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11條詞條名為坪田村的結果 展開
坪田村
雲南省保山騰衝縣芒棒鎮坪田村
坪田村民委員會,屬於山區。距離村委會0.00公里,距離鎮42.00公里,國土面積24.10平方公里,海拔1660.00米,年平均氣溫16.00℃,年降水量1600.00毫米,適宜種植水稻、烤煙等農作物。有耕地3443.00畝,其中人均耕地1.20畝;有林地32387.00畝。全村轄12個村民小組,有農戶747戶,有鄉村人口2731人,其中農業人口2555人,勞動力1900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1000人。2015年全村經濟總收入4268.31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8513.00元。農民收入主要以種植、養殖為主。
該村截止2015年底,全村有676戶通自來水,有0戶飲用井水,有747戶通電,有0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657戶,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657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657戶。
該進村道路為土路;距離最近的車站(碼頭)0.00公里,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0.00公里。
全村有效灌溉面積為2372.00畝,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1276.00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50畝。
該村到2015年底,有247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500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3443.00畝(其中:田2832.00畝,地611.00畝),人均耕地1.20畝,主要種植水稻、烤煙等作物;擁有林地32387.00畝,其中經濟林果地17800.00畝,人均經濟林果地6.52畝,主要種植核桃、草果、油茶等經濟林果;其他面積619.00畝。
該村2015年農村經濟總收入4268.31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2113.74萬元,畜牧業收入528.56萬元(其中,年內出欄肉豬4250頭,肉牛835頭,肉羊281頭);林業收入300.91萬元,第二、三產業收入657.10萬元,工資性收入655.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8513.00元,農民收入以種植、養殖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618.26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580人,在省內務工460人,到省外務工120人。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種植業,主要銷售往本縣。2015年 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2642.30萬元,該村目前正在發展烤煙特色產業,計劃大力發展種植業產業。
該村現有農戶747戶,共鄉村人口2731人,其中男性1464人,女性1267人。其中農業人口2555人,勞動力1900人。到2015年底,全村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1392人;參加農村合作醫療2731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距離村委會衛生所0.00公里,距離鎮衛生院22.00公里。人畜混居的農戶0戶。
該村到2015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合同529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3443.00畝,其中土地流轉面積0.00畝。是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其中,一事一議籌資額 0.00 元(人均 元),一事一議籌勞0個(勞均0個)。年末集體總收入28.43萬元,有固定資產88.91萬元,年末集體有收益4.93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自行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是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粘貼公告、黑板報、會議等方式公開。
該村小學生就讀到坪田完小,中學生就讀到上營中學。該村距離小學校1.00公里,距離中學24.00公里。目前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中,小學生212人,中學生75人。全村有效灌溉面積為2372.00畝,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1276.00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50畝。該村到2015年底,有247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500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坪田村位於芒棒鄉北部,距鄉政府42公里。東面是威威的高黎貢山主峰,海拔1660米,西面是蜿蜒曲折的龍川江,兩條發源於高黎貢山的河流貫穿在坪田村南北兩邊的田地間,最後流入龍川江。坪田村祖輩從明朝遷居於此,至今已有四百多年歷史,為這裡注入了豐厚的歷史文化。這裡山表水秀、空氣清新、環境優美。90年代建立了坪田集鎮坪田街,為坪田村的經濟建設注入了新的活力。這裡山清水秀,人傑地靈,這裡的村民善良勤勞樸實,形成了鄰里和睦、尊老愛幼、通情達理、熱情好客的民風民俗,還有歷史悠久的高澗槽故名現在的高澗槽。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基礎設施差,交通困難。。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養殖業、種植業同步發展,遠抓“林、果、茶”,近抓“煙、油、畜”,加大對基礎設施、交通條件的投入,培育遠近結合的支柱產業。。
該村設黨小組0個,黨員總數67人,黨員中男黨員55人,女黨員12人。團員160人。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總要求,結合“美麗鄉村”社區建設活動,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民素質,改善村容村貌、加快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為重點。積極爭取各方支持,突出主導產業強村,不斷強化經濟發展的支撐作用,農民群眾的主體作用和體制機制的保障作用,變革發展觀念,創新發展模式,提高發展質量,儘快建成經濟繁榮,設施完善,環境優美,文明和諧,充滿活力的“天藍、地綠、山青、水秀、氣爽”的建設要求,成為“秀美、宜居、宜業”的美麗特色的社會主義新農村。該村到2015年底,有247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500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