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寶山
河南第三高峰
全寶山坐落在秦嶺支脈熊耳山北坡——洛寧縣興華鄉的西南部,距洛陽市125公里,東西長16.8公里,南北寬約9公里,主峰海拔2130.2米,是河南第三高峰。面積為4105公頃。其森林覆蓋率為98.4%,年平均氣溫10度。
全寶山雄奇險峻,林木蔥鬱,秀麗清幽,風景如畫,奇峰,異石,曲溪,飛瀑,玉霧,地下河遍布整個林區。空氣新、鮮、清、凈,天光明、藍、潔、瑩,水色亮、透、潤、澄。景觀仙人腳,清晰可辯。據說先聖倉頡驅象龜橫跨洛河時,一腳還踏在洛河北岸的崤山,另一隻腳已落在了洛河南岸的全寶山,兩山之間各有一枚碩大的腳印。
全寶山漆林遍布,漆樹上布滿了倒“人”字形的刀痕,樹與樹之間幾乎扎滿了簡易爬梯,那是割漆工人的作品,用於上下攀援。這些為了妝扮人類生活,不惜遍體鱗傷、默默奉獻自己生命瓊漿的漆樹,始終保持著一種頑強的生命力,櫛風沐雨,生生不息。
懸頭寨,位於主峰東側,石壁如斧削,古松倒掛,紅楓葉飄,儼然一派險峰風光。
石柱嶺,位於主峰西側。三根四方形石柱,倏然從山坡上穿出,拔地而起,直指蒼天,頗為壯觀。
峰頂又稱廟頂,地勢意外平緩。南邊為一座山包,中部是一塊上百平方米的開闊地,祖師庵的三進大殿坐落於此,北邊山包上矗立一航標塔。殿宇雖年深日久,但仍氣宇非凡。庵內有碑數幢,其一為清光緒二十二年重修祖師庵及梭凹行宮而立,序載山名來由曰:“南峻北險,中勢平緩,地形酷似舢板,后音謬,故為全寶山。”外殿有爐灶廚具等物,以供登山來拜的善男信女做炊之用。殿外有一座龍王廟,火眼金睛的龍王爺曲腿盤坐於寶座之上,模樣兒頗有幾分滑稽。大殿北山凹處,還有一座奶奶廟,這是塵世間求子祈福的地方,時有幾多人等抱著希望而來,又滿懷信心而去。
全寶山峽谷幽深,谷中望山,四面壁石林立,斧劈刀削,頂天立地,把藍天擠成一條長長的細縫。谷兩邊山崖林木蔥籠,枝繁葉茂,青葛如瀑,涌瀉而下,一派生機盎然。
登上峰頂,既有“舉頭紅日近”、“一覽眾山小”的豪氣,又有“俯下指高鳥,兩耳獅子峰聞驚風”的愜意。站在峰巔俯視,茫茫林海,漫卷錦繡,天工雲錦,俏麗無比。
文獻記載明太祖朱元璋少時曾在這裡砍過柴,得帝之後又在此練過兵,其孫建文帝落難以後曾在此建廟佈道,終老林泉。因此可以說,全寶山與明政權曾結過不解之緣。
朱元璋,因八月八日所生,故小名重八。公元1328年生於淮北一個貧苦的農家,祖祖輩輩給地主當佃戶。他從小給地主家放牛,留下了許多智鬥地主的故事。十七歲那年,淮河流域連續發生旱災、蝗災和瘟疫,其父兄先後去世。母親帶他來到了全寶山北麓今興華鄉的袁凹村逃荒要飯,一夜,其母突然暴病身亡,他星夜在村前坡上挖坑葬母,恐天明后坡主追究,匆忙之間將母屍立埋坑中。(元璋得帝后,微服帶人來起埋母親,其中一精通堪輿之術者,說這裡是一處“立穴龍地”)。
葬母之後,朱元璋到全寶山西麓今下峪鄉崇陽村當長工。——日午後,財主才派人把飯送到地頭,三個長工爭著舀飯吃,不慎碰破了飯罐,湯流一地,長工們只得搶著撈豆吃。朱元璋見狀詩興大發,即興吟出一首打油詩:“打到日過午,攻破罐頭城,趕跑湯元帥,活捉豆將軍”。大家聽罷,一陣哈哈大笑。
隨後,淮北災害平息,朱元璋返回故里,在皇覺寺里當小行童,以後響應紅巾軍起義,歷經百戰,終於推翻元朝,稱帝南京。原來與他共過患難的兩個長工去找他,侍衛不讓進,他倆遂寫了一張“攻破罐頭城,活捉豆將軍”的字條,朱元璋見字,知是故友來訪,急令請人,共同歡宴數日,暢敘離別之情。臨別時,朱元璋交代說:“當年咱們上山打柴刨葯時,我就特別留意全寶山的地形,那裡是藏龍卧虎的好地方。你們回去以後,就到全寶山練兵備用。所需經費,可向當地財主們告借。”後來,全寶山操練的精銳之師,在攻打潼關、平安西域等戰鬥中,發揮了重大作用。
由於朱元璋在全寶山練兵,因而其西峰留下了演兵場、跑馬嶺、飲馬池、拴馬樁、藏兵洞等諸多遺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