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麻灘鎮

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下轄鎮

吹麻灘鎮是甘肅省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縣府所在地,位於小積石山東麓,東以關家川、胡林家鄉相鄰,西以積石山脈為界,南與寨子溝鄉相接,北以柳溝鄉為界,總面積36.54平方公里,海拔2260-2305米。

全鎮轄7個行政村,3個社區居委會,71個合作社,常住人口50523人(2020年),有保安、東鄉、撒拉、回、漢、土、藏等七種民族雜居,少數民族人口佔總人口的78%。境內氣候高寒陰濕,地下水資源豐富,植被較好,適宜農作物栽植和畜牧養殖。總耕地面積13373畝,農民人均佔有耕地1畝,主要種植小麥、油菜、洋芋、中藥材等作物。

行政區劃


2011年末,吹麻灘鎮轄濱河、廣場、團結3個居民委員會,方家、林坪、前庄、后溝、中庄、前嶺、后陽窪7個村民委員會;下設71個村民小組。
2020年6月,吹麻灘鎮下轄4個社區:濱河社區、廣場社區、團結社區、和諧社區,7個行政村:林坪村、方家村、前庄村、后溝村、石家墳村、前嶺村、后陽窪村,鎮人民政府駐林坪村。

交通


2011年,吹麻灘鎮有309省道和臨大二級公路過境。有縣鄉級公路5條,總長30千米。
S309臨(夏)大(河家)公路穿境而過,為吹(麻灘)橋(頭)公路起點,景點有積石民俗村。

歷史沿革


清代,屬西鄉二十二會。1949年至1958年,屬臨夏縣管轄屬八區。1961年11月,恢復臨夏縣建制,縣地仍歸臨夏縣。1980年6月14日,國務院批准成立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轄吹麻灘等16個公社。1983年,改吹麻灘鄉為吹麻灘鎮。
吹麻灘鎮
吹麻灘鎮

地理環境


位於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中部,是縣城所在地。屬高寒陰濕山區,平均海拔2200米。

位置境域

吹麻灘鎮地處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中部,東與關家川鄉、胡林家鄉毗鄰,南與寨子溝鄉相連,西與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縣道幃鄉以積石山脈為界,北與柳溝鄉接壤。區域面積36.54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吹麻灘鎮地處青藏高原和黃土高原過渡地帶,地勢由西南向東北傾斜。地形大部為丘陵,最高點積石山頂海拔4309米;最低點林坪村,海拔1735米。

氣候

吹麻灘鎮多年平均氣溫72℃,1月平均氣溫-5.3℃,極端最低氣溫-28.8℃(1983年1月15日);7月平均氣溫19.4℃,極端最高氣溫37.1℃(1959年7月25日)。平均氣溫年較差26.5℃。生長期年平均182天。無霜期年平均158天,最長達196天,最短為145天。年平均日照時數2278.6小時,年總輻射106.4千卡/平方厘米。0℃以上持續期243天(一般為3月12日至11月3日)。年平均降水量635毫米,極端年最大雨量982.1毫米(1981年),極端年最少雨量347.6毫米(1978年)。

水文

吹麻灘鎮境內河道屬於黃河流域,吹麻灘河發源於小積石山下,流域面積18.5平方千米,由西而東,流入黃河,長10.9千米。
吹麻灘鎮
吹麻灘鎮

人口民族


2008年末,面積36.20平方千米,農業人口4236戶19154人。
2011年末,吹麻灘鎮轄區總人口20071人。
2017年,吹麻灘鎮常住人口36505人。
2018年,吹麻灘鎮戶籍人口32025人。
2021年8月19日,積石山縣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發布,截至2020年,吹麻灘鎮常住人口數為50523人。

經濟


2011年,吹麻灘鎮有耕地面積1.38萬畝。農業總產值1.67億元,比上年增長15.2%,農業增加值佔國內生產總值的11%。糧食作物以小麥、玉米、馬鈴薯、大豆為主,生產糧食1.3萬噸,其中小麥0.8萬噸,玉米0.3萬噸,大豆0.1萬噸,馬鈴薯0.1萬噸。經濟作物以油菜為主,油菜種植面積0.5萬畝,產量0.15萬噸。畜牧業以飼養生豬、牛、羊、家禽為主,生豬飼養量0.11萬頭,年末存欄800頭;牛飼養量800頭,年末存欄720頭;羊飼養量0.6萬隻,年末存欄0.5萬隻;家禽飼養量17.1萬羽,生產肉類1萬噸,畜牧業總產值28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500元。
2011年,吹麻灘鎮工業總產值達到2350.6萬元。有工業企業15家,職工419人,實現工業增加值390.8萬元,比上年增長12.8%,商業網點36個,職工513人,社會商品零售總額達1224.8萬元,比上年增長13.5%;城鄉集市貿易成交額1588萬元,比上年增長13.8%,財政總收入290萬元,比上年增長15%,境內金融機構各類存款餘額1.2億元,比上年增長8%;各項貸款餘額0.6億元,比上年增長12%。
2018年,吹麻灘鎮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8家。

