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香油

鬼香油

鬼香油又叫小魚仙草,唇形科植物粗糙薺薴的全草,含生物鹼、皂甙、鞣質5%和揮髮油0.57~3.5%。性辛、苦、涼。清暑熱,祛風濕,消腫,解毒。治暑熱痧症,衄血,血痢,感冒咳嗽,慢性氣管炎,癰疽瘡腫,風疹,熱痱。

鬼香油介紹


【異名】石薺薴(《本草拾遺》) ,小魚仙草(《植物名實圖考》),香茹草,野荊芥、痱子草(《分類草藥性》),土荊芥、野香茹(《福建民間草藥》),熱痱草(《浙江中醫雜誌》9(6):47,1966),香草、野芥菜、白鶴草、天香油、五香草、土茵陳(《浙江民間常用草藥》),紫花草(蘇醫《中草藥手冊》)。
【來源】為唇形科植物粗糙薺薴的全草。
【植物形態】粗糙薺薴
【採集】7~8月採取全草,曬乾。
【化學成分】含生物鹼、皂甙、鞣質5%和揮髮油0.57~3.5%。揮髮油的主要成分為l-側柏酮75%、d-香檜烯11%、d-檸檬烯8%、α-石竹烯、水芹烯等。
【性味】辛苦,涼。
《本草拾遺》:"辛,溫,無毒。"

功用主治


清暑熱,祛風濕,消腫,解毒。治暑熱痧症,衄血,血痢,感冒咳嗽,慢性氣管炎,癰疽瘡腫,風疹,熱痱。
①《本草拾遺》:"主風血冷氣,瘡疥,痔漏下血,並煮汁服。"
②汪連仕《採藥書》:"潤肌膚,滋顏色,敗瘡毒,止蛇咬、蜂螫、蛓毛傷,取葉擦之。"
③《李氏草秘》:"治諸癤腫毒。"
④《分類草藥性》:"治痧症,霍亂;解毒,去暑熱。"
⑤《福建民間草藥》:"除濕祛風。療濕疹,止瘙癢。"
⑥《廣西中藥志》:"祛風,散瘀,破結,消毒。治傷寒頭痛,中風口噤,衄血,腸風,崩中,血痢,癰腫,跌打。"
⑦《浙江民間常用草藥》:"清暑解表,消腫,解毒。治感冒,中暑,痱子,無名腫毒,蜈蚣咬傷。"
⑧《溫嶺縣藥物資源名錄》:"止血治創傷出血,感冒咳嗽。"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1.5~3錢。外用:煎水洗或搗敷。
【宜忌】《廣西中藥志》:"表虛者忌用。"
【選方】①治受暑發高燒:石薺薴、苦蒿水燈心。煎水加白糖服。(《四川中藥志》)
②治感冒,中暑:石薺薴五錢。水煎服。(《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③治風疹,感冒:石薺薴全草三至五錢,白菊花三至五朵。酌沖開水燉服。(《福建民間草藥》)
④治冬瓜癰,附骨疽:鬼香油加甘草一錢,入醬板鹽花,搗罨有效。(汪連仕《採藥書》)
⑤治癰疽(在未成膿階段):石薺薴葉,加紅糖半兩。共搗爛,遍貼患處,日換一至二次。(《福建民間草藥》)
⑥治濕疹瘙癢、腳癬:石薺薴全草一握。煎湯浴洗。(《福建民間草藥》)
⑦治痱子:鮮石薺薴二斤,煎湯外洗。(《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⑧治熱痱:石薺薴鮮葉搓揉,搽擦。(《浙江中醫雜誌》9(6):47,1966)
⑨治瘧疾:紫花草捻爛塞鼻孔,並煎湯於瘧發前洗臉。(《江蘇藥材志》)
⑩治蜈蚣咬傷:石薺薴鮮葉擦患處。或燒存性研末加麻油調敷。(《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臨床應用


治療慢性氣管炎:用石薺薴與虎杖、鴨跖草扁蓄葎草組成4個不同的復方:一石薺薴鮮全草3兩(乾草1兩),虎杖鮮品1.5兩(干品5錢);二石薺薴及虎杖同前,加鴨跖草鮮品1.5兩(干品5錢);三石薺薴及虎杖同前,加扁蓄鮮品1.5兩(干品5錢);四石薺薴鮮草3兩加葎草鮮品1.5兩(干品5錢)。按以上4個復方分別製成沖劑,每日1劑,2次分服,10天為一療程。共治療939例,其中單純型574例,喘息型365例。經兩個療程的觀察,臨床痊癒佔3.8%,顯效18%,好轉57.4%,無效20%,總有效率為79.2%。其中以一二兩方的療效最高,顯效率均在25%以上。服藥期間部分患者感到口乾、頭昏、胃部不適及腹脹等,幾天後能自行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