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殲轟-7A戰鬥轟炸機

設計研製於80年代的轟炸機

殲轟-7“飛豹”是中國80年代自行設計研製的戰鬥轟炸機。該機主要裝備海軍航空兵,是解放軍作戰飛機中耀眼的新星。目前該機的改型殲轟-7A已具備全天候的精確對地攻擊能力,而隨著解放軍近年對其的不斷改進,多種型號的飛豹變型機也不斷出現,大幅提升了飛豹戰力。

簡介


中國殲轟-7A戰鬥轟炸機
中國殲轟-7A戰鬥轟炸機
1998年第二屆珠海航展,中國殲轟-7殲擊轟炸機首次公開亮相,並獲得了一個響亮的名字——飛豹,在新中國成立50周年大慶中剛剛裝備中國海軍航空兵的殲轟-7飛過天安門,接受黨和人民的檢閱,經過中國廣大科研人員艱苦努力,性能更先進、功能更全面的殲轟-7A列裝中國空軍,已經成為空軍遠程打擊又一隻有力的鐵拳。

研製背景


雖然中國空軍主要作戰任務以國土防空為主,不過考慮對地、海面戰場的支援,空軍對對地攻擊能力也比較重視,50年代先後從前蘇聯引進的TU-16(中國仿製型號轟-6)、IL-28(中國仿製型號轟-5)轟炸機,成為中國空軍第一代對地支援作戰能力,但隨著防空體系的發展,特別是防空導彈的出現,讓這些飛機的作戰效能迅速下降,不過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弱點,地面防空導彈系統和截擊機主要依靠雷達來發現目標,對於前者來說受地球曲率影響,對低空目標探測距離較近,而受當時數據處理系統的影響,截擊機的雷達也難以探測地面雜波背景下的目標,不過在低空高速突防也不是容易的事,特別是在複雜地形條件下,飛行員由於視野變差,難以及時發現地形障礙,容易撞山,不過隨著航空電子系統的發展,出現可以及時發現地形障礙的地形跟隨雷達,其與飛控系統相交聯,可以自動完成低空突防飛行,大大提高了飛機低空攻擊的安全性和成功率,具有代表性的飛機就是美國的F-111和前蘇聯的蘇-24,其中F-111利用其較為完善的航空電子系統在低空突防成功避開了越南防空系統的攔截,顯示了較強的的作戰能力。
從70年代起,中國空軍已經意識到轟-5、轟-6存在的穿越對方防空系統能力差的缺點,由於中蘇分裂,中國無法從前蘇聯得到相關的型號及技術,儘管航空工業竭盡所能對這兩種飛機進行了改進,如改進轟-5的機載雷達和自動駕駛儀,提高了其低空飛行能力,為轟-6加裝第二代領航轟炸系統,但並沒有從根本解決問題,因此要想突破80年代預想戰場的防空體系,必須有一種可以低空突防的作戰飛機,與此同時,中國海航也面臨著同樣問題,國外海軍水面艦艇已經普遍裝備艦空導彈,其防空能力也日益提高,以轟-5、轟-6為裝備主體的海航的作戰能力也面臨著挑戰,所以海航也需要一種和空軍差不多的飛機來滿足80年代作戰環境的要求。因此中國在新型戰機的研製中強調海空軍通用,即同一種機體加裝不同的設備和武器來滿足空、海軍的作戰需要。不過當時空、海軍雖然在戰機的主要技戰指標上基本一致,但在座艙布局卻有分歧,空軍從低空高速突防性能出發,希望新機採用F-111、蘇-24那樣的並列雙座,其主要優點就是由於兩個飛行員並列雙座,視野大,並且兩者可以共享儀錶板數據,可以互相協作,這對於高負荷的低空飛行是非常寶貴的,但海軍採用的是導彈轟炸機的概念,即增加一個武器控制員對空艦導彈武器系統進行操縱,希望採用串列雙座,由於低空突防飛行所需要的技術難度太高,需要較高性能的地形跟隨雷達等航電系統,而相對平坦的海面低空飛行就簡單的多,僅需要雷達高度表與飛控系統交聞就可以了,同時由於國產雷達數據處理方面的不足,在海面背景條件下的探測能力尚可滿足部隊的需要,但濾除地面雜波的能力還有待提高,因此有關部門最終決定先研製海航型,然後再研製空軍型。

