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焰苞

單子葉植物綱澤瀉目的植物

天南星科植物特有的佛焰花序中,肉穗花序被形似花冠的總苞片包裹,此苞片被稱為“佛焰苞”。

釋義


佛焰苞
佛焰苞
生於花序最外層或下面的苞片稱總苞片,天南星、半夏等天南星科植物的花序外圍,常圍有一片形大的總苞片稱佛焰苞。 
“佛焰苞”是因其形似廟裡面供奉佛祖的燭台而得名。而整個“佛焰花序”,恰似一枝插著蠟燭的燭台。

代表物種


天南星ArisaemaheterophyllumBlume
佛焰苞
佛焰苞
塊莖扁球形,直徑2-4厘米,頂部扁平,周圍生根,常有若干側生芽眼。鱗芽4-5,膜質。葉常單1,葉柄圓柱形,粉綠色。佛焰苞管部圓柱形,長3.2-8厘米,粗1-2.5厘米,粉綠色,內面綠白色,喉部截形,外緣稍外卷;檐部卵形或卵狀披針形,寬2.5-8厘米,長4-9厘米,下彎幾成盔狀,背面深綠色、淡綠色至淡黃色,先端驟狹漸尖。肉穗花序兩性和雄花序單性。兩性花序:下部雌花序長1-2.2厘米,上部雄花序長1.5-3.2厘來,此中雄花疏,大部分不育,有的退化為鑽形中性花,稀為僅有鑽形中性花的雌花序。單性雄花序長3-5厘米,粗3-5毫米,各種花序附屬器基部粗5-11毫米,蒼白色,向上細狹,長10-20厘米,至佛焰苞喉部以外之字形上升(稀下彎)。雌花球形,花柱明顯,柱頭小,胚珠3-4,直立於基底胎座上。雄花具柄,花藥2-4,白色,頂孔橫裂。漿果黃紅色、紅色,圓柱形,長約5毫米,內有棒頭狀種子1枚,不育胚珠2-3枚,種子黃色,具紅色斑點。花期4-5月,果期7-9月。 
除西北、西藏外,大部分省區都有分佈,海拔2700米以下,生於林下、灌叢或草地。日本、朝鮮也有。 
塊莖含澱粉28.05%,可制酒精、糊料,但有毒,不可食用。 入葯 稱天南星,為歷史悠久的中藥之一,有散結消腫的功能 ,外用治癰腫 ,蛇蟲咬傷 。
佛焰苞
佛焰苞
豬籠南星Arisaemanepenthoides(Wall.) Mart.
塊莖扁球形,直徑6-7厘米。葉2,稀3,葉柄長(5-)7-30厘米,黃褐色,具深暗的雜色斑塊,幾3/4具鞘,抱合成管狀,鞘上端斜耳狀;葉片掌狀5(-7)裂,裂片近無柄,倒披針形,銳尖或漸尖,中裂片長16-20厘米,寬2-6厘米,側裂片依次漸小,最外側的15-16厘米以下,外側基部常寬耳狀,各裂片表面暗綠色,薄革質,側脈6-12對,脈距6-8毫米,集合脈離邊緣3-4毫米。花序柄從葉柄鞘中抽出,比葉柄長或短,顏色同葉柄。佛焰苞粉綠褐色或暗紅褐色,有不規則的暗色斑塊,具3-5(-7)條白色寬條紋;管部圓柱形,長3-8厘米,直徑1.2-2.5厘米,喉部有寬耳,耳半圓形,外翻,寬達2厘米;檐部長3-10厘米,寬2-5厘米,三角狀卵形,短銳尖,稀倒卵形而漸尖,下彎。肉穗花序單性,雌花序倒卵圓形,花密,長2厘米;雄花序圓柱形,長2厘米,粗5毫米;附屬器深紫色,圓柱形,長2-7.5厘米,下部粗5-6毫米,向上略收縮,上部棒狀,粗5-7毫米,基部明顯具細柄;此柄在雄花序上長8毫米,光滑,在雌花序上長10毫米,具少數鑽形中性花。雄花近無柄,花藥通常4,近球形,裂縫橢圓形。雌花:子房倒卵圓形,胚珠2-3,花柱短,柱頭盤狀。漿果紅色,截球形,直徑可達7毫米,長達8毫米,冠以黑色柱頭,種子1,圓球形,褐色,有細疣狀突起。花期5-6月,果期7-8月。 
產雲南西北部(德慶鳳慶、麗江)至西藏南部聶拉木、樟木,海拔2700-3600米,常生於鐵杉林或高山櫟林下。尼泊爾、不丹、印度東北部、緬甸北部也有。 

主要價值


佛焰苞
佛焰苞
具有觀賞價值,如馬蹄蓮的佛焰苞潔白清雅,花期長,適合室內裝飾,在園林景觀中常群植或孤植造景,可作切花。 具有保護花和果實的作用,有些還有吸引昆蟲的作用,如魚腥草的大而白色的總苞。苞片的形狀、大小、色澤,因植物種類不同而異,可作為種屬鑒別的依據。 

總苞簡介


總苞是花序基部的苞片的總稱。苞片一輪或數輪,離生或合生;一般呈綠色,如菊等;或呈紅色,如一品紅。在復傘形花序中,各小花序上所具總苞,稱“小總苞”,如胡蘿蔔、水芹等。天南星、馬蹄蓮、芋、半夏的總苞較大,包於花序之外,呈佛焰狀,稱“佛焰苞”。副萼通常亦稱為“總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