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佛灣

小佛灣

"若徠能鎖得六耗住,便是神仙大覺修。與此相反,在捲髮人右側壁面鄰""地獄變""處,刻有""苦禍惡""三字。意思是如果鎖不住""六耗"",發噁心,就會遭禍、遭苦下""地獄""。"

目錄

簡介


小佛灣位於聖壽寺右側,坐南面北。其主要建築為一座石砌的壇台,高2.31、東西寬16.50、進深7.90米。壇台上用條石砌成石壁、石室,其上遍刻佛、菩薩像,通編為9號。主要有祖師法身經目塔、七佛龕壁、報恩經變洞、殿堂月輪佛龕及十惡罪報圖、毗盧庵洞、華嚴三聖洞、灌頂井龕等。現存造像2000餘軀,有“父 母恩重經”、“十大明王”、“地獄變”、“柳本尊行化”及浮雕小像等。在毗盧庵前,有三級方形石塔1座,上兩級刻釋迦諸佛及趙智鳳像,第1級四周滿刻經目,故名經目塔。其中有趙智鳳所造新字數十個,為字書所不見。該處有宋碑1通,刻“唐柳本尊傳”,字跡部分可識,相傳為趙智鳳轉刻於此,可考柳本尊軼事。
徠造像
"鎖六耗圖"全稱"縛心猿鎖六耗圖",刻於寶頂大佛灣"觀經變&quo 灣"觀經變"與"地獄變"之間的峭壁上。全龕高7米、寬3米。由於造像規模遠不如左右兩龕宏大,故常不為人所注意。龕正中主像為一個捲髮人,跌坐蓮台上,懷抱寧靜躺卧的猿猴。捲髮人頭頂上方橫書"縛心猿鎖六耗"六字。其左側豎刻"彌勒化佛"四字,意指捲髮人即為彌勒化身。其右側還豎刻有"傅大士作"四字。考傅大士,姓傅名翁,字玄風,取姓曰傅大士,以地名東陽大士,自稱為善慧大士。南齊建武四年(497年)生,陳宣帝大建元年(569年)卒。十六歲娶劉氏生二子,父子同修佛道。遇梵僧嵩頭陀,結庵松山苦行七年,作《傅大士傳》四卷。在捲髮人所坐的蓮台下,刻六條繩索。其終端各縛犬、鴉、蛇、狐、魚、馬六種動物,並用文字標明各自相應代表的是眼、耳、鼻、舌、身、意,即所謂的"六耗"、"六窗"、"六根"。佛教認為,眼、耳、鼻、舌、身五根為人的視覺、聽覺、嗅覺、味覺和觸覺五大器官,意黨指大腦,其功能是記憶和推理。簡言之,"六根"是感覺器官和思維器官的總和。與"六根"相對應的是色、聲、香、味、觸、法"六境"(六塵)。由"六根"作用於"六境",便產生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等"六識"。人如放縱"六根","六境"便會像塵埃一樣染污人的情識,使之浸入迷住真性,從而出現"心猿意馬"的煩惱和痛苦。而"六根"卻又正如六動物旁所刻文字說:"眼如走犬,如五色林";"耳如飛鳥,逐空吱起";"鼻如毒蛇□□□□";"意如野馬,奔走無閑";"身如大魚,常思濁海";"音如野狸,尋屍舊回"。對"六境"的作用很大。因此,只有縛住"六根",關閉"六窗",即"六根清凈",才能免受外界干擾,使"心"得以清凈安寧。顯然,這既是佛教"絕塵"修行的基本要求,也是佛教唯心主義認識論的一個重要表現。它在這裡所要否定的是客觀事物的真實性,強調的是主觀精神--"心"的巨大作用。關於此點,刻於龕下部的詠心歌、詠心竭、六根渴、治六耗頌、鎖六耗詩說得十分明白,現抄錄如下:獨坐思惟瞻部州,幾人作業幾人修,不因貪愛因名利,不為新冤為舊仇,意逐妄猿如野馬,心隨境轉是猿猴,多緣執此迷真性,致使輪迴不肯休。詠心歌:心心心難伏難擒,形像不大,難度淺深,收之則吉應,放之則禍侵。智明通大道,濁亂起邪淫。靜則萬神皆助,動則眾魔來尋。若將真心為至寶,何愁本性不成金。詠渴:方寸心非心,非淺亦非深。寬則遍法界,窄則不通針。善則生福樂,惡則禍殃侵。苦樂多般事,皆緣一寸心。 (六根偈):眼終日求來填不滿,生死事,為何卻□□。耳是非聞來煩惱起,這火坑,誰人替得你。鼻惡氣問時皆遠離,身歸空,香臭亦如是。身筋纏血裹豈為親,百年後,化作一堆塵。意三界本來無暫止,少貪嗔,達取無生理。舌千經萬論由公說,心若悟,爐炭一時滅。治六耗頌:堪恨隨身六耗鬼,奔走飛騰何日止,從前貪愛執迷人,好引心神都是你。鎖六耗詩:眼耳鼻舌身共意,暗使心神不自由。若能鎖得六耗住,便是神仙大覺修。另在龕下部正中,鐫刻有字徑盈尺、耀眼奪目的"相識滿天下,知心能幾人"十個大字。一般人以為,這是《增廣》所言,故以知心朋友難得解之。一但《增廣》系明代之作,而此字為宋代所刻。再者,從此龕造像的內容和所刻詩渴的含義看,以《增廣》所言解之亦不妥。其本意應是:認識、了解了普天之下的人,但能知"心"明"性",理解"心主一切"的深奧道理者沒有幾人。此外,在捲髮人左側壁面鄰"觀經變"處,刻有"樂福善"三字,並在"樂"字之上從左至右分別刻"人天五欲"、"四禪清凈"、"二乘寂滅"、"菩提自在"、"如來究竟"五圖,且旁有詩偈云:"牢縛心猿腳,壯鎖六賊根,心神得清凈,福樂自來親","樂是無疆福,福乃善因由,超凡入聖道,盡此這心修";"十善四弘,四禪八定,厭苦求寂,期出三界,孤調自度,悟世觀空,自利利他,上求下化,慈悲□□,廣□□□。"其意是只要鎖住六賊,發善心,即可得福、得樂升"天堂"。與此相反,在捲髮人右側壁面鄰"地獄變"處,刻有"苦禍惡"三字。在"苦"字之上從左至右刻"人中貧賊"、"修羅外戰"、"畜生患難"、"餓鬼飢餓"、"地獄極苦"五圖。其旁亦刻詩倡曰:"苦厄人皆懼,禍災有誰爭,想非天地賜,心惡自然生,若了心非心,始得心心法";"貪婪殺害,荒迷酒色,噴嫉奸狡,誰曲虛誑,愚痴詭欲,作惡無恥,多疑好勝,時已凌徹,百行五常,三皈五戒"。意思是如果鎖不住"六耗",發噁心,就會遭禍、遭苦下"地獄"。縱觀"六耗圖"的造像和文字,無處不在表現"心為萬物之主","萬緣發於一心","天堂及地獄,一切由心造"的唯心主義世界觀,無處不在說服人們要相信"心勝"(真如佛性)和由"心"所引起的業報輪迴。如果說寶頂大佛灣"六道輪迴圖"是佛教人生觀的物化表現,那麼,"六耗圖"則是佛教世界觀的反映。從宗教的意義上講,"六耗圖"和"六道輪迴圖"是寶頂大佛灣宗教哲理的兩大主要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