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內托級戰列艦
20世紀3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義大利建造的一型戰列艦
維內托級戰列艦(英文:Vittorio Veneto class battleship,全稱:維托里奧·維內托級戰列艦),是20世紀3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義大利建造的一型戰列艦。該級艦又稱為利托里奧級戰列艦(英文:Littorio class battleship,因為該級艦一二號艦同日下水)。
維內托級戰列艦滿載排水量45000噸,採用適航性較好的長艏樓、球鼻艏、巡洋艦艉構型,裝備三座三聯裝381毫米口徑主炮(前二后一)、四座三聯裝152毫米副炮和十二座90毫米單管高炮。防護裝甲為帶延伸結構的盒型裝甲艙和“普列賽”防魚雷系統,裝甲防禦和水下防禦體系完全獨立,在設計上前衛且符合義大利海軍特點和需求。
維內托級戰列艦首批建造兩艘,1937年法意英關係緊張后,義大利決定追加兩艘改進型羅馬號和帝國號。1934年前兩艦開工,1940年竣工。1938年羅馬號開工,1942年竣工。四號艦帝國號1938年開工,最後未完工。前兩艦成軍服役不久后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兩艦參與了馬塔潘角海戰、第一、二次錫爾特灣海戰等地中海戰事,戰爭末期義大利資源缺乏兩艦轉而留港充當防空平台,在戰爭中受到一定損傷后均保存到戰後才拆解。
根據1922年在華盛頓簽署的《限制和削減海軍軍備條約》,義大利獲得了177800總噸戰列艦的份額。雖然總噸位只有英美的1/3,可義大利人全部的新式無畏艦加在一起也達不到這個數字。最後意海軍決定保留182800總噸的戰列艦兵力,其中包括6艘無畏艦和4艘老式的前無畏艦:
“安德烈亞·多里亞”級 | “安德烈亞·多里亞”號 (Andrea Doria) | 卡約·杜伊利奧”號 | ||
“加富爾公爵”級 | “加富爾公爵”號 (Contedi Cavour) | “朱利奧·凱撒”號 (GiulioCesare) | “萊昂那多·達芬奇”號 (LeonardoDaVinci) | |
“阿里蓋里·但丁”級 | “但丁”號 (Dante Alighieri) | |||
“埃琳娜女王”級 | “埃琳娜女王”號 (Regina Elena) | “維多里奧·埃曼紐爾”號 (VittorioEmanuele) | “那不勒斯”號 (Napoli) | “羅馬”號 (Roma) |
其中,“達芬奇”號於1916年8月2日發生彈藥庫爆炸事故,艦體已經報廢。
擴建計劃
維內托級戰列艦兩視線圖
但是把持華盛頓會議的英美日三大海軍強國自己建造了7艘16英寸主炮戰列艦,卻堅決要求義大利和法國停止一切新戰列艦的工程。義大利政府雖然感到憤怒,卻也無可奈何:糟糕的國內財政收入根本無法保證完成“卡拉斯里奧”級戰列艦。相對的,法國的經濟情況實際上也不允許繼續建造“諾曼底”(Normandy)級戰列艦。作為補償,《華盛頓條約》允許義大利和法國在1927、1929、1931年間建造新的主力艦,但主炮口徑不允許超過406毫米,單艦排水量最大35560噸,在新舊戰列艦總噸位不超過177800噸的情況下不限制建造數量。
初期設計
維內托級戰列艦
標準排水量:23369噸,長195米,寬29米,吃水8米;3座三聯裝381毫米主炮塔,4座雙聯裝152毫米副炮塔,6座雙聯裝100毫米高射炮和2架水上飛機;航速28-29節。
義大利維內托號戰列艦
