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頊

南北朝時期陳朝第四位皇帝

陳頊(530年—582年),字紹世,小字師利,陳武帝陳霸先之侄,始興昭烈王陳道譚次子,陳文帝陳蒨之弟,南北朝時期陳朝第四徠位皇帝,569年—582年在位。

永定元年(557年),襲封始興郡王,陳蒨繼位后,改封安成王。天康元年(566年),其兄陳文帝去世,侄子陳伯宗即位,陳頊成為輔佐大臣。光大二年(568年),廢除陳伯宗,自立為帝,改元太建。在位期間,興修水利,開墾荒地,鼓勵農民生產,社會經濟得到了一定的恢復與發展。太建五年(573年),派大將吳明徹北伐,攻佔呂梁(今江蘇省徐州市附近)和壽陽(今安徽省壽縣),一度佔有淮泗之地。太建九年(577年),失去淮南之地。在位期間,國家比較安定,政治也較為清明。

太建十四年(582年),去世,終年五十三歲,謚號孝宣皇帝,廟號高宗,葬於顯寧陵。

人物關係


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陳頊出於南朝梁中大通二年(530年)七月初六日。年少時寬厚大度,富於才略。成年後,容貌俊美,身高八尺三寸,手垂過膝。有勇力,擅長騎射。陳武帝陳霸先在平侯景之亂時鎮守京口梁元帝徵召陳武帝子侄入侍,陳頊受陳武帝之遣赴江陵,經多次升遷,任為直閣將軍、中書侍郎。
承聖三年(554年),江陵陷落,被遷到關右。
永定元年(557年),遙授襲封為始興郡王,食邑二千戶。
永定三年(559年),陳武帝陳霸先去世,陳文帝陳蒨即位,改封陳頊為安成王。
天嘉三年(562年),從北周歸國,被授為侍中、中書監、中衛將軍,並官任佐史。不久又授使持節,都督揚、南徐、東揚、南豫、北江五州諸軍事,揚州刺史,進號驃騎將軍。
天嘉四年(563年),加開府儀同三司。
天嘉六年(565年),遷任司空。后因直兵(王府屬官)鮑僧睿憑藉陳頊的勢力橫行不法而被御史中丞徐陵上奏彈劾。陳文帝為此免掉其侍中、中書監之職。
天康元年(566年),再加封尚書令。

權勢日增

天康元年(566年),陳文帝病重,尚書僕射到仲舉、五兵尚書孔奐與安成王陳頊、吏部尚書袁樞、中書舍人劉師知入宮侍奉醫藥。同年五月,拜任司徒,進號驃騎大將軍,總領尚書職,都督中外諸軍事,給予班劍三十人。
劉師知感到陳頊的地位和權勢逐漸加大,心裡十分忌憚,與尚書左丞王暹等謀划將陳頊調出京城。多位朝臣十分猶豫,都不敢首先提及此事。東宮通事舍人殷不佞矯詔調令陳頊去東府經理州務。陳頊將要出京,中記室毛喜驅車進入王府見陳頊說:"大陳立國十分短暫,國內禍患一件件到來,內外危機嚴重。太后深入地思考過解決的辦法,才令您進入中樞共同處決政務。如今調您出去,一定不是太后的意思。願您為宗廟社稷考慮,不要聽從那些小人的話語。今天您一旦出京恐怕就要受制於人了,就像當年的曹爽,想做一個無權勢的富家翁,這可能嗎?"

