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5條詞條名為物競天擇的結果 展開
物競天擇
漢語成語
物競天擇,漢語成語,拼音是wù jìng tiān zé,原指生物進化的一般規律,后也用於人類社會的發展。出自《新中國未來記》。
達爾文
以下結果由漢典提供詞典解釋
物競天擇(wù jìng tiān zé)
【解釋】:物競:生物的生存競爭;天擇:自然選擇。生物相互競爭,能適應者生存下來。原指生物進化的一般規律,后也用於人類社會的發展。
【出自】:清朝末年,甲午海戰的慘敗,再次將中華民族推到了危亡的關頭。此時,嚴復翻譯了英國生物學家赫胥黎的《天演論》,宣傳了“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觀點,並於1897年12月在天津出版的《國聞彙編》刊出
【原理】:生物在鬥爭中往往會得到記憶,這些記憶積累到一定值是就會稱謂一種新的非可見,非可觸摸,一般者可想象的到的一個物質:經驗。在經驗中學習技能,在經驗和實踐當作獲得技巧,獲得技能后要靈活的運用。就這樣,生物通過這樣的方式衍生下去。在衍生的過程中會繁殖,如果上一代有基因或DNA的扭變或變異等,後者就會出現變異者或進化等。生物就是通過去探索、去實踐,然後獲得基因的扭變,從而獲得進化,最終勝者一方會獲得歸屬權,生物就是這樣子來進化過來的。
學術提出者達爾文
物競者,物爭自存也。天擇者存其宜種也。意謂民物於世樊然並生,同食天地自然之利矣。然與接為構民物,各爭有以自有。其始也種與種爭,弱者常為強肉,愚者常智者役。及其有以自存而遺種也,則必強忍魁傑,矯健巧慧,而與其一時之天時地利人事最其相宜者也。
達爾文以“天擇”釋生物天演之道。意指生物因境遇使然,變異不止,適者數增,不適者減。
成語解釋 物競:生物的生存競爭;天擇:自然選擇。生物相互競爭,能適應者生存下來。原指生物進化的一般規律,后也用於人類社會的發展。
【近義詞】適者生存
出處:清·梁啟超《新中國未來記》第三回:“因為物競天擇的公理,必要順應著那時勢的,才能夠生存。”
適者生存
生物在不同和困難的環境中可以有出奇的表現以致生存,是生物界不斷見到的奇觀。在美國死谷(Death V-alley)的鹽湖裡,那裡的水可以瞎眼傷皮,但是其中卻滋生了小蟲。在德州墨黑的山洞裡(Carlsbad Cavern)有一種瞎眼的小魚可以生存著。在南非酷熱的沙漠里,有無數的小生物生存在其中,他們的水份全靠黃昏的露水。這些生物生存的本能和力量叫人驚嘆不已。
進化論告訴我們這就是進化的證明了:特別的環境逼使這些生物突變出特別的技能,可以適應惡劣的環境,那些不能適應惡劣環境的生物就被淘汰了,但是關鍵在這些本能到底是新產生的,還是本來就有的潛能?