特點


1982年,經中央軍委批准,殲轟-7及基本配套的YJ-8空射反艦導彈武器系統全面啟動,該機作為海航90年代主要反艦導彈發射平台,是中國海洋方向軍事鬥爭的主戰武器裝備。殲轟-7採用了複合后掠上單翼和機身起落架,這樣的布局的好處在於可以為得到較大的翼下空間,以掛載空艦導彈這樣的大型機載武器,另外殲轟-7在中國首次採用了電傳操縱系統,其採用了模擬式三餘度電傳操縱系統,雖然模擬式系統,不過操縱系統的進步配合複合后掠上單翼還較好的實現了低空高速突防和機動性能的要求,據有關資料介紹殲轟-7具備較好的機動性能,具備一定的空戰自衛能力。由於要求在外掛空艦導彈的情況下仍舊保持較大的作戰半徑,因此低油耗的渦扇發動機必不可少,由於國內發動機技術基礎薄弱,殲轟-7採用了英國羅羅公司的斯貝MK202渦扇發動機,該發動機最大加力推力91.25千牛,發動機重量為1841公斤,推重經6.5,最大軍用推力耗油率為0.68,其性能遠遠好於當時國內的渦噴發動機,尤其是耗油率低確保了殲轟-7關鍵的航程指標的實現,在引進斯貝發動機的同時,中國在西安發動機廠也開始了國產化工作-國內渦扇-9,但由於技術差距及其他原因,渦扇-9的研製進展一直不順利,所以早期生產的殲轟-7仍舊使用進口的斯貝發動機,直到2003年2003年7月17日,國產化渦扇9終於通過國產化工程技術鑒定,獲准投入批量生產。實現全國產的渦扇9被命名為“秦嶺”。為殲轟-7的進一步發展打下了動力裝備的基礎。

電子設備


殲轟-7A的玻璃化座艙
殲轟-7A的玻璃化座艙
作為以反艦導彈為主要攻擊武器的作戰飛機,殲轟-7的航電系統即圍繞著保障反艦導彈的使用來展開。主要包括為確保戰機能夠準確到達戰區的導航系統和為空艦導彈提供目標指示的火控雷達。根據有關資料殲轟-7的航電系統包括232H單脈衝多功能火控雷達、ZJ-9指揮儀、210多普勒導航雷達、265A雷達高度表、HZX-5航向姿態系統等,其中232H火控雷達最大搜索距離在150公里左右,跟蹤大約90公里。由於航空電子設備的增多,中國戰機傳統採用了硬體互聯的辦法已經不能適應要求,因此殲轟-7在中國首次採用了數據匯流排將各系統相連,形成初步的綜合航電系統,由於當時國內技術條件的限制,殲轟-7的航電系統採用的是低速、單向的ARINC-429匯流排,系統以火控計算機為核心,負責座艙顯示、飛行整體狀態的收集、信息處理及各子系統輸出控制等功能,雖然殲轟-7的航電系統綜合程度仍舊較低。功能也較為有限,但實現了攻擊/導航的一體化,有效的提高了系統的作戰能力。
要想保障機載空艦導彈的有效使用,僅靠載機還不夠,由於技術的發展,現代防空雷達具備探測距離遠、精度高等特點,艦空導彈也提高對低空目標的攻擊能力,配合近程防禦系統,可以形成對反艦導彈的多層攔截體系,因此為提高突防能力,需要降低在對方艦載防空系統中暴露的時間,所以現代攻擊機一般採用低空突防的辦法,最機載轉達最大跟蹤距離處躍升,雷達開機,迅速截獲、跟蹤和鎖定目標,然後發射導彈,這個過程時間越短越好,因此為確保雷達迅速截獲目標,外部目標指示系統必不可少,作為殲轟-7的主要配套系統,中國海航裝備了運-8警戒引導機和高新某號工程電子偵察機,這兩者可以對較大面積的海區進行搜索,並將目標信息提供給殲轟-7,後者據此確定自己的航向,隱蔽接敵,然後迅速發動攻擊,因此殲轟-7也是中國最早裝備數據鏈的飛機之一。