1930年的倫敦限制海軍軍備會議沒有打破未來戰列艦的模式,英國人提出的將戰列艦限制在25000噸和305毫米主炮的建議遭到了與會各方的一致反對。雖然義大利海軍在一戰中與法國海軍並肩作戰,但其一直執行著與法國海軍在地中海保持均衡的海洋戰略。義大利決定放棄建造袖珍戰列艦的任何念頭,因為他們很明白世界海軍格局不可能由他們來決定,只有其他國家也建造類似的軍艦,義大利的袖珍戰列艦隊才可能成為可以與別國海軍抗衡的有效力量。但是等到1932年,德國和高盧人法國先後開禁。德國下水了3艘裝備兩座三聯裝283毫米主炮的“德意志”級袖珍戰列艦(Deutschland),法國開工了2艘更強的敦刻爾克級戰列艦(Dunkerque),它們裝備了2座四聯裝330毫米主炮塔,航速可達30節。這樣,即使義大利海軍將老式的“加富爾”和“杜利奧”級徹底翻新改進,也未必是法國人的對手。
德國袖珍戰列艦
維內托級戰列艦
義大利海軍馬上行動起來,熱那亞的安莎爾多公 司(Ansaldo)應約重新設計了一型袖珍戰列艦--18000噸的770型,該艦的設計標準排水量和正常排水量分別為18289和19500噸,長185米、寬26.25米、吃水7.65米、型深13.3米。本來意海軍要求新艦的火力必須超過“敦克爾刻”,應安裝8門343毫米炮。但是18000噸的排水量無論如何也無法安裝如此的重裝備。不過義大利人也有自己的優勢,他們在設計建造無畏艦時,已經積累了相當多關於三聯裝炮塔的技術經驗。安莎爾多就勢其準備了2座三聯裝343毫米主炮,艏艉各一座,射界範圍很大,達300度。副炮是4座雙聯裝152毫米炮,是當時意海軍認為的打擊敵驅逐艦的最理想武器。為了避免主炮和副炮炮口衝擊波的影響,6座100毫米雙聯高射炮集中布置在舯部上層建築兩側。設計師們還準備在主副炮之間安裝六聯裝 37毫米高射機關炮,以加強防空火力(不過直到義大利投降,六聯裝機關炮也沒有設計定型)。由於770型甲板空間有限,只能將魚雷管布置在水下,其中艦首6具艦尾4具,發射口位置在深水吃水線上緣。後部魚雷操作艙僅有25毫米厚裝甲板保護,前部魚雷艙則沒有任何裝甲防護。中部上層建築兩側設有機庫,有2具迴旋彈射器並可以攜帶4架水上飛機。
多重方案
維內托級戰列艦2號艦
維內托號戰列艦巡航
技術更新
維內托級戰列艦
新式戰列艦的全部設計工作由義大利海軍工程監察長烏蒙貝托·普列賽(Umberto Pugliese)總負責。1934年初,已經有幾個不同的艦體設計入圍,並在拉斯佩齊亞研究基地里進行了模型對比試驗,其中包括:海軍工程處2月份設計的54265號方案,排水量37000噸;研究基地自己設計的方案,排水量35900噸;B191、B192和B193(B194的初步設計)方案,40000噸,航速34節;的里雅斯特(Trieste)的亞德里亞海聯合造船廠(Cantieri Riunitidell' Adriatico)和安莎爾多聯合設計的B194號,排水量36363~48000噸。由於新艦的排水量比義大利以前建造的最大軍艦都要大50%,對缺乏經驗的義大利設計隊伍來講不能不說是個極大的考驗。但是由於沒有太多老舊思想的桎梏,義大利工程師們到最後反而設計出了一型在不少方面具有開創意義的戰列艦。1935年6月21日,“維托里奧·維內托”級(Vittorio Veneto)戰列艦的全部設計及工程完成,並報海軍工程處審查存檔備案。當該級前兩艘艦維內托號和利托里奧號在建時,義大利海軍認為還不具備足夠的力量對抗英、法海軍在地中海的聯盟。因此決定,再建造兩艘維內托級戰列艦的改進型:羅馬號(Roma)、帝國號(Impero、因佩羅)。
維內托級戰列艦2號艦
1934年10月28日,首艦“維內托”號在亞德里亞海聯合造船廠開工,1937年7月25日,“維內托”號艦殼下水,1940年4月28日,“維內托”號竣工。她成為自1916年以來,義大利建成的第1艘戰列艦。1940年5月1日,“維內托”號正式加入義大利海軍現役。此時距義大利正式加入戰爭只有40天的時間。
