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花寺
黃花寺
黃花寺坐落在古宣防宮遺址北3公里的四女台(一名龍虎台)上,南距滑台(滑縣老城)5公里,北距黎陽古城4公里,是為鎮黃河水患而建。
黃華寺規模宏,雄偉壯觀,周圍景優。近頻黃河故,傍巍巍太行,北依大伾、浮丘二神山,南靠滑台古城,春來綠草如茵,夏秋黃花遍地,一年四季客來商往,香煙繚繞,一派蒸騰的景象。
黃寺佛殿史修久。《滑縣誌》記載:漢武帝元光三年(前132),黃河決瓠子堤(又名金堤、秦堤、漢堤)白馬津(亦稱黎陽津)處,水漫16郡。《史記》河渠書載:漢武帝令汲仁、郭昌發卒數萬塞瓠子決口,並沉下自己心愛的白馬、玉璧,親率臣僚駐宣防宮(又名水神宮、玄武宮)指揮堵決工程。
《滑縣誌》又載:漢成帝河平二年(前27),河又溢。東郡太守到宣房宮內親祀河神,請以身自填金堤。浚縣、滑縣縣令在天台山四角築地宮,掩埋自己捨身祭河的龍虎屬相的四個閨女,水乃平,故留下“龍虎堤”、“四女台”之俗名。
黃花寺歷經滄桑,毀而復修。《浚縣誌》載:晉隆安三年(公元398),後燕王慕容德被拓跋魏追趕,率眾到此,河阻人驚。慕祈禱后,風大作,天奇寒,河結冰,慕得以踏冰過河逃生。魏追軍至,冰溶,惱怒之下,焚房殺人,將大佛殿夷為平地。慕在滑縣得勢稱王后,重修了大佛殿,並擴大了規模,取名“黃花寺”,並改白馬津為“天橋津”。
金明昌三年(公元1194),黃河自陽城決口南徙,白馬古渡口失去作用。自此以來,前後雖經歷近400年戰亂,黃花寺佛事始終未停息。后毀於官劫。
黃花寺的白馬古渡口見證了春秋戰國、秦漢、三國、西晉、南北朝、五代、宋金等多個朝代的歷史,留下了多個朝代的遺跡、遺物,更見證了中華民族戰勝自然災害的巨大力量,留下了他們與黃河水患作鬥爭的神奇故事、傳說。古渡口隨著朝代的更替曾多次更名,白馬津、黎陽津、天橋津、白馬口、白馬關、黎陽關、黎陽口均指這裡。
重修黃花寺起建於2005年春,現已初具規模。大佛殿氣勢雄偉輝煌,巍巍壯觀,內塑佛像高四米,神情莊重,典肘前推(舊意推水患,今意推災難),腳踩仰蓮,慈祥威凜。佛台四角龍虎四侍女廟內塑像栩栩如生,形態逼真,她們昭示著人們行善、誠信、奉獻和面對自然災害不屈不撓的意志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