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衛號戰列艦

皇家海軍中最大的、最快的戰列艦

前衛號戰列艦(HMS Vanguard)是英國建造完成的最後一艘戰列艦,也是皇家海軍中最大的、最快的戰列艦。在英王喬治五世級戰列艦開工后,英國海軍開始設計獅級戰列艦,但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尚須數年才能完工的獅級戰列艦於1940年10月停建。根據戰時應急計劃,英國海軍採納安裝4座雙聯裝15英寸口徑主炮炮塔(1924年勇敢級輕型戰列巡洋艦改裝成航空母艦后拆下的庫存物資)的方案。針對英王喬治五世級適航性能不足的缺陷,前衛號改良艦型設計,提高艦艏干舷,使航海性能十分優良,並改進水密隔艙結構的設計。裝備比較完備雷達火控系統。

然而,因為是急造方案;英國皇家海軍並未替新戰列艦開發主炮,因此前衛號只能沿用舊船的艦炮,其八門主炮來自於以下各艦:光輝上轉到厭戰上的一門炮後來被卸掉,經過整修后裝在了前衛上,另兩門來自於伊麗莎白女王號,還有兩門來自於戰列艦拉米利斯,還有一門來自於君權號,一門來自於決心號,最後一門來自於淺水重炮艦黑暗界號,這導致前衛級火力遠遜於其他國家的后條約戰列艦,甚至不及其前兩級戰列艦(納爾遜級戰列艦喬治五世國王級戰列艦)的火力。

前衛號於1941年10月開工,1946年服役,1949年改為訓練艦,並一度作為皇室郵船,1954年退役。於1960年拆毀。

設計背景


雖然在倫敦海軍條約失效進入無條約時代后,英國皇家海軍制定了新標準艦隊計劃,預計將讓艦隊戰列艦總數擴增至20艘。然而世局的詭譎卻超乎建造計劃的想像;1939年,當時的歐陸局勢詭譎,各國均積極整建軍備。英軍在戰列艦整建上卻面臨困境,不只有服役中的戰列艦艦齡老化、很快面臨大批退役或者大修;相較於德國、日本的新戰列艦,即使是新造的喬治五世級單艦戰力上仍有段落差。至於設計來應對此局面的獅級戰列艦在1939年才動工,完工得等到1943年,這讓英軍試圖謀求更速成的戰力形成途徑。
興建戰列艦的時間消耗,多被特製生產的裝甲帶與主炮等大型機件給制約,時任英國海軍建設局長的斯坦利爵士因此提議,利用已經改裝為航空母艦的勇敢級大型輕巡洋艦勇敢號、光榮號拆下的主炮塔及為伊麗莎白級、R級儲備的381mm/42倍口徑主炮為基礎研發新一級主力艦。這位局長在建議理由中提到,影響主力艦進度的兩大因素:動力和火力中,動力可以運用下訂製造中的獅級戰列艦主機,而當時歐洲主流艦炮仍然是15英寸(381mm),因此仍然採用15/381口徑主炮在火力上並不落後。如果這個計劃得以實施,1940年開工的新艦最晚可在1943年初完工,遠早於43年末、甚至44年才完工的獅級,而伊麗莎白女王號和君權號在規定中會在1942年退役,第二艘該級艦屆時可以採用它們的炮塔。海軍部在審核時考慮到,由於英日同盟的結束,與更多價值觀和共同利益的美國同盟在將來——主要是40年代時——可能面對的美日衝突極易影響到自身的遠東利益,此時有“東方直布羅陀”之稱的新加坡正在建設;澳大利亞自治領的安全同時也要考慮。
基於上述原因,海軍參謀部接受該建議並很快制定了設計要求:
裝備4座8門15英寸主炮和8座16門5.25英寸兩用副炮,8座8聯“砰砰”炮;
速度達到27節以上;
防禦力與喬治五世級相當;
可以順利使用蘇伊士運河。
1939年7月,新艦基本設計確定,代號為15號,孿生出A、B、C三個子項,區別在於速度。最終選定的是較為中肯的C案,這個方案建立在設計完成的動力系統上,它們和方尾的搭配可以使速度達到29.75節,主裝甲為強於喬治五世級的373.6mm。然而,不久后爆發的二戰中斷了設計工作,獅級首批(獅、蠻勇)因戰爭需求被暫停直至取消,但15號方案因迫切的遠東局勢得以繼續,改進后成為15D型。1940年2月提出的改進案增加了副炮防禦,經過改良的裝甲設計可防禦500磅半穿甲彈炸彈產生的破片,增加的重量則由削減主裝甲帶厚度彌補,因此該案的主裝甲帶略減了0.5英寸(12.7毫米);此外還採用了新式對空武器——四座UP炮來替代一部分乒乓炮來加強對空防禦。
1940年5月,該方案被正式通過,定名為前衛級。這個計劃恰到好處基本設定、低投入和短工時引起了時任海軍大臣的溫斯頓·丘吉爾的巨大興趣,像他早年的追求一樣,這個擁有快速優點的新計劃被他熱情稱呼為“戰列巡洋艦”。議會也對此類節省經費的強大主力艦投以極高讚譽。相關的細部設計仍持續進行,然而增加的要求讓前衛級的噸位持續增加,使吃水超過蘇伊士運河的10.4米,於是設計單位只好繼續削減主裝甲解套,這次則削減了1英寸。但前衛號的減重計劃又繼續遇上難題——為了降低吃水,只好增加船隻寬度分散配重,雖然只增加了0.76米,但這會超過普利茅斯與羅賽斯港的碼頭寬度,影響碼頭調度運作。不過這次設計單位便不再妥協,因為海軍本部通過了“1940年戰爭緊急生產計劃”(1940 Emergency War Programme),前衛號必須在1940年3月14日前下訂建造,雖然要到10天後造艦承包商約翰布朗造船公司才從海軍那邊得到造艦圖紙。
然而,不知道是英國人不清楚還是有意為之,當時歐洲新銳主力艦——俾斯麥級戰列艦、維托里奧·維內托級戰列艦黎賽留級戰列艦——儘管裝備的都是15英寸級別主炮,但在同等距離上的侵徹力都已遠遠超越英國舊式381mm/42炮;即是說,儘管前衛級採用了大量新技術,但就主力艦身份而言,它自其襁褓之日開始就已經大為落後了。
前衛號戰列艦
前衛號戰列艦