擅權秉政

陳頊派遣毛喜就劉師知密謀將他調出京師之事與領軍將軍吳明徹商議,吳明徹說:"眼下新帝守喪,政事處理大多缺失。殿下處理大事就像周公、召公一樣,應該留下輔助皇帝安定社稷,一定要安心地留在朝中。"於是陳頊假裝生病,召劉師知入王府,留下他說話,同時派毛喜先入宮面見太后。太后說:"如今新帝伯宗年幼柔弱,所以政事才委任劉師知等二人決斷。這不是我的本意。"於是毛喜又去見皇帝陳伯宗。陳伯宗說:"調安成王外任這件事完全是劉師知等人所為,朕不知道。"毛喜出宮之後去向陳頊報告此事。於是陳頊扣押了劉師知,自行入宮面見太后和皇帝,陳言劉師知的罪行,草擬誅殺劉師知的敕令請求皇帝答應,將劉師知交給廷尉。當夜,就在獄中將他賜死了,還將王暹誅殺。自此以後,國家大政全部都歸於陳頊了。陳文帝的寵臣右衛將軍韓子高鎮領軍府,在建康諸將中帶領的兵馬最多,與到仲舉合謀圖取陳頊。還沒來得及行動,毛喜請求精選人馬分配給韓子高,並賜給他鐵、炭等物資,檢修兵器盔甲。陳頊不解,問道:"韓子高將要謀反,正想要收取他的兵權,你為何還要這樣做呢?"毛喜回答說:"先帝剛剛下葬,邊境的強敵也有很多,而韓子高是受命於先帝的,只能在表面上順從他。要施以恩惠引誘他,讓他安心,然後緩緩地削奪他的權力,只需要一個壯士就夠了。"陳頊深以為然。到仲舉被罷官歸鄉后,心中十分不安。韓子高也日益感到不安,請求出京去衡、廣諸鎮統兵。上虞令陸昉及韓子高的軍主告發他們謀反,陳頊在尚書省,召文武大臣在一起議立皇太子。第二天,到仲舉、韓子高入尚書省,一到尚書省就被拘押,一起押送給廷尉。皇帝下詔於獄中賜死。

篡位自立

光大二年(568年)正月,因為侄子陳伯宗年幼,陳頊進一步攫取朝政權力。加封太傅,兼司徒。而且給予特別禮遇,可不解劍不脫履上殿,增加邑戶連同舊邑共三千戶。七月,陳伯宗封皇弟伯智為永陽王,伯謀為桂陽王。
被陳頊廢掉的陳伯宗
被陳頊廢掉的陳伯宗
光大二年(568年)十一月二十三日,以陳伯宗個性太軟弱,難以擔當大任為由發動政變,用太皇太后章要兒(陳頊叔陳武帝陳霸先的皇后)的名義下詔廢黜陳伯宗,降封為臨海王,而後自立為帝,改年號為太建。又下令,廢黜陳伯茂為溫麻侯,安置在別館,陳頊派人在路上攔截,在車內殺害了他。武帝在位時,陳昌、陳頊被扣押在關中,在國內的皇位繼承人竟然只有陳蒨一人。文帝陳蒨在位時,諸子年幼,所能依靠的宗室也只有陳頊一人。宗室成員的稀少這一客觀條件無形中抬高了宗室成員的地位,陳蒨、陳頊兄弟二人能先後在不符合法理的情況下即位,都得益於這一客觀條件。改尊太皇太后章要兒為皇太后,立妃柳敬言為皇后,世子陳叔寶為皇太子。封皇子陳叔陵為始興王,以尚書僕射沈欽為左僕射,度支尚書王勱為右僕射。封皇子陳叔英為豫章王、陳叔堅為長沙王。
太建二年(570年)正月,以征西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郢州刺史黃法抃為中權大將軍。三月,皇太后章氏崩;四月,被廢為臨海王的陳伯宗去世,年僅十九歲。
太建四年(572年)正月,以雲麾將軍、江州刺史、始興王陳叔陵為湘州刺史,進號平南將軍;東中郎將、吳郡太守、長沙王陳叔堅為宣毅將軍、江州刺史;尚書僕射、領大著作徐陵為尚書左僕射;中書監王勱為尚書右僕射。二月,封皇子陳叔卿為建安王。

