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屬西印度群島
英屬西印度群島
西印度群島中原英國殖民地的總稱。歷史上包括巴哈馬群島、牙買加、徠開曼群島、特克斯和凱科斯群島,背風群島中的英屬維爾京群島、安提瓜、聖基茨、尼維斯、安圭拉、蒙特塞拉特,向風群島中的多米尼加、聖文森特、聖露西亞、格瑞那達以及巴貝多、特立尼達、多巴哥等島。面積約3.2萬平方公里。至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大部已獲獨立。
英屬西印度群島位於大西洋及其屬海墨西哥灣和加勒比海之間。從古巴島西端的聖安東尼奧角到委內瑞拉以北海面上的阿魯巴島,呈向東突出的長弧狀,伸延4700多公里。由1200多個島嶼和眾多暗礁、環礁組成,面積23.5萬平方公里。自南向北分為 小安的列斯、大安的列斯(合稱 安的列斯群島)和 巴哈馬三大組群島。主體是 大安的列斯群島,多屬大陸島,系北美洲科迪勒拉山系的延伸,弧形山脈構成各島主脊,伊斯帕尼奧拉島(又名海地島)上的杜阿爾特峰海拔3175米,為西印度群島的最高峰。小安的列斯群島大部分是多山小島,其中東部島弧以火山島為主,南部委內瑞拉以北近海諸島屬大陸島。巴哈馬群島是以海底石灰岩淺台為基礎的珊瑚島礁,地勢低平(見巴哈馬)。安的列斯群島東部地處火山、地震帶,地殼不穩定,時有活動。主要礦藏有鋁土(牙買加和海地島)、石油、天然氣和天然瀝青(特立尼達島)、鎳、鐵、鈷、鉻、錳等(古巴)。
全境介於北緯10°~27°,處東北信風帶,盛行暖濕海洋氣團,暖流繞經各島。除山地外,氣溫終年較高,年平均氣溫26℃。各島北部和東部向風坡地區,年降水量1500~2000毫米,高者達5000毫米以上,屬熱帶海洋性氣候,被覆茂密熱帶常綠雨林,多棕櫚科、樟科植物以及羅漢松、竹、木本真蕨等;西部和南部背風坡地區以及低地,年降水量500~1000毫米,屬熱帶乾濕氣候,植被類型為熱帶落葉林、稀樹草原和灌叢。 7~10月間東部和中部諸島常受颶風侵徠襲。動物種類貧乏,但多特有種屬。鳥類和爬行類分佈較廣,哺乳類動物僅有嚙齒目和蝙蝠亞目的少數種屬。
人口約 3047.5萬(1985),平均每平方公里約130人,是拉丁美洲人口最稠密的地區。但人口分布不均,大部分集中於首都或首府,以及具有天然屏障的避風海灣和港口附近。種族構成複雜。現有人口中,黑種人和黑白混血種人佔60%,白種人佔35%,亞洲人約佔5%,印第安人僅存數千人。各島居民多分別用西班牙、英、法、荷蘭等原宗主國語言。多信奉基督教和天主教。
西印度群島原住居民為印第安人,分屬阿拉瓦克、西博尼和加勒比三大部族。1492年哥倫布首航到此,誤為印度附近島嶼,后因群島位於西半球,故稱西印度群島,沿用至今。15世紀末至16世紀中葉,成為西班牙殖民者在拉丁美洲最先征服的地區。1578年巴哈馬群島又淪為英國殖民地。17世紀起,荷蘭、法國、丹麥和美國殖民者又相繼入侵。大部分島嶼受到歐美殖民大國激烈爭奪,幾經易手,為拉丁美洲政治結構最複雜、殖民統治最長久的地區。18世紀末,拉丁美洲民族解放運動興起,1804年海地成為第一個獨立國家;隨後是多明尼加和古巴;20世紀60年代以來,又有牙買加、千里達托貝哥、巴貝多、巴哈馬、格瑞那達、多米尼加聯邦、聖露西亞、聖文森特和格林納丁斯、安提瓜和巴布達、聖克里斯托弗和尼維斯10個國家先後宣告獨立。其他還有10個地區:其中實行內部自治的有荷屬安的列斯群島和美國的自由聯邦波多黎各,仍處於直接殖民統治下的有蒙特塞拉特島(英)、開曼群島(英)、特克斯群島和凱科斯群島(英)、瓜德羅普島(法)、馬提尼克島(法)、美屬維爾京群島、英屬維爾京群島和安圭拉(英)。
由於長期殖民統治,經濟畸型發展。殖民時期多為單一的甘蔗種植園經濟,甘蔗種植和蔗糖的生產與出口構成各島經濟的基礎。獨立后,各國力圖向經濟多樣化發展,但單一經濟的狀況尚未完全改變。目前各島經濟一般仍以農業為主,種植甘蔗、香蕉、咖啡、可可、煙草等熱帶經濟作物,糧食不能自給。土地開發利用程度較高,大種植園和小農場並存。沿海有小型漁業。工業以製糖、釀酒、捲煙、紡織、水果加工等為主,少數國家建立了採礦、金屬冶鍊、機器製造和石油化學等工業。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旅遊業興起,近年來發展更為迅速,成為世界著名的旅遊、療養區,在一些小島國中,旅遊業已成為國民經濟的主要部門和國家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