榮譽。
內蒙古藝術劇院
內蒙古藝術劇院
合唱團
內蒙古藝術劇院合唱團是2014年由原內蒙古廣播電視藝術團(前身為內蒙古廣播實驗文工團)和內蒙古民族歌舞劇院蒙古族青年合唱團合併而成。前者成立於1960年,後者成立於1987年。
合唱團以混聲無伴奏合唱為主,兼有重唱、小合唱等,並融匯蒙古族長調、呼麥、馬頭琴等具有蒙古族特色的藝術形式於一體,現有演職人員110人,其中指揮4人,鋼琴伴奏2人。多年來,培育了永儒布、阿拉騰奧勒、烏蘭圖嘎、王瑞林、色·恩克巴雅爾、婭倫格日勒等在區內外具有影響力的作曲家、指揮家以及中國電影金雞獎影后巴德瑪等蜚聲中外的優秀演員,他們的代表作品在國內外屢屢獲獎。其中阿拉騰奧勒創作的《美麗的草原我的家》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納為亞太地區音樂教材;色·恩克巴雅爾創作的《戈壁蜃樓》被列為2000年澳大利亞世界青年合唱節的指定曲目。
合唱團自成立以來取得了驕人的成績,在國內外具有廣泛的影響力。分別於2000年和2002年在奧地利與韓國釜山舉辦的“奧林匹克國際合唱大賽”上各獲得三項金獎,在第一屆、第二屆“中國國際合唱節”,“第四屆國際合唱節”,“第29屆托羅薩國際合唱比賽”,CCTV“西部民歌電視大獎賽”等國內外各種大賽中屢獲大獎。港台評論界稱合唱團是:“來自草原深處的絕響”、“中國合唱藝術的奇葩”,荷蘭專家評論合唱團:“你們東方人教會了我們如何去唱歌”,在韓國釜山第二屆國際奧林匹克合唱大賽中還被國際評委譽為“把亞洲乃至世界合唱推向了新的高度”。成立至今,在悉尼歌劇院、維也納音樂廳肯尼迪藝術中心、國家大劇院、台北音樂廳等地都留下了美妙的歌聲,令世人囑目。
內蒙古藝術劇院
內蒙古藝術劇院
話劇團
因劇院改革此部分內容等待完善中….
二人台藝術團
內蒙古藝術劇院二人台藝術團成立於1975年4月,其職能是繼承、發展、實驗、普及、示範、提高二人台藝術。
多年來,該團堅持“演農牧民所想,唱農牧民所愛”,尊廣大觀眾為“衣食父母”,視基層群眾為“貼心朋友”,走遍了我國的大江南北,每年的演出場次平均達150場,2003年被中央宣傳部評為全國“三下鄉先進集體”。培養出了老一代二人台表演藝術家索燕、溫吉祥、作曲家李傑四胡演奏家張占海等,薈萃了以武利平、王佔新、孫潤平、梁斌、彭關心等為代表的自治區當下最優秀的二人台表演藝術家群體,為二人台的發展壯大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該團先後創作演出了《摘花椒》、《賣油》、《折箭教子》、《陽光彩虹》、《奶茶飄香》、《路遇》、二人台呱嘴系列、《巴雅爾與大花眼》、《塞外一寶》、《補鞋》、《家庭風波》、《老曲新唱》、《魂牽夢繞二人台精品晚會》、《天地人和漫瀚調》專場晚會,《黃土謠》、《武利平師徒展演晚會》、《趙德厚、王佔新作品專場晚會》及二人台現代《北梁》、《圓夢》等一大批優秀劇節目。2002年武利平榮獲了第十九屆戲曲“梅花獎”,成為了二人台歷史上第一個獲得戲曲最高獎的藝術家。藝術團在各類的戲劇比賽中摘金奪銀,共獲梅花獎、牡丹獎、孔雀獎、曹禺獎、蒲公英獎、金花獎等全國性大獎三十餘項。2006年內蒙古二人台被列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劇目創作上,主張“三個一批”的創作思路,即:挖掘一批優秀的二人台傳統劇目,新編一批優秀的二人台新劇目,平行引進、移植一批二人台劇目或其它劇種的優秀劇目。2011年至今承辦了內蒙古第二屆戲劇“娜仁花”獎大賽等活動。
內蒙古藝術劇院
內蒙古藝術劇院
京劇團
內蒙古藝術劇院京劇團於1960年8月15日在呼和浩特市成立。初期是由中國戲校、北京院團、包頭京劇團、東風京劇團部分學員,演員合併組成。1972年、1981年分別招收選送總計102名學員,其中有蒙古族學員8名。至此形成了一支由蒙、滿、回、漢等多民族組成的具有較高演出水準的人才隊伍。