軍艦設計


主炮

前衛號的主炮與炮塔是由舊艦上移植;但英軍仍在炮身結構以外的層面修改設計,提升性能,改良后的主炮稱為Mark 1/N RP12。雖然炮體結構相同,但是在前衛號上更換新型炮架、改良上彈結構、彈藥庫設計;主炮的最大仰角提高到30度,射速達每分鐘2發,可再裝填角度為俯角4.5度至仰角20度間。為了提高仰角,舊炮塔阻礙到炮體高仰角運動的一部分結構遭切除,導致一般水平狀態時會有部分主炮外露,這部分由帆布遮蓋。
同時,英國皇家海軍記取了納爾遜級戰列艦與喬治五世級的主炮都有炮彈過輕,結果滿足了射程卻犧牲掉精度的教訓,因此設計了新型穿甲彈。穿甲彈重量879公斤,超越納爾遜級主炮的871公斤,比喬治五世級使用的721公斤重穿甲彈更是重上許多;搭配新開發的發射葯,Mark 1/N RP12艦炮最大射程增加到33380米,貫穿力最佳表現是在距離19840米時能貫穿305毫米的垂直裝甲、距離29720米的長距離炮擊時仍有可貫穿152毫米水平裝甲的性能。二戰時長距離偵搜技術成熟,戰場環境想定基本上都是以長距離炮戰為主,在遠距離射擊上,近代化后的15吋炮戰力上是優於條約戰列艦,面對假想敵俾斯麥級戰列艦如果在策略運用正確的狀況下其火力並未完全居劣。

後世評價


雖然前衛號的火力被後世詬病為“在新戰列艦上裝老奶奶的假牙”,然而其建造背景已無任何海軍條約限制,因此在技術的使用上是集合了英國從一戰以來的造艦工藝之大成,無論是裝甲帶的配置還是艦身設計有其獨到之處。在二戰後前衛號與美國海軍進行協同演習時(1952年北約的 Mainbrace演習)曾遭遇過惡劣海象,在北大西洋的涌浪下前衛號的主炮塔並未遭受海浪濺濕,相對於噸位差別不大的依阿華級戰列艦在艦身穩定上仍不如前衛號穩定,在設計上堪稱英國海軍史上最優秀的戰列艦。同時,其主要防空火力:5.25英寸高平兩用炮和40毫米博福斯炮皆有雷達指引,在防空能力上不輸依阿華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