裝備改進


從配套的YJ-8機載反艦導彈射程為50公里來看,殲轟-7與運-8警戒機及電子偵察機等組成的協同攻擊系統已經可以壓制當時以標準-1為主體的周邊海軍艦艇,特別是日本海上自衛隊的8.8編隊,在中國大型水面艦艇數量和質量不足的情況下,殲轟-7是中國海軍與其抗衡的重要作戰力量,不過隨著周邊國家海軍的神盾化,尤其是海自的“八八艦隊”通過增加金剛級神盾艦升級為“十九艦隊”后其防空能力擴展到100公里左右,這對殲轟-7提出強大的提戰。為此中國也對殲轟-7進行了改進,在後期生產的型號中採用了更先進的雷達,可以提供更遠的探測距離,反艦導彈也更新射程更遠的型號,同時考慮到神盾艦具備的強大防空能力單純反艦導彈可能難以達到滿意的效果,中國還將部分殲轟-7改裝為電子戰型攻擊機,配備有電子干擾吊艙和反輻射導彈,形成對神盾艦的硬、軟綜合壓制能力,大大提高海航對於現代水面艦艇編隊的壓制能力。

設計


雖然當年空軍暫時放緩新型殲轟機的研發,將主要精力放在了新型殲擊機上面,但空軍希望擁有更強攻擊能力的願望卻沒有放棄,特別是90年代國際形勢和國家戰略的轉變,空軍也確定了“攻防兼備”的建設方針,因此空軍對具備晝夜全天候精確導航/瞄準、防區外攻擊能力的戰機的需求變的迫切起來,所以2000年以後,中國空軍引進100架蘇-30MKK殲擊轟炸機,不過由於該機價格較為昂貴,加上遠程精確打擊能力的敏感性,空軍也不希望在這個重要的作戰能力完全依賴國外產品,因此隨著國內相關係統如地形跟隨雷達、導航吊艙及精確制導武器的成熟,改進后的殲轟-7——殲轟-7A也被空軍所接受,成為空軍執行遠程作戰任務又一隻鐵拳。
殲轟-7A
殲轟-7A
從外表來看殲轟-7A與殲轟-7並沒有太大的區別,僅僅取消了翼刀,用整體風檔替代原來帶曲撐的風擋。但是從內部來說殲轟-7A與殲轟-7卻有著天壤之別,殲轟-7A的綜合航空電子系統該飛機綜合航電火控 系統是一套綜合化、數字化、具有高可靠性和良好的可維護性及擴展能力的多功能電子火控系統。系統具有全天候自主和非自主導航、作戰管理以及系統綜合顯示和控制管理等功能。與相關係統相配合還具備晝夜全天候投放精確制導武器、防區外攻擊和反輻射攻擊等功能。殲轟-7A用國產JL-10A脈衝多普勒雷達替代了原來的232H火控雷達,與後者相比JL-10A探測距離和功能都有較大進步,特別是具備地形跟隨、多普勒銳化等對地模式,可以較好的支持殲轟-7A的遠程打擊任務,由於設備和功能的增多,系統採用了多條1553B數據匯流排,核心是任務計算機,與殲轟-7的火控計算機相比,其運算速度更高、容量更大,可以支持更多的功能和武器,其功能包括:系統的任務數據管理、導航計算、武器瞄準 計算和武器的發射控制,平顯和后艙中央下顯的顯示 驅動等。這一點對於殲轟-7A來說至關重要,因為只有任務計算機能夠支持更多的武器的運用,才能讓殲轟-7A執行更多的作戰任務,所以90年代以來軍用作戰飛機升級一個重要的內容就是升級任務計算機,以支持更多的武器,如美國空軍的F-16CJ戰鬥機原來只負責防空壓制任務,經過CCIP升級后,配備了MMC任務計算機,可以支持光電瞄準吊艙、激光制導炸彈等武器,成為具備防空壓制、精確打擊的多用途戰機,這意味著可以讓較少的戰機來執行更多的作戰任務,從而可以減少空軍機隊的規模,這在現代戰機日益昂貴的今天顯然是十分寶貴的。
殲轟-7A另外一個比較重要的改進就是採用數字式四餘度電傳操縱系統替代了原來的模擬式三餘度電傳操縱系統,與後者相比,數字式電傳操縱系統不但具備重量輕、體積小等特點,還可以於火控系統相交聯,形成火/飛綜合控制系統,系統可以根據戰術任務情況,火控系統給出瞄準高低角誤差和方位誤差,送給綜合顯示和飛火耦合器,飛火耦合器計算出優化飛行指令,通過超控耦合器綜合實現自動/ 手動控制飛機,完成優化飛行動作。特別其可能在低空複雜氣流條件下保持飛機的穩定,從而提高戰機投放武器的精度。
為支持戰機多用途能力的擴展,殲轟-7A還配備有多種吊艙,為此在機腹增加2個掛點,以掛載這些吊艙。殲轟-7A掛載的吊艙包括藍天低空導航吊艙、光電瞄準吊艙,前者包括寬視紅外探測系統、地形跟隨雷達等,後者包括前視跟蹤系統、CCD攝像機、激光測儀和捷聯式慣導系統,其分別相當於美國藍盾系統的AN/AAQ-13吊艙和AN/AAQ-14吊艙這兩種吊艙提供了殲轟-7A的晝夜全天候精確打擊能力,由於可以導航吊艙可以飛控系統交聯,可以讓戰機進行長途奔襲,利用夜晚惡劣氣候向目標發起攻擊;殲轟-7A還配備有指令傳輸吊艙,以支持戰機的防區外攻擊能力,殲轟-7A配備了國產KD-88型中程空地導彈,其採用電視制導加指令制導方式,利用數據傳輸吊艙可以支持KD-88“發射后鎖定模式”,即發射后導彈將導引頭獲得的目標圖像發送給戰機,由後座的武器操縱員進行選擇,並且可以選擇目標的薄弱的部位進行攻擊,並且還可以進行攻擊效果的評估;殲轟-7A還可以掛載電子戰干擾吊艙,與機載電子戰系統配合,具備發射YJ-91反輻射導彈和電子干擾的能力,執行伴隨掩護任務。另外由於殲轟-7A楊備了性能較好的PD雷達,加之機動性能較好,可以在預警機的支持下,長時間在空中滯留,利用SD-10主動雷達制導狙殺巡航導彈。正是因為殲轟-7A的多功能特點,是其可以執行多種任務,以降低空軍主力戰機的負擔,讓其可以集中精力執行維護空優作戰任務。

