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耳釜
內耳釜
內耳釜,陶器,嶺南粵西古代俚人的烹飪工具,根據文物專家考證,把繩子穿過“提耳”就可以把整個釜吊起來。因為繩子是從釜口沿內穿起來的,外面生火都不會將繩子燒壞,所以古人用這種內耳釜燒水或者煮飯,是很有創意很有智慧的。
陶器內耳釜,考古發掘的內耳釜,填補了俚人考古生活習慣的空白。使我們知道俚人在1000多年前陶器的生產技術和生活習俗。由於這些瓷器碎片明顯來自漢文化區,通過與漢文化區瓷器的斷代年表比對,考古隊員得以獲知7處遺址的年代:由晉南朝至唐朝,而這一時間段恰恰又與俚族在粵西一帶活動最鼎盛的時期相吻合。由此,專家們找到了7處遺址的真正主人——粵西土著俚人。
在信宜市博物館,經過考古人員搶救修復的兩個內耳釜完整地呈現在記者面前。內耳釜呈灰褐色,圓桶狀,高約30厘米,口直徑約25厘米,口沿內側近口處兩邊對稱有一對半圓形的“提耳”。考古人員表示,把繩子穿過“提耳”就可以把整個釜吊起來。因為繩子是從釜口沿內穿起來的,外面生火都不會將繩子燒壞,所以古人用這種內耳釜燒水或者煮飯,是很有創意很有智慧的。內耳便於用繩子安裝做提手,便於火吊燒。土著俚人不用爐膛,使用弔掛燒煮的習慣。這種習慣在廣西的壯族(俚僚後裔)中依然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