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

卡爾·馬克思編輯的圖書

《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馬克思於1845年春在布魯塞爾寫成的批判費爾巴哈的11條提綱,馬克思生前未曾發表。原題為《關於費爾巴哈》,論述的中心是實踐問題。馬克思在批判費爾巴哈和一切舊唯物主義的基礎上概述了自己的新的世界觀。最早發表於1888年,恩格斯在《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的序言中稱這個文件為“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並作為該書的附錄首次發表。它被恩格斯稱為“包含著新世界觀的天才萌芽的第一個文件”,“歷史唯物主義的起源”。《提綱》和《德意志意識形態》一起被公認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特別是唯物史觀創立的基本標誌。

導讀


《提綱》的重大意義,首先在於它確立了科學的實踐觀,從而為唯物史觀乃至嶄新的科學世界觀——馬克思主義哲學提供了生長點和立足點。實踐的觀點是唯物史觀最基本的、首要的觀點。正是基於科學的實踐觀點,馬克思在《提綱》中深刻地揭示了社會生活的實踐本質,科學地說明了人的社會性本質,正確地闡述了社會實踐是歷史發展的動力。也正是在科學實踐觀的基礎上,馬克思正確地解決了歷史觀的基本問題,進而闡明了實踐在認識論中的基礎地位和決定性意義。
《提綱》提出的科學實踐觀,從根本上揭露了從前一切唯物主義,包括費爾巴哈唯物主義在內的根本缺陷。馬克思提出,舊唯物主義由於不理解實踐的意義,因而不能正確地解決主體和客體的關係,更看不到主體基於實踐基礎上的能動性,因而在本質上是一種消極、直觀的唯物主義。

內容簡介


從前的一切唯物主義包括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的主要缺點是:對事物、現實、感性,只是從客體的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們當作感性的人的活動,當作實踐去理解,不是從主體方面去理解。因此,結果竟是這樣,和唯物主義相反,能動的方面卻被唯心主義抽象地發展了,當然,唯心主義是不知道現實的、感性的活動本身的。費爾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體確實不同的感性客體,但是它沒有把人的活動本身理解為對象性的[gegenstāndliche]活動。因此,他在《基督教的本質》中僅僅把理論的活動看作是真正人的活動,而對於實踐則只是從它的卑污的猶太人的表現形式去理解和確定。因此,他不了解“革命的”、“實踐批判的”活動的意義。
人的思維是否具有客觀的[gegenstāndliche]真理性,這不是一個理論的問題,而是一個實踐的問題。人應該在實踐中證明自己思維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維的現實性和力量,自己思維的此岸性。關於思維──離開實踐的思維──的現實性或非現實性的爭論,是一個純粹經院哲學的問題。
關於環境和教育起改變作用的唯物主義學說忘記了:環境正是由人來改變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因此,這種學說必然把社會分成兩部分,其中一部分凌駕於社會之上。環境的改變和人的活動或自我改變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併合理地理解為革命的實踐。
費爾巴哈是從宗教上的自我異化,從世界被二重化為宗教世界和世俗世界這一事實出發的。他做的工作是把宗教世界歸結於他的世俗基礎。但是,世俗基礎使自己從本身中分離,並在雲霄中固定為一個獨立王國,這隻能用這個世俗基礎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來說明。因此,對於世俗基礎本身首先應當從它的矛盾中去理解,並在實踐中使之革命化。因此,例如,自從發現了神聖家族的秘密在於世俗家庭之後,世俗家庭本身就應當在理論上和實踐中被消滅。
費爾巴哈不滿意抽象的思維而喜歡直觀;但他把感性不是看作實踐的,人類感性的活動。
費爾巴哈把宗教的本質歸結於人的本質。但是,人的本質並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
費爾巴哈沒有對這種現實的本質進行批判,所以他不得不:
(1)撇開歷史的進程,把宗教感情固定為獨立的東西,並假定有一種抽象的——孤立的——人的個體。
(2)所以,本質只能被理解為“類“,理解為一種內在的、無聲的、把許多個人自然地聯繫起來的共同性。
因此,費爾巴哈沒有看到,宗教感情“本身是社會的產物,而他所分析的抽象的個人,實際上是屬於一定的社會形式的。
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凡是把理論引向神秘主義的神秘東西,都能在人的實踐中以及對這個實踐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決。
直觀的唯物主義,即不是把感性理解為實踐活動的唯物主義,至多也只能做到對單個人和市民社會的直觀。
舊唯物主義的立腳點是市民社會,新唯物主義的立腳點則是人類社會或社會的人類。
十一
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於改變世界。
(選自《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54─57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2版)