1934年10月28日,該級2號艦“利托里奧”號在安莎爾多位於熱那亞的船廠開工,1937年8月22日,“利托里奧”號下水,並於1940年5月6日竣工。1940年6月24日,“利托里奧”號正式加入義大利海軍戰鬥序列,她被編入駐泊塔蘭托港的第一分隊,並成為卡羅·伯剛明尼上將(Carlo Bergamini)的旗艦。
1938年該級3號艦“羅馬”號開工,1942年6月竣工。
1938年該級4號艦“帝國”號開工,最後未完工。
艦型結構
維內托級戰列艦3D模擬圖
“維內托”級戰列艦水線以下的“皮里埃維”式水下防禦系統是圓筒結構,筒的內徑3.8米,外徑7.2米,內筒內是空的,外側可裝載燃料等液體物資。在近“皮里埃維”式水下防禦結構的內側和船體中心線處設有縱艙壁,縱艙壁將機艙區域分為左右兩個部分。機艙區域由4個機艙室、8個鍋爐艙室組成,機艙區域及主炮塔下的船底則採用三層底結構。在三層底內的船底中心布置電纜管道。在1號主炮塔的前部及3號主炮塔的後部船底布置有應急柴油機發電機艙室。前部桅杆為圓桿式,後部桅杆系在塔狀結構底座上安裝圓桿。該艦前後2個煙囪布置得比較接近,其間安裝了射擊指揮儀,“卡約·杜里奧”級在進行改裝時也採取了這一方案。
裝甲防護
維內托級戰列艦3D模擬圖
“維內托”級艦,舷側水線部的裝甲帶成8度角安裝,厚度為250毫米板或280毫米板與70毫米板或10毫米板形成組合裝甲板,最厚處組合裝甲達360毫米。甲板防禦上,上甲板厚度36毫米+9毫米、2號甲板12毫米、3號甲板100毫米+12毫米。主炮塔裝甲由前面裝甲380毫米、前部側面200毫米,炮塔頂棚為200毫米板組成。炮塔座板厚度在350~280毫米之間。指揮台前部頂棚為120+10毫米;側面水平甲板為250-90毫米+25毫米或10毫米的組合板。
維內托級戰列艦機艙內景
“維內托”級艦的重量分佈情況是船殼重量10569噸、防護裝甲13545噸、武器裝備6569噸。全艦總計30683噸。
“維內托”級是的一型設計航速31節的戰列艦。由於義大利海軍認為其只在地中海活動,對續航力沒有太高的要求,因此設計師們為“維內托”級準備了比較強大的動力裝置,而未重視油耗量過高的問題。
維內托級戰列艦3號艦
和其他國家的戰列艦相比,“維內托”級的續航力明顯偏小,不同航速下的設計續航力分別是4580海里/16節、3920海里/20節和1770海里/30節。實際續航力為“維內托”4700海里/14節、3900海里/20節,“利托里奧”4870海里/14節、4050海里/20節。
維內托級戰列艦3號艦
有一枚布置在艏艉線上的主舵和兩枚布置在尾部側舷的輔舵,均為半懸掛平衡式。由於主輔舵間距很大,彼此不會幹擾。實戰證明,當主舵不能操作時,輔舵仍然可以滿足操艦要求。而且由於輔舵正好處於側舷螺旋槳排出流的中心,舵面流速很大,效率較高,舵設備總體設計很成功。但是主輔舵機艙過大的間隔卻在裝甲防護上造成了一些麻煩。
“維內托”的動力系統艙室(不包括應急發電機)的內部總空間8861立方米,總功率134900馬力,功率密度15.22馬力/立方米,在世界各國新式戰列艦中處於較高水平。
維內托級戰列艦主炮
主炮
“維內托”級安裝了3座三聯裝381毫米口徑主炮,計劃之初設想的406毫米口徑主炮方案因製造難度太大不得不放棄。安莎爾多1934型381毫米口徑主炮炮身為活動身管結構,從內到外為整體式內膛身管,炮口處有一個外徑為610毫米的緊口箍結構。炮尾用連接環安裝到身管上。每座炮塔備彈222發,其中穿甲彈195發,榴彈57發。
381毫米口徑主炮火炮炮身全重102.4噸,全長19781毫米,身管長19050毫米/L50,線膛部分長15850毫米,葯室長3071毫米、容積456.216公升。火炮正常使用膛壓320兆帕,穿甲彈初速850-870米/秒。從炮口侵徹威力來看,義大利的381毫米火炮的威力僅次於日本的94式460毫米炮和美國的MK7型406毫米/L50炮。不過由於發射葯對身管的燒蝕非常嚴重,其內膛的使用壽命僅為110~130發,約為世界同類艦炮的一半左右。最大射程42800米。
