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4條詞條名為黃華山的結果 展開
黃華山
自然風景區
黃華山位於林慮山主峰東側,山青水秀,雲蒸霞蔚,風光旖麗,煞是壯觀,集自然與人文景觀於一體,匯古今奇觀於一山。有“黃華流水顛倒顛”、“懸流千尺進珠簾”、“酷暑藏冰冰冰洞”等七十二勝景。有戰國時期的趙國長城、黃華會館、東魏高歡避暑宮、隋代的覺仁院、宋代的王母祠、慈明院,明清時期的水簾亭、黃華中院、玉皇閣等建築群;有金代著名書畫家王庭筠在此隱居時創立的黃華書院及歷代著名詩賦碑碣七十餘通;有石塔群兩處和古樹名木多株。山頂瀑布飛掛,山谷干湖映輝,雲隱奇峰,水繞幽谷,享有“太行最秀林慮峰,林慮黃華更勝徠名”的讚譽。
黃華山風景區位於林州市西七公里處,這裡山清水秀,風光秀麗,雲蒸霞蔚,煞為壯觀。這裡人文景觀眾多,佛塔聳峙,史傳為佛門道教聖地。歷代來黃華山觀光的政治家有趙肅侯、曹丕、韓琦等;知名文人有酈道元、荊浩、元好問等,都為黃華山自然景色所陶醉,引起強烈的創作慾望,給後人留下眾多的詩文和書畫。
黃華山因花得名,但並非只有秋風綻菊時才美,潑墨山水,錦繡植被,早就吸引了歷代帝王將相、僧道居士、文人墨客,他們留下了戰國時期的趙南長城、黃華會館,北齊高洋的避暑宮、隋唐時的覺仁院、王母池、王母墓,宋代的慈明院、覽古亭,明清的水簫亭、黃華中院、沒梁殿、朝王殿等,千百年來,礪風沐雨,飽經滄桑,古建築群早已破損。但近年來經過重修,它們大多已恢復原貌,成為旅遊觀光者必游之處。
過黃華村,即到南天門。名為門,實際無門。相傳二郎擔山過此,聽說到了南天門,便放下擔子休息。後人根據這一傳說,在路北一塊巨大的山石上刻下了“南天門”三字。現今已在此建起一座雄偉壯觀的仿古牌樓,上鐫“黃華神苑”四字,這才是進入黃華山風景區的真正大門。過牌樓西行數十米,路中立一巨石,是在修“黃華神苑”門和修路挖地時挖掘出來的,上書“天開圖畫”四個筆力遒勁的大字,題字人不詳。再向西行,臨近黃華河,又見兩塊巨石對峙而立,中闕如門,故稱“石闕”。黃華溪水從石闕中間傾瀉而出,向下流到平緩處遇巨石阻擋形成迴流,這便是黃華72景中的“黃華流水顛倒顛”的奇景。登上石闕門,繼續沿山道前行,即可抵達黃華下寺(覺仁院)、黃華中寺(建於黃華會館遺址)、黃華上寺(慈明院)、王母池、玉皇閣、高洋避暑宮等景點。下寺山門台階下東側有巨碑刻有“天開圖畫”四字,系明代林縣知縣胡棟所題。
覺仁院始建於隋代,規模宏大,古樸典雅,金碧輝煌。千年道觀王母祠氣勢宏偉,玉皇殿巧奪天工。山前有巨型石碑一通,為明萬曆三十年(1602年)立,“天開圖畫”四個大字筆力遒勁,遊人至此,無不欣賞。山門東側珍貴的銀杏樹,樹圍3.4米,高達20餘米,枝繁葉茂,分外喜人。寺院西側一處佛徒墓葬塔林,為首者是元代天歷二年(1329年)立,墓葬均為石構喇嘛模式,數量居豫北之冠。趙南長城遺址為省保文物單位。
黃華山不僅有倚山就勢,錯落有致的寺廟古剎,而且有得天獨厚的山水景色,渾然一體,相映成趣,形成72景觀,令人留連忘返。
明代林州籍詩人李畫《雨中游黃華》:
看山雲里復猿啼,清曉飛觴思欲迷。
人在畫圖深處立,一聲長嘯萬山低。
心隨天地寬