著作的觀點


《提綱》是馬克思主義形成時期的主要著作之一。在寥寥千言中,馬克思緊緊圍繞著舊唯物主義的基本缺陷——直觀性和受動性,完成了對以費爾巴哈為代表的舊唯物主義的批判,確立了辯證唯物主義或者說實踐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即實踐觀點。
其一:批判了舊唯物主義的理論出發點,確立了完備的實踐觀。舊唯物主義從經驗直觀出發,把人歸結為單純受動性的生物自然,把自然、對象理解為單純外在的、感官直觀的對象。在這裡,馬克思揚棄了《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中把動實踐歸結為人的自由自覺的類本質思想,克服了由於過於強調勞動的能動意義而導致的對人的抽象理解;同時也改變了先前對舊唯物主義的好感態度,認識到了舊唯物主義的單純受動性原則及其缺陷,反覆強調指出實踐是“人的感性活動”,是能動性與受動性、主觀與客觀的統一。從這種理解出發人既非唯心主義所理解的單純能動性存在,也非舊唯物主義所理解的單純受動性存在。自然既非唯心主義所理解的單純受動的對象,也非舊唯物主義所理解的單純自在的存在。人既受自然必然性支配,同時又以能動的感性活動改造環境,實現人與環境的辯證統一。從而確立了完備的實踐觀,為新唯物主義找到了合理的理論出發點。
其二,根據對實踐的這種理解,馬克思進而批判了舊唯物主義的直觀反映論,把實踐觀點引入認識論,把認識論建立在實踐觀點之上,確立了能動反映論的基本思想,指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馬克思指出,由於缺乏完備的實踐的觀點,舊唯物主義單純從經驗出發,把認識對象僅僅理解為外在於人的、感官直觀的對象,而把人理解為單純直觀的、受動的存在,從而把人的認識活動理解為消極被動的照鏡子式的直接映現活動,完全否認了人在認識過程中的作用,否認了認識的能動性、辯證性。馬克思進一步從實踐觀點出髮指出,人絕非單純消極被動的存在,對象、自然也絕非僅僅是外在於人的客體,直觀的對象。人首先是作為能動感性活動的存在,對象首先、而且從根本上始終是人的感性活動的對象,主體的對象。因而認識活動,第一,不是主體消極被動接受客體作用的、受自然必然性盲目支配的活動,而是主體以其實踐理念(目的),即價值理念和理論理念對客體進行選擇的主動活動;第二,不是主體對客體直接的映現、單純的模寫,而是主體以其先在的、在實踐中形成的作為實踐模式內化的認知結構對客體進行建構的能動活動;第三,不是一次完成的動作,而是一個由感性到理性,再由理性到實踐的循環往複的無窮髮展過程,由現象到本質、由一級本質到二級本質……的逐步深化的過程。
其三,馬克思進而立足於實踐觀點批判了費爾巴哈的宗教觀,指出了他的抽象人性論以及由此導致的抽象的宗教觀。
其四,馬克思最後要求我們要立足於社會實踐來理解人類歷史,強調指出,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
總之,實踐觀點構成了《提綱》的中心線索和核心思想。《提綱》第一次建立起完備的實踐概念,初步完成了對唯心主義和舊唯物主義的批判與綜合,在哲學本體論、認識論和方法論上確立了牢固的實踐觀點,從而為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進一步把實踐觀點貫徹於歷史觀,創立歷史唯物主義作了理論上的準備。

作品鑒賞


《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綱領性文件之一,標誌著馬克思的哲學的基本思想的形成。馬克思早年曾經深受黑格爾哲學的影響,後來又在費爾巴哈的影響下轉向唯物主義,但又對費爾巴哈的人本質唯物主義無視社會實踐,抽象談論人的本質和“愛”的說教等不滿。該文是為了深入批判費爾巴哈哲學並與其劃清界限而寫的提綱。該提綱簡明扼要,思想深刻,被恩格斯稱為“包含著新世界觀的天才萌芽的第一個文件”。
《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主要是為了批判費爾巴哈以及其他舊唯物主義的直觀性和不徹底性而寫的。馬克思在該提綱中首先指出了舊唯物主義的主要缺點,即“對事物、現實、感性,只是從客體的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們當作人的感性活動,當作實踐去理解,不是從主觀方面去理解”,沒有把人的活動本身理解為客觀的活動。在此馬克思強調了實踐的重要意義,強調了實踐在檢驗認識真理性中的決定作用,以及實踐對環境和教育的改造作用、對宗教世界的世俗基礎的改造作用。
在該提綱中,馬克思還進一步批判了費爾巴哈的抽象的人性論,特別是其關於人的本質的看法;並給出了馬克思主義關於人的本質的經典界說,即“人的本質並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馬克思在此強調了人的本質在於其社會性,人總是處在一定的社會關係中的,故人的本質也是具體的、歷史的。他認為應從社會的、實踐的角度來理解人及人的本質;不僅如此,對社會生活本身也應從社會實踐的角度來理解,因為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馬克思在該提綱的最後一節進一步強調了他的哲學與以往的哲學的根本的不同,指出包括費爾巴哈在內的以往的“哲學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於改變世界”。
《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形成的重要標誌,從中可以看出,社會實踐的觀點和唯物辯證法思想是貫穿其中的主線。馬克思的《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全文只有1400多字,閱讀該提綱對於我們深入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產生和發展具有很大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