劇團幾十年來先後擁有老中青各專業行當藝術家名人31名,具有副高以上專業技術職務資格71人。在長期藝術實踐中,成功地將少數民族藝術元素有機地融匯到京劇表演之中,創作演出了傳統及創新劇目百餘出。新創劇目代表作《巴林怒火》、《草原小姐妹》、《氣壯山河》、《北國情》、《甘泉》等,其中《草原小姐妹》參加了1964年在北京舉行的全國現代戲觀摩大會演出。受到了毛主席、周恩來總理等領導人的接見。進入新世紀以來,《草原母親》成功地創新了交響京劇版、電影版和舞台版三部曲,是創新京劇表現形式的代表。並獲得第三屆中國京劇藝術節“優秀劇目“獎、5個單項獎、中宣部第九屆“五個一工程”獎及自治區“五個一工程”特等獎;《大漠昭君》獲第五屆中國京劇藝術節“二等獎”及自治區“五個一工程”獎。
1978年,1984年,1998年,2009年內蒙古京劇團先後出訪了美國、香港、羅馬尼亞、匈牙利、德國、瑞士、比利時、荷蘭、日本、蒙古國等國進行了演出,受到高度讚譽。2005年被文化部評為“省級重點京劇院團”。
內蒙古藝術劇院雜技團成立於1960年,是內蒙古自治區唯一的專業雜技藝術表演團體。該團在繼承中國傳統雜技藝術的基礎上推陳出新,始終走民族化的發展道路,堅持文化惠民和對外文化交流演出相結合,憑藉高超的技藝、精湛的表演以及特色鮮明的民族音樂和服飾,贏得了海內外觀眾的廣泛讚譽。
經過幾代雜技藝術工作者的艱辛努力,在繁榮“蒙派”雜技創作、培養少數民族雜技人才、開拓國際國內演出市場等方面均取得了較大的突破。建團至今,《滾燈》、《四人踢碗》、《射箭》、《蹬弓造型》、《三人蹬技》、《博克勇士》、《五人踢碗》、《套馬桿的傳說》、《柔術》等多個經典節目在國際、國內重要賽事上先後榮獲金銀銅各項大獎40餘次,為自治區和國家贏得了榮譽。
新世紀以來,該團又先後創作了多台民族雜技精品晚會以及一大批具有濃郁民族特色和鮮明地域風格的品牌劇節目,大大提升了“蒙派”雜技在全國乃至世界的知名度。雜技劇《成吉思汗》入選文化部2006年度國家商業演出展覽文化產品出口指導目錄,集聚中俄蒙風情的《夢幻之旅》雜技音舞秀作為首次文化與旅遊深度融合發展的駐場演出項目,受到了中外觀眾的好評。歷代雜技工作者以頑強的藝術生命力,深深紮根於草原,走遍了內蒙古的山山水水及大半個中國,足跡遍布五大洲近40個國家和地區。1960年至今國內累計演出4844場,觀眾達308.5萬;1988年至今國外演出1.3萬餘場,觀眾達939萬餘人(次),為弘揚草原民族雜技以及中華民族多姿多彩的文化藝術,促進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內蒙古藝術劇院
內蒙古藝術劇院
交響樂團
內蒙古藝術劇院交響樂團是我國少數民族地區最早成立的、唯一的一支職業交響樂團。前身是成立於1946年的內蒙古歌舞團管弦樂隊,1985年在我國著名指揮家李德倫先生的倡議下組建交響樂團。
樂團演奏員來自蒙、漢、達斡爾、鄂溫克、回、朝、滿等多個民族,技藝精湛、訓練有素,部分演奏員曾在國內、區內各種比賽中獲獎。
樂團參演的國慶五十周年大型獻禮劇目蒙古劇《滿都海斯琴》獲得第九屆文華獎、新劇目獎、五個一工程獎,第六屆中國藝術節金獎,全國少數民族戲劇《孔雀》銀獎;《草原金音》專場交響音樂會獲得全區優秀劇節目展演一等獎;大型交響音樂史詩《成吉思汗》應邀在國家大劇院做音樂季首演及上海國際藝術節閉幕式演出,廣受好評。
多年來,樂團以弘揚民族優秀文化、發展內蒙古交響音樂事業為己任,不僅成功演奏了大量的古典主義、浪漫主義、近現代音樂作品,還與中外著名指揮家及演奏家合作演奏了多部內蒙古作曲家創作的以蒙古族音樂為題材的交響作品,為弘揚民族文化、普及高雅藝術做出了重要貢獻。

獲得榮譽


藝術類
2020-9-28第十二屆中國舞蹈“荷花獎”舞劇獎騎兵(獲獎)
2016-9-14第五屆全國少數民族文藝會演金獎情景歌舞《草原上的烏蘭牧騎》(獲獎)
2021-5-5第十一屆中國雜技金菊獎魔術·滑稽比賽全國總決賽《騎手與綉娘》(獲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