太建北伐

太建五年(573年)三月,計劃討伐北齊。眾大臣對此意見不一,只有吳明徹堅決支持。時陳宣帝意已決,又讓大臣們推選主帥。多數大臣認為中權將軍淳于量位高權重,應為主帥。但尚書左僕射徐陵卻認為:“吳明徹的家鄉在淮左,知道當地的風俗;而統軍、謀略的才能,當今也沒有超過他的人。”都官尚書裴忌也同意以吳明徹為帥。陳宣帝即命吳明徹都督征討諸軍事,並詔加侍中、賜女樂一部,與裴忌領兵十萬北擊北齊。吳明徹攻秦郡(治今南京六合),都督黃法氍攻歷陽(今安徽和縣)。四月,黃法氍部將復廣達於大峴(今安徽含山東北)擊破北齊軍,吳明徹部將程文季率敢死隊,拔掉州前水障木柵,進圍秦州。北齊遣軍援救歷陽,為黃法氍所敗,又以尉破胡、長孫洪略援救秦州。吳明徹使猛將蕭摩訶擊斬北齊軍前隊善射者西域胡及大力者10餘人,北齊軍大敗,斬獲不可勝計,尉破胡逃走,長孫洪略戰死。北齊使王琳赴壽陽(今安徽壽縣)召興,以抵抗陳朝。五月,黃法氍攻克歷陽,盡殺守城士兵後進軍合肥,合肥望旗請降。秦州也投降了。因為秦郡是吳明徹的故鄉,所以宣帝下令讓他拜祠上墳,詔令準備牛、羊、豬三牲,下令拜祠上墳,文武羽儀很盛大,鄉里都以此為榮。陳宣帝詔令派謁者蕭淳風,去壽陽冊封吳明徹,在城南設壇,二十萬將士列旗擊鼓操戈披甲,吳明徹登壇接受冊封,禮儀完畢後退下,將士們無不歡呼雀躍。
太建九年(577年)十月,聽聞北周滅北齊,即乘機爭奪淮北地區,於是詔令吳明徹進軍北伐,命令他的大兒子戎昭將軍、員外散騎侍郎吳惠覺兼理州中事務。吳明徹的部隊抵達呂梁,北周的徐州總管梁士彥率軍抵抗交戰,不久吳明徹走投無路,於是被擒。不久因為憂憤加重病情,死於長安,時年六十七歲。

患病去世

太建十四年正月初五日(582年2月12日),病重。太子陳叔寶與始興王陳叔陵、長沙王陳叔堅一併在宣帝身邊侍疾。始興王陳叔陵暗地裡懷有異志,命掌管煎藥的官吏磨刀準備刺殺陳叔寶。正月初十日(2月17日),在宣福殿去世,終年五十三歲,遺詔讓皇太子陳叔寶繼位。
太建十四年(582年)二月十七日,上謚號為孝宣皇帝,廟號高宗。二月十九日,葬於顯寧陵(在今江蘇南京郊區)。

為政舉措


政治

誅鋤異己
安成王陳頊獨攬大權后,開始了進一步打擊異己的行動。首先是剷除朝中反對其的文帝舊臣和反叛勢力。陳頊掌權后,韓子高因“兵權過重,深不自安,好參訪台閣,又求出為衡、廣諸鎮”,但不為陳頊允許。韓子高於是與到仲舉及到仲舉之子到郁密謀造反,始興王陳伯茂也秘密參與。光大元年(567年),韓子高、到仲舉、到郁被人告發而全部被下獄賜死。沈皇后在陳頊掌權后才意識到大權旁落,與始興王陳伯茂秘密策劃建安人張安國造反,希望以此奪權。但被陳頊發覺,張安國被誅殺。
鎮壓徠叛亂
華皎與文帝早在侯景之亂時就私交甚好,文帝時期華皎擔任湘州刺史、都督湘巴等四州諸軍事,成為鎮守長江中游的重要將領。“韓子高誅后,皎內不自安,繕甲聚徒,厚禮所部守宰。”光大元年(567年),華皎聯絡北周與傀儡政權後梁的軍隊起兵造反,被大將吳明徹、淳于量等鎮壓,華皎只得孤身逃往江陵,所部大多被誅殺。