381毫米三聯裝炮塔全重1595噸,圈座直徑11.896米,基座外徑13.19米。炮塔內部進行了隔艙化設計,前部的戰鬥室由2道防破片防火裝甲縱隔板分割成3個獨立的部分,尾艙里的指揮室用1道橫隔板與戰鬥室隔開,提高了炮塔整體的生命力。
彈藥庫
主炮炮塔下面是彈藥庫,“維內托”級的彈藥庫布置彈丸庫在下,火藥庫在上(與其他大多數戰列艦正好相反)。每門炮有一套二級揚彈機構,彈丸首先經由下層的豎直揚彈機內提升到火藥庫平台,然後在和藥包一起推入上部揚彈機的供彈筐內。火炮固定在+15度仰角實施裝填,裝填速度1.3發/分,配用電擊-機械撞擊兩用底火,每座炮塔由1台450千瓦柴油發動機組單獨供電,但炮塔的電氣系統仍併入全艦整體電網,這樣一旦對口供電發電機出現故障,仍然可以保證炮塔的正常工作。
副炮
維內托級戰列艦艦橋3D模擬圖
安莎爾多型炮身全重8.9噸,全長8840毫米/L58,身管長8382毫米/L55,線膛部分長7300.5毫米/L47.9;葯室長1005毫米,容積25.19公升。炮身由內膛身管、包覆在外層的等長增強管、活動被筒和手動開關的立楔式炮尾組成。
奧托1936型炮的錐形增強層更厚,有制動襯套和加強前斜肩,炮身全重12.7噸;40根等齊右旋膛線、纏距30倍徑。穿甲彈重50公斤、初速910米/秒,榴彈44.4公斤,初速945米/秒。16.35公斤硝酸甘油-硝化纖維素髮射葯,使用膛壓327兆帕,火炮在45度仰角時的最大射程25740米。
三聯裝炮塔全重135.4噸,炮塔圈座直徑6米,基座外徑7米。高低射界-5~+45度,各炮有獨立的電動裝填機,火炮在20度仰角下實施裝填,射速4發/分。
高射炮
“維內托”級裝備12座安莎爾多1938型和奧托1939型90毫米單管高射炮。安莎爾多最初設計的樣炮身管長48倍徑,定型時改為50倍徑。炮身為單筒自緊身管,半自動立楔式炮閂用螺紋炮尾環安裝到身管上,炮身全重1.21噸。定裝彈全重18公斤,初速860米/秒,最大射程16000米,最大射高10800米。火炮高低射界+75~-3度,正常情況下由射擊指揮儀遙控射擊,也可以手動操炮。由炮塔下方的2馬力電動裝填機自動供彈,裝填速度12、16或30/發分可調。穩定托彈盤上布置有90發備發彈。該艦的90毫米口徑高射炮是安裝在穩定炮架上的。熱那亞的聖喬爾喬(SanGiorgio)公司設計生產了全套穩定系統,這樣軍艦即使是在迴轉中也能保證高射炮的有效射擊。
機關炮
“維內托”級的近距防空火力配置體系由37毫米機關炮、20毫米機關炮和8毫米高射機槍組成,均由布萊達(Breda)公司生產,其中1935型機炮有穩定炮架。“維內托”號和“利托里奧”號服役時裝備了8座雙聯裝1938型和4門單管1939型37炮(布置在艦首甲板上),以及12座雙聯1935型20毫米機關炮和6挺8毫米機槍,1942年進行改裝后兩艦一共在2號主炮兩側及兩座前副炮塔頂部加裝了4座20毫米雙聯機關炮。同其他國家的戰列艦相比,“維內托”的防空炮數量明顯偏少。而且“維內托”的機關炮沒有指揮儀,只能依靠炮手手動目視瞄準射擊,對高速目標的毀傷概率很差。
艦載飛機
“維內托”級的艦尾布置有1台彈射器,最多可以搭載3架水上飛機,但沒有機庫設施。這樣對飛機的貯存保養都是不利的,而且尾主炮的炮口焰也很容易破壞嬌貴的飛機。
維內托級戰列艦3D模擬圖
