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骨神經盆腔出口狹窄症

坐骨神經盆腔出口狹窄症

坐骨神經盆腔出口狹窄症與梨狀肌症候群,是發生在坐骨神經自骶叢神經分開后,在走經骨纖維管道離開骨盆達臀部之前,因局部病變所引起的嵌壓綜合征。前者病變主要位於盆腔出口周圍,而後者主要是梨狀肌本身病變所致。

病因


本病系坐骨神經在其走行的肌纖維管道中遭受壓迫、牽拉和刺激而致病。

臨床表現


1.坐骨神經受損癥狀主要表現為乾性受累的特徵,即沿坐骨神經的放射痛及其所支配區的運動(股后、小腿前後以及足部諸肌群)、感覺(小腿外側、足底和足前部)和反射(跟腱反射和跖反射)障礙等。病程較長者,可出現小腿肌萎縮甚至足下垂等癥狀。
2.壓痛點以坐骨神經盆腔出口部體表投影位置壓痛最劇,且沿神經干走行向下放射。此外,尚可發現約半數病例於脛點或腓點處有壓痛現象。梨狀肌症候群時其壓痛點略高於前者1~2厘米。
3.下肢旋轉試驗,肢體內旋使梨狀肌及上孖肌、閉孔內肌和下孖肌等處於緊張狀態,以至加重出口處狹窄,可誘發坐骨神經癥狀。除沿坐骨神經走行的放射痛外,還有小腿外側達足底部麻木感。但單純梨狀肌症候群者,則為外旋時誘發癥狀。
4.直腿抬高試驗一般均為陽性,其疼痛程度介於根性痛和叢性痛之間。

檢查


1.肌電圖改變
如坐骨神經受壓引起損傷、變性,肌電圖可呈現震顫電位或單純相等變化。
2.腰骶部X線攝片
除中、老年患者顯示與年齡外傷相應的退行性變外,多無明顯異常。
3.組織液壓測定
約超過正常值(10mmHg)的1倍以上,高於正常值50%即屬異常。這一測定主要用於某些診斷困難者。

診斷


1.約半數以上病例既往有重手法推拿史或外傷風寒史。
2.臨床癥狀主要表現為坐骨神經乾性痛,壓痛點位於坐骨神經出口處,而非椎旁。屈頸試驗陰性,下肢旋轉試驗90%以上為陽性。
3.X線平片多無陽性所見。
4.組織液壓測定坐骨神經出口周圍壓力測試高於健側的50%以上即有診斷意義。
5.其他可酌情行肌電圖、神經傳導速度等測試。

鑒別診斷


具有間歇性跛行,有主訴多而體征少,腰椎后伸受限及壓痛三大特點,坐骨神經盆腔出口處無明顯壓痛。
2.腰椎間盤脫出症
有典型的下肢放射痛,但屬神經根性痛,其所引起的癥狀不同於坐骨神經乾性痛癥狀,且腰部癥狀較明顯。對個別難以鑒別者可進一步做組織液壓測定或脊髓造影。
3.腰椎椎管內腫瘤
持續性疼痛,尤以夜間為劇,並有與受壓神經根相應的癥狀與體征,可行MRICT檢查
4.盆腔疾患
以女性多見。盆腔疾患所引起的骶叢神經受壓,除了坐骨神經受刺激並出現癥狀與體征外,臀上神經股神經閉孔神經、股外側皮神經及陰部內神經等也可同時被波及。
5.其他
尚應與風濕症、局部肌纖維組織炎髖部傷患、癔症和局部腫瘤等區別。

併發症


可併發足下垂。

治療


應選擇非手術治療,無效者方行手術治療。
1.非手術療法
(1)消除致病因素 諸如長期坐位,腰骶部受寒、受潮,重手法推拿和臀部外傷等均應避免。
(2)防治組織粘連 用胎盤組織液,每天1次30次為一療程,效果較好,且無副作用;α-糜蛋白酶作用較強,但有致出血傾向,使用時應注意,加等滲氯化鈉注射液,肌注,每隔4~5天1次。
(3)補充神經滋養劑 主要為維生素B1B6B12等。
(4)其他 如理療、中草藥外敷、復方丹參注射液等。對急性發作者,除絕對卧床休息外可口服氫氯噻嗪(雙氫克尿噻3~5天)等利尿藥物,以消除局部水腫。約半數以上病例可奏效。
2.手術療法
對上述療法無效或癥狀較嚴重需早日施術者可行坐骨神經盆腔出口擴大減壓術。
手術病例選擇:①診斷明確經非手術療法治療無效且已影響工作及日常生活;②除外椎管內疾患及腰骶部腫瘤;③除外盆腔疾患及盆腔腫瘤;④對已施椎管內手術者,應仔細檢查並排除系椎管內病變複發或併發症者;⑤對與椎管內疾患並存者,應判定以何者為主而決定施術先後。

預后


經治療預后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