經濟

在位期間,興修水利,開墾荒地,鼓勵農民生產,社會經濟得到了一定的恢復與發展。

軍事

陳宣帝繼位后,北周遣使聘陳,約陳共伐齊。
太建五年(573年),派大將吳明徹北齊大亂之機北伐,攻佔了呂梁(今江蘇徐州附近)和壽陽,一度佔有淮、泗之地。這時候,北齊衰亂已極,倘若陳軍能夠乘勢前進,可能消滅北齊。可是陳宣帝的進圖淮南,其目的還在於划淮而守,苟安江南,因此停兵淮南,坐失滅齊的良機。北周滅齊后,陳宣帝卻想爭奪徐、兗,出兵北伐。
太建十年(578年)吳明徹進攻彭城被周軍擊敗。此後北周就把兵鋒指向了淮南,到翌年冬,江北、淮南盡被北周奪走,陳氏的江東政權搖搖欲墜了。

家族成員


關係人物備註
祖父陳文贊追尊景皇帝
父親始興昭烈王陳道譚
叔叔陳武帝陳霸先、南康忠壯王陳休先
哥哥陳文帝陳蒨
皇后柳敬言生陳後主陳叔寶
妃子錢貴妃生河東王陳叔獻
彭貴人生始興王陳叔陵
曹淑華生豫章王陳叔英
何淑儀生長沙王陳叔堅、宜都王陳叔明
魏昭容生建安王陳叔卿
袁昭容生晉熙王陳叔文、義陽王陳叔達、新會王陳叔坦
劉昭儀生新蔡王陳叔齊
王修華生武昌王陳叔虞
韋修容生湘東王陳叔平
申婕妤生南安王陳叔儉、南郡王陳叔澄、岳山王陳叔韶、太原王陳叔匡
王姬生淮南王陳叔彪、巴山王陳叔雄
吳姬生始興王陳叔重
徐姬生尋陽王陳叔儼
淳于姬生岳陽王陳叔慎
施姬生臨賀王陳叔敖、沅陵王陳叔興
曾姬生陽山王陳叔宣
楊姬生西陽王陳叔穆
袁姬生新興王陳叔純
吳姬生巴東王陳叔謨
劉姬生臨江王陳叔顯
秦姬生新寧王陳叔隆、新昌王陳叔榮
兒子長子陳後主陳叔寶,母柳皇后柳敬言
次子始興王陳叔陵,母彭貴人
三子豫章王陳叔英,母曹淑華
四子長沙王陳叔堅,母何淑儀
五子建安王陳叔卿,母魏昭容
六子宜都王陳叔明,母何淑儀
七子早卒
八子早卒
九子河東王陳叔獻,母錢貴妃
十子早卒
十一子新蔡王陳叔齊,母劉昭儀
十二子晉熙王陳叔文,母袁昭容
十三子淮南王陳叔彪,母王姬
十四子始興王陳叔重,母吳姬
十五子尋陽王陳叔儼,母徐姬
十六子岳陽王陳叔慎,母淳于姬
十七子義陽王陳叔達,母袁昭容
十八子巴山王陳叔雄,母王姬
十九子武昌王陳叔虞,母王修華
二十子湘東王陳叔平,母韋修容
二十一子臨賀王陳叔敖,母施姬
二十二子陽山王陳叔宣,母曾姬
二十三子西陽王陳叔穆,母楊姬
二十四子南安王陳叔儉,母申婕妤
二十五子南郡王陳叔澄,母申婕妤
二十六子沅陵王陳叔興,母施姬
二十七子岳山王陳叔韶,母申婕妤
二十八子新興王陳叔純,母袁姬
二十九子巴東王陳叔謨,母吳姬(與始興王陳叔重母吳姬非一人)
三十子臨江王陳叔顯,母劉姬
三十一子新會王陳叔坦,母袁昭容
三十二子新寧王陳叔隆,母秦姬
三十三子新昌王陳叔榮,母秦姬
三十四子太原王陳叔匡,母申婕妤
陳叔叡並未及封
陳叔忠並未及封
陳叔弘並未及封
陳叔毅並未及封
陳叔訓並未及封
陳叔武並未及封陳叔處,並未及封
陳叔封並未及封
女兒齊熙公主陳凈玲第十三女,下嫁沈叔安。
寧遠公主(宣華夫人)母施姬,隋文帝嬪妃。南宋《嘉泰吳興志》稱其為第十四女。
某女陳叔寶妹,陳滅亡后,被賜予賀若弼為妾。
臨川長公主母曾美人,第二十四女。隋文帝的弘政夫人,見於《嘉泰吳興志》,亦不確定與寧遠公主是否為同一人。
武成公主母吳妃(吳太妃),見於《嘉泰吳興志》。
樂昌公主正史無載,見於《本事詩》和《兩京新記》。下嫁徐德言,破鏡重圓故事的主人翁。