特色


就殲轟-7A與國外類似的戰鬥轟炸機如狂風相比,其航程、載彈量、作戰半徑基本接近於後者,不過殲轟-7A的渦扇-9發動機的技術水平比狂風的RB199-34R發動機的水平要低,另外在航空電子系統及相關吊艙的技術成熟程度可能也要遜於後者,並且殲轟-7A還沒有類似狂風戰鬥轟炸機配備的風暴陰影這樣的隱身防區外攻擊系統,因此這些都是殲轟-7A未來發展的方向。
由於殲轟-7設計較早,雖然有較好的對地攻擊性能,但空戰自衛能力較弱,並且在三代日益普及的今天尤其突出,因此中國空軍需要既有良好對地攻擊能力和較強空戰自衛能力的殲擊轟炸機,有資料說中國在引進蘇-27的基礎上研製的雙座型已經開始試飛,以此做平台即可發展出類似蘇-30MKK這樣的殲擊轟炸機,也許在下次國慶閱兵我們就可以看到這架飛機的身影。

功能


中國殲轟-7A戰鬥轟炸機
中國殲轟-7A戰鬥轟炸機
殲轟-7A使用雙匯流排、雙余度、集中控制、綜合顯示與“一平兩下”顯示系統布局。前後座均有飛機操縱、發動機操縱設備,以及配套設置任務操縱按鈕。錶盤、電門布局進行優化安排,布置合理。風擋改為單曲度、22毫米厚的無框架有機玻璃整體風擋,與水平線夾角近29度。為改進視野,前座靠背降低30毫米,後座安裝底座提高30毫米。
總體的看,603所在研製殲轟-7A的過程中,跟蹤國際航空工業最新技術動態,運用新技術,結合現代集成設計理念、管理方法、技術體系和先進裝備,構建飛機設計研究和管理一體化體系。逐步採用了項目管理、A-B總師制、并行工程現代先進管理方法,全面提高飛機總體技術水平和質量,對飛機結構及其系統進行了最低限度的適配性更改,提高了飛機戰技性能。
A型主要作戰目的集中為精確對地打擊能力和打擊大型艦艇的能力。A型的重點是自主研製“綜合航電火控系統”,將飛行控制系統和火控系統互聯綜合,這在國內是首創,空軍對此也深感興趣。A型改進的航電火控系統,尤其是前後艙的綜合顯控技術是國內最複雜、技術難度最大的系統,大量採用有源液晶顯示器,具備了“玻璃化座艙”的特點。這也是中國第一個採用商用顯控系統的軍用作戰飛機型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