——林州市黃華山、高家台徒步兩日記
秦銘芳
2010年12月2日和3日,是兩個晴好的日子,我和安陽市追風戶外一行15人,在林州市黃華山、高家台度過了兩日。
在攀登的過程中,在行走的旅途上,我們感嘆著太行深山的神奇,感受著藍天白雲的遼闊,品味著堅持不懈的快樂,一直到披著夜色走到了的宿營地,大塊吃肉,大杯喝酒,讓我們因徒步穿越深山成功而感到喜悅的笑聲飛在夜色深沉的大山裡。
2010年12月2日,晴,黃華山到高家台。
上午9點多點,15名““驢友”坐著大家用A費包租的依維柯來到林州市城郊鄉的黃華山腳下。
大家都帶著30來斤的登山裝備,帳篷、睡袋、防潮墊等,領隊永發和楊軍說,晚上要住高家台。我是第一次走這條線路,以為高家台是個山頂,不禁擔心晚上在高寒處自己帶的帳篷和睡袋能否禦寒。
我們這些“驢友”登山更注重的是行走,於是黃華山景區的眾寺院等建築物匆匆掠過,開始向大山深處行進。
今天我帶著登山杖,手裡多了個支撐物行進中感到很輕鬆、舒適。隊伍在不知不覺中走到了今天旅行的第一個關口——迸珠簾,這裡又是一個收門票的地方,一人10元,領隊楊軍用手機和黃華村支書聯繫,又和景點的老闆聯繫,最後大家免票通過,節約了A費。楊軍告訴把門的小夥子,我們就是經過這裡,不停留的。
迸珠簾的瀑布從白玉溪崖巔凌空飛落,高數十米,瀑布隨著季節、風力、溫度等的變化而變換它的姿態和景色。春雨霏霏季節,像一條輕紗,飛揚飄動;盛夏大雨滂沱,猶如雄獅咆哮,轟然疾下;到了秋季,水流平緩,山風吹來,珠簾上卷,人稱“珍珠倒捲簾”。到了冬季,冰柱通天,猶如玉龍升騰,十分壯觀。
金代中州詩人元好問游黃華看到迸珠簾的壯觀景色,曾寫《黃華水簾》詩曰:“……湍聲洶洶轉絕壑,雪氣凜凜隨陰風。懸流千尺忽當前,芥蒂一洗平生胸。雷公怒激散飛雹,日腳倒掛垂長虹。”詩中不僅描繪了雄偉秀麗的黃華山水,而且也顯示了作者胸襟的豁達與想象的高奇。水簾之下形成冰山洞窟,銀裝素裹,冰球冰柱,晶瑩剔透,如臨珍珠寶山,直到夏日來游,還能隨手取到免費冰塊。
我們在這裡看到的是水流順著山崖洇洇而下,冰凌掛在崖壁上,流水和著冰粒在陽光下閃耀著動人的光芒,走近水簾感覺到寒意撲面而來。在地上也落滿了冰凌,奇形怪狀的冰柱,有的像鹿角,有的像玉柱,很是可愛。
離開了流光溢彩的冰世界,我們攀登了今天最狹小的一段路程,在一個寬剛可過人的山洞裡,拾級而上,背在脊樑的背包都過不去,我們卸下裝備,組成人鏈,慢慢把背包傳遞出山洞,然後再整理好裝備,開始新的攀登。
到了中午1點,我們走到了一個叫老祖廟的地方,這裡供奉著道家的神仙。在這裡我們開始吃午飯,廟裡的人給我們燒了開水,我們泡了速食麵,給了廟裡10元香火錢,飯後燕子妹妹把大家丟在地下的桔子皮、速食麵袋、煙頭等垃圾清掃了一下,我們乾乾淨淨地告別了老祖廟。
從下午兩點到晚上7:20,這5個小時,我們是行走在平緩的山坡上,有寬可過三馬車的小路,背陰的路上有積雪,我們踩著雪,雪咯吱、咯吱響著;見陽光的路上,則是一片泥濘,黃泥粘在鞋底上,需要不時找地方蹭掉。
到了下午5點,路開始上凍了,泥路變硬了走著也更方便了。
路上,領隊告訴我們,走到公路上,到一個叫三畝地的小村,就離我們今天晚上的宿營地很近了。這時候天已經黑了下來,月亮從山坡爬了上來,照在路上,我們到公路的一個拐角處集合了一下,大家點名報數,免得大家失散了。
