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感頑艷

哀感頑艷

哀感頑艷,是一個漢語成語,拼音是āi gǎn wán yàn。其釋義是頑:愚鈍,指愚蠢的人。艷:美好,指聰慧的人。原指歌聲和音樂哀婉凄惻,使愚鈍的人和聰慧的人同樣受到感動。後用來形容作品哀怨感人。現多形容文藝作品具備哀怨、感傷、古拙、綺麗的風格。該成語出自《與魏文帝箋》。

成語典故


三國·魏·繁欽《與魏文帝箋》:“詠北狄之遐征,奏胡馬之長嘶,凄入肝脾,哀感頑艷。”
清.吳沃堯《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七十一回:“這封信卻是駢四儷六的,足有三千多字,寫的異常的哀感頑艷。”
張友鸞《章回小說大家張恨水》:“鴛鴦蝴蝶派,指的是那些作家專寫才子佳人,男歡女愛,風花雪月,無病呻吟,自名為‘哀感頑艷’的作品。”

詞語辨析


● ● 李商隱的詩歌以幽怨感傷、哀感頑艷的風格聞名於世,原因是李商隱麻木不仁的悲劇性精神使然。
● ● 陳其年實事求是地說其詞“哀感頑艷”,顧梁汾說其詞“一種凄婉處,令人不能卒讀,人言愁我始欲愁”。 
近義詞:哀而不傷、悲不自勝
反義詞:怨而不怒
辨析:
● ● "艷”不可讀作“yán”;
● ● 也可寫作“哀慟頑艷”。

成語用法


褒義詞,形容作品哀怨、感傷。
哀感頑艷中“頑”指愚與痴,“艷”則指美與賢。原指歌者所發哀音,聽之者無論賢愚美醜,都受到感發而激動。主要表現的是凄美意識的張揚和悲哀情感的抒發,以艷筆來抒寫憂心忡忡的悲哀心情。因此這一類的作品通常具有攝人心魄的潛在力量。“哀感頑艷”出自於《文選》卷四十三國魏.繁欽《與魏文帝箋》:“……而此孺子遺聲抑揚,不可勝窮,優遊轉化,餘弄未盡;暨其清激悲吟,雜以怨慕,詠北狄之遐征,奏胡馬之長思,凄入肝脾,哀感頑艷。是時日在西隅,涼風拂衽,背山臨溪,流泉東逝。同坐仰嘆,觀者俯聽,莫不泫泣殞涕,悲懷慷慨。”較早時期在詩評中用到“哀感頑艷”的有宋征璧、陳維崧、朱彝尊況周頤等人。
頑:愚頑。原意是指內容凄切,文辭華麗,使愚笨和聰慧的人同樣受感動。后多用來指艷情的小說、戲曲、電影中的感人情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