在書本里討論不少的一類生物,可能就是英國的灰蛾(Peppered Moth)了。在英倫工業革命以前,一般的樹木,如白楊類,顏色比較清白,這種飛蛾的顏色也趨向灰白色。工業革命以後,空氣污染,樹皮變黑,飛蛾的顏色也跟著變成黑色了,生物界稱之為保護色。進化論指出這是生物適應環境,進化出新的特徵的證據。
其實在仔細地研究觀察下,發現工業革命前,飛蛾早已有白的也有黑的,只不過在灰白的樹皮上,黑蛾比較容易被飛鳥吃掉,以致白蛾的數目相形下較多。工業革命之後,樹皮黑了,白蛾就比較容易被吃掉,結果黑蛾的數目便佔了大多數。無論如何,飛蛾總算可以留種了。到底有什麼新的變化沒有?況且,如今發現,當倫敦的空氣因為環保而乾淨之後,樹皮恢復灰白色,白蛾的數目又再增加了,證明黑白兩色本是灰蛾的潛能,好叫它在不同的環境中,無論如何總可保留余種。
物競天擇
生物界給我們見到的是否如進化論所說的互相爭競,還是互相幫助呢?其實一個簡單的例子就是動物和植物的呼吸。動物吸進氧氣呼出二氧化碳;植物吸進二氧化碳,呼出氧氣,正是互相幫助。
這樣“天擇”是什麼呢?按照進化論,“天擇”應該有創造性,故能生存。事實上,我們在前一章已經指出所有的突變,沒有發現一個是好的,突變過的生物只有比較不能生存。我們剛才也指出,會適應環境的本能只是原先有的潛能(基因庫,基因庫Genetic Pool)的表達,並非新變出來的。這樣,現實世界里的天擇只是把突變過的生物淘汰掉了,或者在不同的環境中使用一向沒有表達的潛能來保存余種。
野生動物家近年才悟出這原則。有一個時期,培殖群隊動物(Herds)如斑馬、羚羊、鹿等的原則,是使它們與天然捕獲者(Natural Predators)隔離,即與獅、豹之類隔離。誰知後來發現反而叫群隊的整體之健康衰退,原因是傷殘、病患、以及畸形的動物增加了。與天然捕獲者接觸卻把畸形的動物淘汰了,得以保存本來群隊品種的優秀。明顯“天擇”是有維持、保護原本之品種的功用,並不是創造新的優秀品種。
有一群準備吃樹葉的長頸鹿,開始時,每隻長頸鹿都能吃到樹葉。可是後來,較矮的樹葉被吃完了。這時,那些脖子比較長的長頸鹿就因能吃到樹葉兒活下來了。這就是達爾文所說的適者生存。
網路戰爭-《金融時報》
《金融時報》的全球500強企業排行榜是達爾文進化論在資本主義社會中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真實寫照。企業就如同自然界中生長的物種,一旦發現適合自己興旺發展的特定環境,它們自然就會生生繁衍,直至受到資源稀缺或者天敵的威脅而無法繼續增長其數量為止。
物種數量的增長將不可避免地引發生存競爭,而競爭是無情、冷酷、利己和嚴峻的。在達爾文的自然世界中,會經常看到增長、競爭、稀缺資源、創新、差異化以及追逐個人利益等現象。對於想要了解企業管理秘訣的人來說,應先從理解和掌握這些觀念著手。
泡沫迅速增長,並最終破滅,這是各種投資熱潮中不變的主題,例如鬱金香熱、運河熱、鐵路熱,以及網際網路投資熱等。在一個人人熱切期盼更多年終獎金的時代,“
利己主義”毫無疑問是不會消亡的,而且會繼續大行其道。在金融服務業、電子行業和飲料行業中,產品差異化是推動企業發展的競爭手段。《金融時報》的很多文章都討論過企業生存或成功、倒閉或失敗的原因,從中可以讀到一樣不變的主題,那就是獲取與保留稀缺資源和高級管理人才。
持續改進和達爾文撰寫自然選擇論文時的研究課題異曲同工,因為自然選擇就是“時刻觀察世界各個角落的每一個變化(哪怕是最細微的變化),並在拋棄不利變化的同時保持和積累有利變化的過程”。
達爾文的進化論認為,競爭最激烈的地方也是進化最快的地方,和關於全球競爭的決定性因素——全球化、准入壁壘、行業整合、供應鏈管理優勢等的爭論有著非常相似的地方。
網路化經濟時代,帶給我們的啟示能比自然界帶來的更大。常用“競合”(co-opetition)一詞來描述與競爭對手合作而創造價值的戰略,在電信和醫療等領域這一戰略更為常見。這個所謂“競合”的理念也是從自然界的行為模式中脫胎而來的。
清·梁啟超《新中國未來記》第三回:“因為物競天擇的公理,必要順應著那時勢的,才能夠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