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色效應

增色效應

增色效應(hyperchromic effect)是指因高分子結構的改變,而使摩爾吸光係數(molar extinction coefficient) ε 增大的現象,亦稱高色效應。還有另外一種說法,即由於獲得有序結構而產生減色效應的高分子,變性成為無規則捲曲時,減色效應消失的現象叫增色效應。

簡介


分析化學中,增色效應是指由於化合物結構改變或其他原因,使吸收強度增加的效應,也稱濃色效應。
ε 與電子躍遷前後所佔據軌道的能差及它們相互的位置有關,軌道間能差小,處於共平面時,電子的躍遷概率較大, ε 值也就較大。在分子中,相鄰的生色基由於空間位阻效應而不能很好的共平面,對化合物的吸收波長及 ε 值均有影響。
例如二苯乙烯由於存在雙鍵,具有順反異構體,反式異構體的兩個苯環可以與烯的鍵共平面,形成一個大的共軛體系,它的紫外吸收峰在λmax=290nm( ε 27,000);而順式異構體兩個苯環在雙鍵的一邊,由於空間位阻不能很好地共平面,共軛作用不如反式的有效,它的紫外吸收λ max=280nm( ε 14,000)。
這種由於空間位阻使共軛體系不能很好共平面而引起的吸收波長與 ε 值的變化,在紫外吸收光譜中是一種普遍現象,在結構測定中十分有用。
生物學增色效應
增色效應
增色效應
在生物學研究中,增色效應通常指由於DNA變性引起的光吸收增加,也就是變性后DNA 溶液的紫外吸收作用增強的效應。DNA 分子具有吸收250~280nm波長的紫外光的特性,其吸收峰值在 260nm。DNA分子中鹼基間電子的相互作用是紫外吸收的結構基礎,但雙螺旋結構有序堆積的鹼基又"束縛"了這種作用。
DNA變性后DNA雙螺旋解開,於是鹼基外露,鹼基中電子的相互作用更有利於紫外吸收,故而產生增色效應。
一般以260nm下的紫外吸收光密度作為觀測此效應的指標,變性后該指標的觀測值通常較變性前有明顯增加,但不同來源 DNA 的變化不一,如大腸桿菌DNA經熱變性后,其260nm的光密度值可增加40%以上,其它不同來源的DNA溶液的增值範圍多在20~30%之間。

特性


對某吸收帶顯示增色效應時,在另外的吸收帶上常產生某些減色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