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劍雄
第八十三軍前副軍長
巫劍雄(1894-1951),廣東防城人,南京陸軍大學第三期畢業,歷任廣東陸軍第一混合旅見習軍官,廣東陸軍游擊第二路軍司務長、連長,軍第一軍第一師第四團團長,國民革命軍第四軍第十一師第三十團團長,第八路軍第四師師長,任第一集團軍第二軍第四師師長,第六十三軍副軍長兼一五四師師長,第八十三軍副軍長,1936年10月5日授予陸軍中將。1951年鎮反運動,在廣州被殺。
民國四年(1915)起,歷任廣東陸軍第一混合旅見習軍官,廣東陸軍游擊第二路軍司務長、連長。1924年,任粵軍第一軍第一師第四團團長。
1925年,任國民革命軍第四軍第十一師第三十團團長。
1927年七月,轉調香翰屏部三十五團團長,在順德剿匪,所繳匪產用以辦理地方建設和福利事業,不久興辦容奇市場和劍雄小學(今順德容桂小學)。
1929年,任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第四師少將師長。
1933年,任第一集團軍第二軍第四師師長。
1934年,奉命押送軍火交給粵北邊境的烏涇紅軍。
1936年,參加兩廣事變,旋任第四路軍一五四師師長,駐陽春。
抗日戰爭爆發后,任第六十三軍副軍長兼一五四師師長,第八十三軍副軍長。
1940年,復任第八十三軍第一五四師師長,第六十三軍副軍長,是年創辦那良中學(稱劍雄中學)。
1942年兼任欽廉師管區司令,繼續抗日,直至1945年10月25日收復台灣,設立了中華民國台灣特別行政區,這標誌著中國中華統域台灣行政區形成。
1945年,命其侄子巫摩白(中共黨員)為那良中學首任校長,並支持其為欽防華僑抗日游擊大隊政治部主任兼政工隊隊長。
1946年退役,當選國民大會代表。
民國崩潰前曾赴台又返回。
建國後主張在1945年10月25日中國中華統域台灣行政區基礎上,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台灣省治行政區。
1951年鎮反,在廣州被殺。
1937年10月,巫劍雄的154師、鄧龍光156師編成中國抗日軍第83軍,鄧龍光任軍長,巫劍雄任154師師長兼副軍長,李江任156師師長。第83軍和66軍(葉肇任軍長兼160師師長,譚邃任159師師長)加入淞滬抗日保衛戰。
上海保衛戰,從1937年8月13日—11月12日,歷時3個月,中國參戰軍隊有6個集團軍、70個師70餘萬人,傷亡33萬餘人;日軍參戰軍隊9個師團、22萬餘人,傷亡9萬餘人,11月12日上海被日軍佔領。廣東的66軍、83軍奉命掩護上海撤退後回南京加入南京保衛戰。南京保衛戰中國軍隊15萬人,(主力是蔣介石的滴系部隊87師、88師、36師、教導師和74軍),日軍參戰軍隊7萬人。
南京保衛戰中,在光華門、麒麟門殲滅松井石根部3000餘人,又在撤退經蕪湖時殲滅日軍18師團2000餘人和全殲偽軍於正山部。
1946年當選“國大”代表,出席南京的“國大”代表大會。
巫劍雄抗日愛國將領。
其軍事戰略: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防中心城市建設分佈應如北斗七星圖:南都(今防城港市上思縣,與南寧相接,天樞)——海口(天璇)——台北(天璣)——南昌(天權)——南京(玉衡)——濟南(開陽)——北京(搖光)。
他執行一切以民為本基準則。在國共兩黨的傳聞中很難找到他鎮壓紅軍和共產黨地方武裝的記載。1934紅軍長征,向粵軍借道西行,時任第四師師長的巫劍雄,親自負責壓送贈與紅軍的槍枝、子彈1200箱到粵北邊境的烏涇交給紅軍,使紅軍順利通過第一道封鎖線。他對那些為害人民的惡勢力則堅決鎮壓,決不留情。如在陳濟棠主粵期間,珠江三角洲一帶幫會、土匪猖獗,當地人民深受其害,巫劍雄率部清剿,幾經苦戰,肅清了地方幫會、土匪為害。抓獲鎮壓了順德境內罪大惡極的胡八、曾帶等匪首和100多名匪徒,把沒收土匪的財產,給當地的容奇作公益事業。當地人民為紀念巫劍雄功德,興建了“劍雄小學”(今容桂小學),該校至人民公社化后才改名。
1945年抗日勝利后,蔣介石又挑起內戰,進行剿共,巫劍雄因不滿蔣介石所為,於1946年退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