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楊劼的結果 展開
- 廣東省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 內蒙古自治區生態環境廳黨組書記
- 四川省峨眉山市國有林場出納
楊劼
內蒙古自治區生態環境廳黨組書記
楊劼,女,蒙古族,1965年2月出生,中共黨員,內蒙古大學生物系生態學專業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
現任內蒙古自治區生態環境廳黨組書記、廳長。
1983.09-1987.07 內蒙古大學生物系植物生態學專業學習;
1987.07-1990.06 內蒙古大學生物系生態學專業碩士研究生;
1990.06-1990.08 待分配;
1990.08-1995.12 內蒙古大學生物系教師(期間:1991.09-1995.06內蒙古大學自然資源研究所生態學專業在職研究生學習,獲得理學博士學位);
1995.12-1998.01 內蒙古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副院長兼生態與環境科學系主任(正處級);
1998.01-2001.03 內蒙古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常務副院長(正處級);
2001.03-2002.06 內蒙古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
2002.06-2005.03 內蒙古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內蒙古自治區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兼);
2005.03-2010.09 內蒙古大學黨委委員、副校長,內蒙古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
2010.09-2014.10 內蒙古自治區科學技術廳(知識產權局)副廳(局)長、黨組成員,內蒙古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兼)(期間:2010.03-2010.12國家科技部社會發展科技司掛職任副司長);
2014.10-2014.10 內蒙古自治區科學技術廳(知識產權局)副廳(局)長、黨組成員;
2014.10-2015.09 內蒙古自治區科學技術廳(知識產權局)副廳長、黨組成員,自治區黨委非公有制經濟組織和社會組織工作委員會委員(兼);
2015.09-2015.10 內蒙古自治區教育廳副廳長、黨組成員,自治區黨委非公有制經濟組織和社會組織工作委員會委員(兼),自治區婦聯副主席(兼);
2015.10-2018.09 內蒙古自治區黨委高校工委委員、教育系統工委委員,自治區教育廳副廳長、黨組成員,自治區黨委非公有制經濟組織和社會組織工作委員會委員(兼),自治區婦聯副主席(兼)
2018.09-2020.07 內蒙古財經大學黨委委員、書記;
2020.07- 內蒙古自治區生態環境廳黨組書記、生態環境廳廳長(2020.09-)。
中國科協第七屆、第八屆常委、自治區政協第九屆、第十屆委員。
2018年9月,擬任內蒙古財經大學黨委委員、書記。
2020年9月23日,內蒙古自治區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二次會議舉行第三次全體會議,表決通過《內蒙古自治區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決定任免職名單》,決定任命:楊劼為自治區生態環境廳廳長。
楊劼
楊劼
在對於中國北方草原地區多種生態系統結構、功能、動態的多層次研究過程中,提出了決定乾旱區、半乾旱區生態系統的水分邊際效能理論,其主要核心部分以及解決的實際問題有:
1.生態系統在結構、功能、動態方面的彈性限度及抗干擾能力取決於系統的水分邊際效能及水分流通率。
2.水分邊際效能理論反映和揭示了系統在不同環境條件,以及系統的不同發展階段所表現出的對於相同水分環境呈現出不同表現形式的機理。
3.水分邊際效能理論很好地解決了如何確定鄂爾多斯高原沙地不同生境中不同植被的合理覆蓋度問題。
在教學工作方面,楊劼教授為本科生主講《普通生態學》、《自然資源生態學》。同時,她還講授《草地生態學》、《現代生態學》、《學科前沿講座》等研究生課程。楊劼教授已指導碩士研究生13名(其中已畢業8人),博士研究生10人(其中已畢業5人)。
楊劼
在學術創新方面,楊劼教授非常注重對植物生態學傳統研究方法的變革。早在十幾年前,她就敏銳地覺察到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將會使生態學研究在手段上面臨更多的選擇,並與北京大學遙感所的專家共同探討將遙感技術用於生態學研究的理論依據,系統地掌握了“3S”技術在生態學研究中的應用方法,且在隨後的幾十年間在不同的植被類型及生態系統中驗證、使用、完善這些方法。目前,遙感及地理信息系統技術方法已被廣泛用於植物生態學研究,在植被調查、環境監測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功效,並在“遙感在草地資源遙感調查中的應用”等國家“六五”至“八五”科技攻關項目中有關起到了關鍵的作用。
隨著人類發射的探測器降落在火星表面探尋水的痕迹時,人們對於水與生命的關注達到了空前的高度。楊劼教授在生態學理論研究中著力最多的是與水有關的生態系統水分邊際效能分析。雖然生態學理論的核心是與達爾文的適者生存理論相關聯的適應性原理,但是長期以來定性的描述多,定量的理論少,這種情況已經嚴重製約了學科的發展。在對眾多生態因子的研究與觀察過程中,她注意到水分因子在生命過程及生態系統中突出的重要地位,並獨具創意地將水的功效劃分為成分功效和介質功效,並在總結前人工作的基礎上從水分邊際效能的角度動態地分析水分在生物個體、種群及生態系統中的作用。該項研究將生態學界長期以來所採用的以生物體及生態系統水勢、含水量等靜態指標為對象的研究路線,拓展到對系統水分功效進行動態評價的綜合性方法上來,受到了國內外同行的廣泛重視,並在國家“973”項目“草地與農牧交錯帶生態系統重建機理及優化生態-生產範式”中得到了驗證和充實。依據其研究結果,楊劼教授對人工植被建立、人工草場管護、生態系統恢復的最佳手段等方面提出了許多具體的實施方案,其中,內蒙古政府堅決地在鄂爾多斯高原、錫林郭勒草原、呼倫貝爾草原等地採取的退耕還草、退牧還草、圍封禁牧方法,已呈現出顯著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