軼事典故


真龍之身

陳頊在擔任直閣將軍、中書侍郎時,有馬軍統領李總與陳頊為舊交,常常一道遊玩共處。陳頊曾在夜裡喝醉了酒,未滅燈而入睡,李總正好出去了,不一會回來,便見到陳頊之身體乃是一條大龍,李總當下驚恐無比,拔腿就跑,躲到別屋去了。

太伯之事

陳文帝陳蒨在病重時,太子陳伯宗年幼,陳文帝怕陳頊會在他死後篡奪皇位,對陳頊說:"我想要像當年吳太伯傳位季歷一樣傳位給你。"陳頊在地上痛哭流涕,並說:“如果皇兄一定要這樣做,那我寧可去死。”雖然陳頊表面上推辭了陳文帝的要求,但是在陳文帝死後卻篡奪了皇位。

史籍記載


《陳書·卷五·本紀第五》
《南史·卷十·陳本紀下第十》
《資治通鑒·陳紀四·卷一百七十》
《資治通鑒·陳紀五·卷一百七十一》
《資治通鑒·陳紀六·卷一百七十二》
《資治通鑒·陳紀七·卷一百七十三》
《資治通鑒·陳紀八·卷一百七十四》
《資治通鑒·陳紀九·卷一百七十五》

後世紀念


陵寢墓地

陳宣帝顯寧陵位於今南京市西善橋油坊村罐子山北麓。顯寧陵依山建築,先鑿墓室,后堆土成冢。顯寧陵地宮由墓室、墓道、封門牆、甬道、墓門、排水溝構成。花紋磚砌成的墓室長10米,寬6.7米,高6.7米。墓室呈橢圓穹窿頂建築結構。墓室和甬道相連,甬道頂部是用磚砌成的券形。甬道中有兩道石門,甬道的終點用磚砌成了一道封門牆。封門牆外是用條磚砌成的長37.5米的墓道。顯寧陵地上建築僅存一座封土堆,高10米,周長141米。陵前神道石刻已經無存。陵中出土有陶俑、青瓷小碗、鎏金銅泡。其中有一件陶女俑,白衣施彩,頭梳雙髻,身穿寬袖對襟長袍。

人物評價


史書評價

姚思廉《陳書》:①高宗器度弘厚,亦有人君之量焉。世祖知冢嗣仁弱,弗可傳於寶位,高宗地居姬旦,世祖情存太伯,及乎弗悆,大事咸委焉。至於纂業,萬機平理,命將出師,克淮南之地,開拓土宇,靜謐封疆。享國十餘年,志大意逸,呂梁覆軍,大喪師徒矣。江左削弱,抑此之由。嗚呼!蓋德不逮文,智不及武,雖得失自我,無禦敵之略焉。②少寬大,多智略。及長,美容儀,身長八尺三寸,手垂過膝。有勇力,善騎射。
李延壽南史》:陳宣帝器度弘厚,有人君之量。文帝知冢嗣仁弱,早存太伯之心,及乎弗悆,咸已委託矣。至於纘業之後,拓土開疆,蓋德不逮文,智不及武,志大不已,晚致呂梁之敗,江左日蹙,抑此之由也。

歷代評價

江總:媯水樞宿,姚墟大虹,謳歌承歷,揖讓受終,重規帝緒,踵武王風,名山紀變,清廟傳功,我后丕承,思弘祖業,蒞政恭己,臨朝凝默,煥爛九功,葳蕤七德,憲章昭著,威靈允塞。
虞世南:宣帝度量宏廣,推心待物,可謂寬仁之主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