義大利1935年開始研究雷達,起步時間並不晚。70厘米樣機的試驗結果最令人振奮,它可以發現12000米距離上的水面目標和30000米距離上的飛機。但不知何故,該雷達研製成功后卻遲遲未能定型投產。直到1941年3月28日夜,義大利人為自己的遲鈍付出了沉重代價(3艘重巡洋艦被裝備雷達的英國戰列艦在近距離擊沉)以後,他們才慌忙把提貝托的雷達裝到“漂亮”號(Carini)魚雷艇上進行實用性測試。後來雷達獲得了EC-3的正式編號(EC為通訊研究所的縮寫),“貓頭鷹”(Gufo)的綽號表明義大利海軍期待著它能在夜間發現狡猾的敵人。1942年9~10月間,“利托里奧”號當仁不讓成為第1艘安裝“貓頭鷹”雷達的義大利軍艦。隨後“維內托”和“羅馬”號也先後安裝了EC-3雷達。由於在技術方面的諸多缺陷,義大利電子工業沒有完成預定的50台生產任務,除3艘“維內托”級以外,只有9艘其他義大利艦艇裝備了“貓頭鷹”雷達。無奈之下,義大利只好從德國進口了7台雷達,大部分是Fu MG24/40G型,它的性能比“貓頭鷹”穩定的多,但是同樣不能用來進行射擊指揮。
“維內托”級火力系統的威力是很強大的,但是由於缺乏雷達,從而不具備有效的夜戰能力。90毫米高射炮性能先進,但因為存在的技術缺陷和沒有雷達指揮的緣故,沒有在戰鬥中發揮出應有的效能。
維內托級戰列艦參考數據:
基本參數 | |
艦長 | 237.7米(改進型240.7米),水線232.4米; |
艦寬 | 32.9米; |
吃水 | 9.6-10.4米 |
排水量 | 標準排水量41,167噸(改進型41,650噸);滿載排水量45,752噸(改進型46,215噸) |
航速 | 30節; |
續航力 | 4700海里/14節,3900海里/20節 |
動力裝置 | 8台鍋爐,4台蒸汽輪機,主機輸出功率130,000馬力(最大140,000馬力),4軸推進; |
武備裝備 | |
主炮 | 三座三聯裝15英寸/50倍口徑主炮; |
副炮 | 四座三聯裝6英寸/55倍口徑副炮; |
高射炮 | 12門90毫米高射炮,20門雙聯裝37毫米高射炮,24門雙聯裝20毫米高射炮。 1942年增加8門雙聯裝20毫米高射炮 |
裝甲防護 | |
各部位裝甲 | 主裝甲帶360毫米(最大);甲板219毫米(最大);主炮塔正面380毫米,頂部200毫米,炮座350~280毫米;副炮塔正面280毫米,頂部150~105毫米;司令塔200~260毫米;水下防雷系統可抵禦350公斤TNT炸藥當量。裝甲總重13,545噸 |
艦載飛機 | 3架飛機和1台彈射器,原為3架Ro.43型水上飛機,后其中2架換裝Reggiane Re2000型 |
艦員 | 編製1920人,其中軍官120人。 |
維內托級戰列艦各艦概況:
艦名 | 開工日期 | 下水日期 | 竣工日期 | 服役日期 | 備註 |
維托里奧·維內托號 | 1934年10月28日 | 1937年7月25日 | 1940年4月28日 | 1940年5月1日 | |
利托里奧號 | 1934年10月28日 | 1937年8月22日 | 1940年5月6日 | 1940年6月24日 | |
羅馬號 | 1938年 | 1942年6月 | |||
帝國號 | 1938年 | 未完工 |
維內托級戰列艦兩視線圖
“維內托”號(VittorioVeneto)在1941年3月馬塔潘角海戰中,被一枚空投魚雷命中舷側,導致進水4000噸。1942年之後由於燃油危機,維內托號及其姊妹艦一直呆在拉斯佩齊亞直到義大利投降。
該級2號艦“利托里奧”號(Littorio)在英軍空襲塔蘭托時被三條魚雷命中,入塢修理至1941年3月。義大利投降以後2號艦改名為“義大利”號。1943年9月9日駛往盟軍控制的馬爾他,至撒丁島附近海域時,被德國空軍使用無線電控制的制導炸彈重創。同行的該級3號艦“羅馬”號(1942年6月完工)被兩顆無線電制導炸彈命中,彈藥庫發生爆炸,艦體斷裂沉沒。
該級4號艦“帝國”號尚未完工,義大利投降后,落入德軍之手被當作靶艦擊沉。
其他倖存的維內托級戰列艦在戰爭結束后被陸續解體拆毀。
維內托級戰列艦3D模擬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