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而不傷

漢語成語

哀而不傷,漢語成語,拼音是āi ér bù shāng,哀:悲哀;傷:傷害。意思是形容感情有節制;另形容詩歌、音樂優美雅緻,感情適度。比喻做事適中,沒有過度或不及的地方。出自《論語·八佾》。

成語解釋


哀:悲哀;而:表並列。傷:傷害。憂愁而不悲傷,形容感情有節制;另形容詩歌、音樂優美雅緻,感情適度。比喻做事適中,沒有過度或不及的地方。
不能望文生義,理解為悲哀而不傷心。
(註:但是新華成語詞典2002版給出了第三種解釋,還形容裝出悲哀的樣子,但並不真正傷心。例如:《二刻拍案驚奇》卷二十一:“王爵與王惠哭做一團,四個婦人也陪出了哀而不傷的眼淚。

成語典故


【語出】《論語·八佾》:“《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出處:《論語·八佾》:“子曰:‘《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孔子對《關雎》的評價,實質上表達的是他對情感控制的看法,也就是凡事講求適度的“中和之美”,再進一步深究,就是《中庸》裡面所說的:“中庸其至矣乎!”
以中庸之道來評價美與藝術,處理情感與理性的關係。
值得注意的是,這種評價和處理不同於後世的“道學先生”一味否定情感,而是肯定了“樂”與“哀”的合法地位,只不過要求“樂”與“哀”都不過分,都有所節制罷了。
這當然是一種古典的審美觀,也是具有古典情趣和修養的人才能做到的。對現代人來說,崇尚歇斯底里的先鋒藝術,尋找強烈刺激,追求“過把癮就死”的生活,哪裡還有什麼“樂而不淫,哀而不傷”的涵養呢?
這就是時代的差異吧。
《何晏集解》:孔曰:“‘哀不至傷,言其和也。’”
《朱熹集注》:“傷者,哀之過而害於和者也。”
明·陶宗儀《輟耕錄·綠窗遺稿》:“先生之詩,哀而不傷,舉得性情之正,是可傳也已。”

詞語辨析


【成語】:哀而不傷
【拼音】:āi ér bù shāng
【簡拼】:aebs
【解釋】:哀:悲哀;傷:傷害。憂愁而不悲傷,形容感情有節制;另形容詩歌、音樂優美雅緻,感情適度。比喻做事沒有過頭也無不及。
【出處】:《論語•八佾》:“子曰:‘《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示例】:她喜歡打扮,願意有朋友,可是這都不過是一些小小的、~的、青春的遊戲。老舍《四世同堂》四十三【近義詞】:哀感頑艷
【反義詞】:亡國之音
【語法】:作主語、謂語、分句;比喻做事適中
【英文】:be sentimental but not mawkish
【正音】而,不能讀作“ěr”。
【辨形】哀,不能寫作“衷”或“衰”;傷,不能寫作“份”。
【辨析】“哀而不傷”著重於適中,而“哀感頑艷”著重於兩方面都好,不能搞混。
造句
她喜歡打扮,願意有朋友,可是這都不過是一些小小的、~的、青春的遊戲。(老舍《四世同堂》四十三)我看了小明的文章后,對他說:“你的文章具有中和之美,哀而不傷!”
哀而不傷是一種鏡界,大於痛苦中掙扎,大於快樂中被蒙蔽。
他的演講悲中有憤,哀而不傷。
【辨形】哀;不能寫作“衷”或“衰”;傷;不能寫作“份”。
【簡拼】aebs
【色彩】中性
【結構】偏正式,複句式
【類別】情感類
【用法】作主語,分句;比喻做事適中,沒有過度或不及的地方。
【英譯】mourful but not distressing;deeply felt but not sentimental ;in moderation ;temperate
【英語】be sentimental but not mawkish
mourful but not distressing
mournful but not distressing; temperate
in moderation; within the limits
deeply felt but not sentiment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