領隊清點過人數,我們點上頭燈,下了公路,開始了摸黑穿過太行大峽谷的底部,我們踩著石頭,用登山杖探著路,過了峽谷底部,走到了對面的公路上,時間已經是晚上7:20了,接應我們的依維柯汽車也到了,大家卸下裝備上了汽車,一陣輕鬆。汽車才開不久,領隊問,老徐在嗎?大家才知道丟人了,於是又找因為方便沒有上車的老徐。永發開玩笑說:丟人了,丟人了。於是一片善意的笑聲響了起來。
到了高家台,我才知道我們休息的地方是高家台的村委會,這個院子鄰路,有個大大的水泥平台,可以停車,可以支帳篷,還有客房和小飯店。
開飯前,晚上準備睡帳篷的就在院子里開始搭帳篷,我擔心冷受不了和其他兩個朋友住客房。
提前開車來打前站的“驢友”老柴買了10幾斤牛肉燉在了飯店的高壓鍋里,喝酒吃肉勞累了一天晚飯吃著格外香。
晚上9點半不到,我們這些奔波了一天的“驢子”都進入了夢鄉。
據領隊楊軍說,我們今天步行了20公里。
心隨天地寬
——林州市黃華山、高家台徒步兩日記
秦銘芳
2010年12月3日,晴,高家台穿行在太行大峽谷底部。
早上起來,我看著在外面露營的“驢友”收拾帳篷,王軒說,早上他的睡袋腳部都結冰了,他的溫度計顯示,帳篷溫度只有0度。兩個永發、楊軍兩個領隊晚上“混帳”住在一起,早上他們的帳篷裡面竟然結了霜和冰粒。山裡的晚上還是寒冷的。夜裡我在屋內鑽進睡袋蓋上被子還被凍得有點鼻塞呢。
高家台是林州市石板岩鄉的一個村,村邊就是太行大峽谷,過去多次開車在大峽谷上面的公路上過,從來沒有想到有機會可以走到峽谷的底部,看著水流,踩著亂石行走。
我們是早上9點半出發的,山裡的寒氣很重,老柴的孩子說,凍得都找不到嘴了。我也感覺到臉龐和耳朵被凍的生疼,我把旅行水壺貼在臉上耳朵上,用水壺散發的熱氣保暖。
走了半個小時以後,身體開始發熱,汗慢慢浸了出來,走到能照射到陽光的地方感覺很舒服。
怪石、清水,荒草、荊棘,我們走著沒有路的路,領隊楊軍放著他帶來的攜帶型音響里的音樂,領隊永發不時還抱石頭放在水裡給大家鋪路。
今天上午大家都沒有背裝備,行走很是輕鬆。
就這樣,我們行走著,說著,笑著,不時拍上個照片,感受著大峽谷的寧靜和水流的喧嘩。突然間,撲愣愣的響聲,嚇我們一跳,山雞被我們驚醒了,笨拙地飛了起來。
我們一直走到一個叫大水掌的水電站附近,看著遠處的瀑布,瀑布在飄落著水花,瀑布旁邊還凍著冰掛。
沐浴在陽光下,我看著瀑布,看著水電站流出的水浪,心裡一片寧靜。
行走,是一種態度,是一種生活方式,走著,疲憊著,存在著,快樂著。
徠行走,是一種體驗,是一種養眼娛心的感受,看過的是風景,留下的是印痕,感覺到的是在勞累、休息這二者中往複循環的堅持里對自己毅力的考驗。
行走,是一種默契,是人和自然親密相處的和諧,我們看著山山水水,體會著自然的博大精深。
這是我近兩個月來,第三次參加“驢友”的活動了,在大自然里,我們行走,大口呼吸著新鮮的空氣,洗心洗肺,感覺著親近自然的樂趣。
中午一點多,我們回到了高家台,午飯是雞蛋素鹵撈麵條,飯後收拾行囊,開始了返程,回來的路上車裡一片安靜,疲憊的“驢友”都沉浸在夢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