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黃皮

海南黃皮

海南黃皮(學名:Clausena hainanensis)為芸香科黃皮屬的植物,是我國的特有植物。中國大陸海南分佈較廣,生長於海拔950米的地區,見於石灰岩山地,果圓形、橢圓形或闊卵形,長1.5-3厘米,寬1-2厘米,淡黃至暗黃色,被細毛,果肉乳白色,半透明,有種子1-4粒;子葉深綠色。花期4-5月,果期7-8月。海南黃皮比國內其他地區的花果期提早1-2個月。

2019年,由於連續高溫乾旱的天氣,海南黃皮價格比2018年貴一倍。

形態特徵


海南黃皮
海南黃皮
高2-5米的灌木或小喬木。各部多被柔毛。
葉互生,聚生於枝頂部,通常有小葉25-37片,小葉互生,有時對生,位於葉軸下部的較小,有時近圓形,最小的長與寬均約4毫米,向頂部的漸增寬且延長,斜橢圓形,長達20毫米,寬約10毫米,兩端鈍,或基部甚短尖,兩邊明顯不對稱,邊緣淺波浪狀,中脈在葉面稍凹陷,側脈每邊5-8條,在葉緣附近上下連接,形成與葉緣近於平行的邊脈;小葉柄長約1毫米。
圓錐花序頂生;花蕾圓球形,有5條稍凸起的縱脊棱;花萼裂片闊卵形,長約1毫米,外面被短柔毛,花瓣長圓形,長約5毫米,兩面被短毛或內面無毛;雄蕊10枚,長短相間,長的與花瓣等長,花絲線狀,下部稍增寬,不呈曲膝狀;子房密被直長毛,花盤細小,子房柄短。
果序頂生,狹窄的圓錐狀,長約5厘米;果萼4裂,裂瓣半圓形,長不及0.5毫米,果橢圓形,長8毫米,寬5毫米,淡黃色,被毛,有油點。
果期7-8月。

生長環境


見於海拔約950米的石灰岩山地(模式標本產地)。
性喜溫暖、濕潤、陽光充足的環境。對土壤要求不嚴。以疏鬆、肥沃的壤土種植為佳。

分佈範圍


產中國海南昌江縣壩王嶺。

主要價值


營養功效

黃皮的果實成熟后除可以生吃外,還可以加工製成果醬、蜜餞、飲料和糖果。
黃皮種子富含油分,出油率高達42%,為優良的潤滑劑。黃皮作為一種優質的水果,其果實除鮮食外,尚可加工成果凍、果醬、蜜餞、果餅及清涼飲料等或鹽漬、糖漬。
夏天吃黃皮時,可以將果肉、果皮和果核放在口中嚼碎,連渣帶汁一併吞下,味雖有些苦,但可以起到降火、治療消化不良、胃脘飽脹的作用。
黃皮生津止渴、消食健胃的夏季滋味,民間也喜歡拿水煎黃皮葉來防治感冒,或者用黃皮樹根來治氣痛。黃皮的果皮和果核也都是入葯良材,有利尿消腫、行氣止痛等功效。黃皮促進消化功能。

藥用價值

黃皮果
性味:味苦;辛;酸,微溫。
功能主治:行氣;消食;化痰。主食積脹滿;脘腹疼痛;疝痛;痰飲咳喘。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5-30g。
使用注意:《本草求原》:多食動火,發瘡節。
黃皮果核
性味:味辛;微苦;性微溫。
功能主治:行氣止痛;解毒散結。主食滯胃痛;氣滯脘腹疼痛;疝痛;睾丸腫痛;痛經;小兒頭瘡;蜈蚣咬傷。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9-15g。外用:搗爛敷。
使用注意:氣虛者禁服。
黃皮葉
性味:辛;苦;性平。
功能主治:解表散熱;行氣化痰;利尿;解毒。主溫病發熱;流腦;瘧疾;咳嗽痰喘;脘腹疼痛;風濕痹痛;黃腫;小便不利;熱毒疥癬;蛇蟲咬傷。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5-30g(鮮品30-60g)。外用:適量,煎水洗或搗爛敷。
黃皮根
性味:味辛;苦;微溫。
功能主治:行氣止痛。主氣滯胃痛;腹痛;疝痛;風濕骨痛;痛經。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9-60g。

