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應賓
周應賓
周應賓(1554-1625),字嘉甫,浙江鄞縣人。萬曆十一年(1583)進士,選庶吉士,授翰林院編修。歷任國子監司業、右中允、右論法掌南京翰林院事、右庶子、少詹事、詹事。萬曆三十一年遷禮部右侍郎掌翰林院事、東宮侍班,次年教庶吉士。萬曆三十三年歸。光宗即位,起升南京禮部尚書,奏申飭學政四事。天啟二年(1622)八月改禮部尚書掌詹事府事。天啟三年九月加太子太保致仕。天啟六年二月十七日卒。贈少保,謚文穆,有《月湖草》、《九經考異》、《普陀山志》、《舊京詞林志》、《同姓名錄補》。
字嘉甫,號寅所,初號西園,父周任。萬曆十一年(1583)進士。廷試中,考官余有丁因避同里之嫌,置為二甲。選庶吉士,授編修。萬曆二十年(1592)上疏神宗立太子事,擢國子司業攝監事。萬曆二十二年(1594)升南右諭德,掌翰林院,進右庶子兼侍讀學士。三十一年(1603)擢禮部右侍郎掌院事,轉吏部右侍郎,后因丁內艱家居十六年。光宗立,召為南京禮部尚書,上疏皇帝《申飭學政四事》,不久改為北京。曾五度上書請求致仕,后加太子太保,卒謚文穆。周應賓為人謙恭寬和,口不善言辭,勤儉自律。時有詩人葉太叔負才驕狂,應賓獨與交布衣之好,應賓為官四十餘年,一生尊榮顯貴,位極人臣,死後余財僅與中人相垺,其高風亮節令人感慨。
周應賓作為浮石周氏的代表人物,官做到了極致,文化事業上同樣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所著有《同姓名補錄》一卷,《九經逸語》一卷,《考異》六卷、《游山志》、《識小編》凡十四卷(《內篇》九卷,《外篇》五卷),《月湖草》七卷、《普陀山志》六卷、《舊京詞林志》六卷。其中《普陀山志》六卷十五門,據舊志重新輯錄。卷一錄皇帝敕諭四通及《御制佛藏經序文》兩篇,以明聖德教化之功。卷二共十門,分別從山水、殿宇等方面對普陀山自然環境、歷史沿革進行了詳細考察。卷三至卷六共三門,採用搜集前人或當代人詩文作品的方法以保留關於普陀山的文獻,用編者自己的話說就是“攥撮於諸文學之手而不佞裁。”《普陀山志》具有較高的文獻價值。卷二的各種門類不僅標註了眾多山水樓台的具體方位。如“潮音洞”一條下曰“在東大洋海西,西大洋海南,菩薩嘗顯見處,四顧無畔,岸上有穴,可俯而觀,名天窗。詳見《靈異志》。”《藝文》門類中保留的詩文作品,不少可以補充史乘之缺。比如宋濂《清凈境亭銘》,不光只是象徵性地詠嘆清凈境亭那樣簡單,而是旁及與之相關的珞珈山等地理方位與佛藏種所述及的典故,對於保留歷史文獻特別是佛教文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舊京詞林志》六卷,作於周應賓任職南京翰林院時。馮夢禎任事南京翰林院時,感慨四庫所載散亡殆盡,在前人所遺文獻基礎上,“據以較國史野乘之偽而補其漏逸。”可惜也“以懶失之”,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周應賓欣然接受了這個任務。以明初遷都為界,“首紀事,次紀典,又次紀官”,而又遷都以前尤詳。對於保存明初不見載諸籍的文獻做出了重要貢獻。《九經考異》十二卷,附《九經逸語》一卷,乃周應賓以陳士元《五經異文》為藍本,稍微拓充而成。考證九經逸文,雖有一定的文獻參考價值,然其中多有魚目混珠,魯魚豕亥之處。作者在自序中發了“采遺珠於滄海,掄美材於鄧林”的宏願,不過結果卻顯然並不理想。
具體內容參見浮石周氏研究專家張道鋒《以學為業,以退為高——鄞縣浮石周氏述略》,以及待出版著作《浮石周氏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