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墓祭的結果 展開

墓祭

墓祭

墓祭,在墳墓前祭祀。也指掃墓:清明墓祭先父母於姑蘇之靈塔。墓祭又稱祭掃,過去一般每年都要舉行春秋二祭,春祭在清明節,秋祭在重陽節,重陽祭掃祖墳活動在境內並不普遍,且久已湮沒無聞。惟清明節的祭墓活動十分普遍。每到清明日,境內家家戶戶都有人上山祭掃祖墳。祭祖者的態度十分誠敬。

歷史記載


《後漢書·明帝紀》“永平 元年春正月,帝率公卿已下朝於 原陵,如元會儀”李賢 注引《漢官儀》曰:“古不墓祭。秦始皇 起寑於墓側,漢 因而不改。”宋 趙彥衛 《雲麓漫鈔》卷六:“自 漢世祖 令諸將出征拜墓以榮其鄉,至 唐 開元 詔許寒食上墓同拜埽禮,沿襲至今,遂有墓祭。”清 趙翼 《陔餘叢考·墓祭》:“蓋 三代 以上本無墓祭,故 辛有 見被發祭野者而以為異。”

主要祭品


祭掃時,要清除祖墳周圍的雜草。祖墓如有損壞,亦於是日整修。民間舊俗,祖墓之土平時不宜輕動,惟於清明祭掃之時可以無忌地進行此項工作。墳墓周圍打掃清凈之後,使之不再有衰草寒煙,荒松悲風的凄涼景象。接著就把“紙錢”壓在祖墳前後左右。墓祭因有這一活動,故群眾又稱之為“壓紙”。然後再陳列供品,燒香虔禱,請祖先神靈出來享用。供品豐儉隨意,惟其中必有一種“清明粿”。這是以清明前後生長的野菜“菠菠菜”壓榨的汁液調和米漿,再以棗泥、豆沙、蘿蔔絲為餡製成的粿,粿呈黃綠色。但現 在的“清明粿”大多沒有這種野菜汁,只是加以色素,使其外形酷肖罷了。掃墓結束,掃墓者必折一枝馬尾鬆鬆枝,帶回家插於門上,用以表示這戶人家沒有忘記祖先,已經掃過墓了。現 在這項風俗從形式到內容都發生了重大變化。每逢清明時節,機關單位、學校、團體都組織幹部、學生、工人祭掃烈士陵園,緬懷先烈的精神和業績,寄託人們的哀思,鼓勵下一代沿著先烈的足跡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