主要品類


黃皮果有多個品種。有酸,有甜,也有早熟與遲熟之分。
以果形而分,大致有:
⑴圓粒種。果圓球形,有稱為冰糖甜黃皮的即屬此類。此中又分為大粒種與小粒種兩類。大抵汁多、味清甜者為優;
⑵橢圓形種。果橢圓形。果形較大,種子較多,味甜帶酸,品質中等;
⑶闊卵形,形如雞心的稱雞心黃皮,比圓粒種早熟,果較小,通常有種子1粒,味清甜,品質優。此外,味酸的通常稱為酸黃皮。實生樹結出的果,味多偏酸。據前人調查,福建有約6個品種,廣東有8個品種,廣西的品種尚待調查。

繁殖方法


砧木培育

在黃皮成熟期,選擇果大飽滿、充分成熟的酸黃皮果實,置陰涼處堆漚數天至腐爛,脫去皮肉,再用清水沖洗乾淨,晾乾,剔除細小的、發育不全的種子,即可播種。苗床高25厘米、寬80-100厘米,把種子均勻撒於畦面,不相互重疊,粒距2厘米左右,播后覆蓋厚約1厘米的乾淨濕細沙,蓋上一層厚約2.5厘米的稻草,淋水,每隔3-5天淋水1次,保持土壤濕潤,苗地忌過干過濕。幼苗開始出土時,分次逐漸將稻草揭去,並施用優質三元複合肥(0.4%),當苗高12-16厘米時,分床移栽於嫁接圃,株行距以20厘米×20厘米為宜,畦寬120厘米、高30厘米左右。幼砧生長期間,每隔15天追施腐熟稀薄人糞尿水肥,或優質三元複合肥(0.4%)1次;做好除草、淺鬆土、除蟲、防病等工作。

嫁接苗培育

待砧苗徑粗(砧苗離地面10厘米處)達0.8厘米時,即可進行嫁接。以3-4月嫁接為佳。
接穗的採集:接穗應采自進入結果盛期、豐產、穩產、優質的良種母樹(可選用郁南無核黃皮、選種大雞心黃皮、遲熟無核黃皮等品種),在其樹冠頂部或中部外圍選取生長充實健壯、芽眼飽滿的上年春梢或秋梢作接穗。
嫁接方法:採用單芽或雙芽切接法,嫁接時宜選在晴天,以無風陰天最適宜;在砧苗離地面10-12厘米處選擇平直光滑部位進行嫁接。

黃皮接后管理

一般嫁接后12-15天,接穗芽眼開始萌發,此時要加強檢查,對不成活的要及時補接。及時抹除砧樁萌芽,待第一次梢轉綠后,可施用優質的複合肥,以後在每次梢抽發前和新梢轉綠后各施1次優質複合肥。結合施肥適當淺鬆土(深度以2厘米左右為宜),除去苗地雜草。及時澆水防旱,保持土壤濕潤,雨天及時排漬。接穗抽梢長至30-35厘米時,打頂摘心,促分枝,培養2-3條分佈均勻、生長健壯的分枝作主枝;注意做好炭疽病、蚜蟲潛葉蛾等病蟲害防治,以保護苗木的正常生長。

黃皮苗木出圃

嫁接成活后1年便可出圃定植,出圃時應剪除嫩枝及一部分葉片(約1/2)。苗木質量要求介面癒合良好,苗高60厘米以上,主幹粗(離地面8厘米處)1.2厘米以上,有2-3條分枝,鬚根較多,無病蟲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