龜甲牡丹

仙人掌科岩牡丹屬植物

龜甲牡丹為仙人掌科岩牡丹屬多年生草本植物,植物矮小,單生或叢生。為岩牡丹的同屬常見種,球體灰綠色,疣狀突起呈闊三角形,其表面有縱橫交錯的龜裂紋,形似“龜甲”,故稱龜甲牡丹。球頂端中央開花,花粉紅色,外形奇特,開花美麗,適合室內盆栽觀賞。

形態特徵


多肉植物龜甲牡丹
多肉植物龜甲牡丹
球狀植株單生或叢生,呈墊狀生長,單個球體直徑10厘米至15厘米,頂部扁平,被有濃厚的白色或黃白色絨毛。表皮具厚實而堅硬的三角形疣突,疣突表面上灰綠色,至褐綠色,皺裂成不規則的溝,正中間一條縱溝一直伸到疣的腋部,並具短綿毛。花頂生,鍾狀,粉紅色,長3.5厘米至4厘米,常數朵同時開放。

分佈範圍


中國僅有少數的植物園、科研院所等單位通過正常合法渠道進行龜甲牡丹等岩牡丹屬植物的園林引

生長環境


喜強烈充足的陽光,空氣流通的環境。

生長繁殖


龜甲牡丹等岩牡丹屬原產於美國和墨西哥氣候乾燥、土壤貧瘠的荒野地帶’受氣候及自身生長習性等因素影響,龜甲牡丹等岩牡丹屬植物生長極其緩慢,一株球體直徑在15~20cm大小的野生龜甲牡丹'至少需要生長100年,因而其自然繁殖也十分艱難,部分野生種在野外已經滅絕。主要通過播種、嫁接等方式進行人工繁殖。

種子繁殖

種子繁殖是龜甲牡丹在自然界的主要繁殖方式之一,但由於果實成熟期長,發芽困難,故發芽率十分低,且實生苗生長緩’凰人工播種可在春季3~5月份,選擇疏鬆透氣、排水良好的石灰岩砂質類土壤,發芽溫度控制在24℃左右,播種后保持土壤濕潤,一周左右即可發芽,但實生苗生長緩慢,至開花需要較長時間。

嫁接繁殖

嫁接繁殖是人工培育珍貴多肉植物品種的最主要方式之一。春季氣溫回暖后,以生長健壯的量天尺等柱狀仙人掌科植物為砧木,龜甲牡丹等岩牡丹屬植物基部萌生子球為接穗進行平接。接穗隨采隨接,嫁接室溫控制在20~30℃之間,不同地區可以根據地區差異選擇合適的嫁接季節。嫁接植株具有繁殖快、生長迅速和開花早的特點,但嫁接植株沒有肥大的肉質直根,後期容易出現營養供應不足,提前老化的現象,造成後期株老色衰,觀賞價值降低。

栽培技術


生長季節要充分澆水,但忌盆中持續積水,要純顆粒種植。冬季放在室內光線明亮處,保持盆土乾燥,能耐5℃的低溫。栽培中每3-5年都要換盆一次,以促進植株生長茂盛。盆土要求排水、透氣性良好,並含有適量石灰質的沙質土壤。由於本種具肥厚的直根,宜用較深的盆栽種。
溫度:喜溫暖,能耐5℃低溫。冬季斷水情況下,能耐0℃以下低溫。
光線:喜充足而柔和的陽光,夏季需適當遮陰室內光線明亮處。
水分:生長季節要充分澆水,但忌盆中持續積水。
土壤:在野外,所有的岩牡丹屬植物都是生長於石灰性的土壤中的。在大多數情況下,石灰質物質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鈣。但是,在有一定量的A.kotschoubeyanus生長在石灰石上的同時,也有大量的該品種是生長在石膏質土壤(主要成分是硫酸鈣)里的。石灰石碎片通常是與含有堅硬的沙質粘土、大量的礦物質及低水分的土壤混合在一起。在原生地,往往在那些有著滲水性好、易碎的多孔石灰石的地域會有大量的該屬植物出現。所以由此可推斷出,可溶性鈣及其他礦物質是岩牡丹屬植物所必不可少的營養物質。
空氣濕度:栽培場所要求空氣流通。
繁殖:可用播種法或摘取子球進行嫁接繁殖。
物種現況
龜甲牡丹生長周期較長,但是繁殖能力很強,野外有大量個體存在,數量可觀,並無瀕危一說。

主要價值


園林花卉市場難見龜甲牡丹等岩牡丹屬植物蹤影,僅在一些大型植物園及科研院所有少量引種栽培,主要以室內盆栽或溫室培植的方式用於科研、科普。
觀賞與保健作用:龜甲牡丹是仙人掌類植物中最名貴的種類之一,因形似石頭,故稱為“活的岩石”。生長極其緩慢,全株常作盆栽觀賞。

非法走私


2021年8月11日,廣西防城港邊境管理支隊峒中邊境派出所近期查獲51株龜甲牡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