招商引資

緊緊圍繞該縣西部大開發戰略和“三十·三六”計劃的重點,認真篩選了一批水利、農副產品加工、綜合開發等方面的建設項目,確定專門人員,認真細緻地做好前期準備工作,為招商引資打好基礎。另一方面,採取走出去的辦法,積極組織參加鄉洽會、蘭洽會等商貿活動,大力推介該鎮的招商引資項目,努力尋找合作企業,爭取達成合作意向和協議。同時,參加縣上組織的招商引資團赴省內外進行招商引資,想方設法擴大招商引範圍,實現了招商引資工作的新突破。並認真學習借鑒先進地區招商引資措施、工作方法和推介管理新機制,努力提高自身素質。在此基礎上,以保安族藝術節為媒介,以招商引資指南為載體,加大對項目的宣傳推介力度,促使更多的企業和客商在該鎮投資興業。通過積極努力,逐步走出了一條“借雞生蛋、築巢引風、借船出海、你發財、我發展”的路子。建成了澱粉廠、苜蓿加工廠、水泥廠等民營企業。
吹麻灘鎮
吹麻灘鎮

社會


文體事業

2011年末,吹麻灘鎮有文化專業戶15個,文化站1個,文化活動中心7個,各類圖書室10個,藏書12餘萬冊。體育場地13個。10.5%的村安裝了健身器材,經常參加體育活動的人員占常住人口的28%,數字電視用戶0.3萬戶,電視綜合覆蓋率78.3%。

教育事業

2011年末,吹麻灘鎮有幼兒園4所,在園幼兒800人,專任教師39人;小學9所,在校生3900人,專任教師180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初中3所,在校生4100人,專任教師283人,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小升初升學率、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均達100%;普通高中1所,在校生4006人,專任教師319人,財政預算內教育經費1600萬元,比上年增長18%。預算內教育經費(包括城市教育費附加)占財政總支出的比例為15%,比上年提高了13個百分點。

醫療衛生

2011年末,吹麻灘鎮有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43個,其中門診部(所)28個;病床350張,固定資產總值3100萬元。專業衛生人員280人,其中執業醫師35人,執業助理醫師117人,註冊護士121人,醫療機構(門診部以上)完成診療1.3萬人次,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人數12500人,參合率96.8%。

社會保障

2011年,吹麻灘鎮有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戶數692戶,人數2194人,支出395萬元,比上年增長19%,月人均150元,比上年增長7%;城市醫療救助467人次,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180人次,共支出108.4萬元,比上年增長12%。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數789戶,人數3315人,支出377.9萬元,比上年增長20%,月人均95元,比上年增長21%;農村五保集中供養25人。國家撫恤、補助各類優撫對象24人,撫恤事業費支出15萬元,比上年增長10%。社會福利費120萬元,比上年增長17%;社會福利單位1個。社區服務設施2個,其中社區服務中心1個,社區服務站1個,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參保人數0.9萬人,參保率78%。

發展規劃

搶抓西部大開發的歷史機遇,發揮區位優勢,招商引資,發展龍頭企業。

調整產業結構

廣泛引導廣大農民群眾,大面積種植膜側油菜和脫毒馬鈴薯,增加農民收入;

畜牧業

把畜牧業當作各族群眾脫貧致富的三大產業支柱之一,按照“工業商貿鄉企富鎮,林果畜牧勞務富民”的工作思路,堅持“南油北葯、東椒西畜”的發展戰略,依託豐富天然草場資源優勢,在國僑辦等單位和上級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實施科技興牧,大力扶持發展適度規模養殖;

旅遊業

大力發展旅遊業,充分利用吹麻灘鎮境內氣候宜人,空氣、土壤、水源均無污染,水質甜美,是盛夏季節旅遊避暑的好地方,有積石民俗村、黃草坪、冰川遺跡石海等旅遊風景區。周邊有蓋新坪、香水坪、積石雄關、崔家峽、吊水陝瀑布等旅遊景點。該鎮充分利用旅遊資源,大力發展旅遊業,擴大該鎮對外開放,加快脫貧致富步伐,促進開發利用旅遊資源,加快旅遊業發展;

人力資源

利用該鎮人力資源壯大的優勢,培養一部分中青年群眾去外地打工,學技術,帶動全鎮經濟快速發展;五是該鎮屬於少數民族貧困鎮,要想實施追趕戰略,加快發展步伐,就必須採取“走出去、請進來”的辦法,對外開放開發,廣泛招商引資,藉助外部力量,發展壯大自已。根據這一思路,積極參加各種商貿洽談會,大力宣傳推介該鎮的發展優勢,藉助西部開發戰略對民族地區特殊政策吸引客商;六是認真貫徹省上提出的"兩抓兩放"戰略和州上"三民"戰略,結合該鎮實際,大力發展民營經濟,促進地域經濟的發展。
吹麻灘鎮
吹麻灘鎮

自然資源


在百舸爭流、千帆競發,各項事業提速大開發時代,奮時中的吹麻灘鎮已步入經濟社會大發展的快車道,立足區位優勢,大力發展特色資源。一是依託境內氣候、環境、民俗、冰川遺跡等旅遊景區,周邊有蓋新坪、香水坪、積石雄關、崔家峽、吊水峽瀑布等旅遊景點,充分利用這些旅遊資源,大力發展旅遊業,加快脫貧致富步伐,促進開發利用旅遊資源,加快旅遊業發展。二是鎮上把畜牧業當作各族群眾脫貧致富的三大支柱產業之一,以推廣南德溫牛養殖和養殖戶,以整村推進為重點,加快規模養殖步伐,使畜牧業生產得到了較快發展,並在全鎮農村經濟中牢固樹立了“三分天下居其一”的支柱產業地位。全鎮有規模養殖村2個、規模養殖場8個、規模養殖戶250戶,畜牧業已成為全鎮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