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元

節日名

徠上元,拼音shàng yuán,出自《舊唐書·中宗紀》。元宵節,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一,又稱上元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時間為每年農曆正月十五

引證解釋


1.節日名。俗以農曆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也叫元宵節。
《舊唐書·中宗紀》:“﹝景龍四年﹞丙寅上元夜,帝與皇后微行觀燈。”
《水滸傳》第六六回:“次日,正是正月十五日,上元佳節,好生晴明,黃昏月上,六街三市,各處坊隅巷陌,點放花燈,大街小巷,都有社火。”
清·潘榮陛 《帝京歲時紀勝·登高》:“歲上元夜,寺僧燃燈遶塔奏樂,金光明空,樂作天上矣。”
2.古代曆法名稱之一。
徠《史記·天官書》:“其紀上元。”司馬貞索隱:“上元是古歷之名。”
《新五代史·司天考》:“布算積分,上求數千萬歲之前,必得甲子朔旦夜半冬至,而日、月、五星皆會於子,謂之上元,以為曆始。”
3.舊以六十年為一甲子,講陰陽五行的人以三個甲子共一百八十年為一周,稱其中的第一個甲子為“上元”。
4.古代神話傳說中的仙女名,即“上元夫人”。
唐·王勃《七夕賦》:“上元錦書傳寶字,王母瓊箱薦金約。”
唐·李白《古風》之四三:“西海宴王母,北宮邀上元。”
5.指上天、太空。
唐《南至日隔仗望含元殿香爐》詩:“抗殿疏元首,高高接上元。”
6.指帝王。
明·張居正《壽嚴少師三十韻》:“握斗調元化,持衡佐上元。”

節日由來


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習俗的形成有一個較長的過程,根源於民間開燈祈福的古俗。開燈祈福通常在正月十四夜便開始“試燈”,十五日夜為‘“正燈’,民間要點燈盞,又稱“送燈盞”,以進行祭神祈福活動。東漢佛教文化的傳入,對於形成元宵節習俗也有著重要的推動意義,漢明帝永平年間,漢明帝為了弘揚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宮中和寺院“燃燈表佛”。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燈的習俗隨著佛教文化影響的擴大以及後來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漸在中國擴展開來。南北朝時,元宵張燈漸成風氣。梁武帝篤信佛教,其宮中正月十五大張燈火。唐朝時,中外文化交流更為密切,佛教大興,仕官百姓普遍在正月十五這一天“燃燈供佛”,燈火遍布遍布民間。從唐代起,元宵張燈即成為法定之事。 
農曆正月十五是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元夜、燈節。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 當隨著社會和時代的變遷,元宵節的風俗習慣早已有了較大的變化,但至今仍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元宵在早期節慶形成過程之時,只稱正月十五、正月半或月望,隋以後稱元夕或元夜。唐初受了道教的影響,又稱上元,唐末才稱元宵。但自宋以後也稱燈夕。到了清朝,就另稱燈節。在國外,元宵也以The Lantern Festival而為人所知。正月十五這一天晚上,中國人素有賞花燈、吃湯圓、吃元宵、猜燈謎、放煙花等一系列傳統民俗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